第1142章 虎纹迎僧(1 / 2)

1142章:虎纹迎僧

中都大报恩寺的绣房内,四名资深绣工正围着一匹蜀地云锦忙碌。萧虎站在案前,手中拿着一张草图——这是他亲自设计的虎纹袈裟图样,衣身以赭黄色为底,领口、袖口绣缠枝莲纹,背部则绣一头伏虎,虎身线条柔和,爪下踩着莲花,而非凶猛的捕猎姿态。

“将军,这伏虎的绣法,是用苏绣的‘虚实针’,还是蜀绣的‘衣锦纹’?”绣工师傅李三娘问道。萧虎指着草图:“用‘虚实针’绣虎身,线条需流畅,体现‘以武入禅’的平和;虎眼用金线点缀,显佛法庄严;莲花则用蜀绣的‘打籽绣’,颗粒饱满,象征‘虎威护善’。”他特意强调,“虎纹不可狰狞,要突出‘伏’而非‘凶’,贴合噶举派‘武为护道’的理念。”

面料选用蜀地特供的云锦,因其经纬密度高、色泽厚重,且耐磨耐脏,适合长途携带与宗教仪式。绣线则精选江南的桑蚕丝与西域的金线,桑蚕丝绣莲纹与虎身,金线绣虎眼与衣缘,既显中原工艺,又含西域元素,暗合“汉藏交融”之意。

萧虎还在袈裟内衬绣了一行小字“护民如虎,禅修如莲”,以汉藏双语书写,既体现他的“护民”初心,又让帕木竹巴能看懂其中寓意。李三娘惊叹:“将军考虑周全,这袈裟不仅是礼物,更是双方理念的融合,老身定当带领绣工,十日之内完成。”

每日清晨,萧虎都会来绣房查看进度,触摸绣好的虎纹,感受丝线的质感:“虎爪的力度再收三分,要让人看出‘伏虎护莲’,而非‘猛虎扑食’。”绣工们按他的要求反复调整,确保每一针都贴合“以武入禅”的核心寓意。

迎接帕木竹巴的禅堂设在大报恩寺东院的“圆通殿”,萧虎亲自规划布置,兼顾中原与吐蕃的佛教仪轨。殿内中央供奉一尊释迦牟尼鎏金佛像,佛像前摆放三张供桌:中间供桌铺明黄色绸缎,放置香炉、烛台与酥油灯(酥油从吐蕃商队采购,确保符合帕木竹巴的习惯);两侧供桌分别摆放中原的《大藏经》与噶举派的《大手印要义》,体现“经典共尊”。

地面铺设从西域购入的羊毛毡毯,毡毯上按方位摆放蒲团——中央为帕木竹巴的座位,铺双层蒲团(外层羊毛、内层丝绸);左侧为中原高僧座位,右侧为萧虎与朝廷官员座位,蒲团数量按预计参与人数准备,共二十四个,整齐排列。

殿内四角各放置一座铜制经幢,刻有汉藏双语的《心经》,经幢旁燃着沉香,香气淡雅,既净化空气,又符合宗教仪式的氛围。墙壁上悬挂四幅佛教绘画:东壁为中原风格的“观音救苦图”,西壁为吐蕃风格的“米拉日巴禅修图”,南壁为“商路护民图”(描绘僧人协助商队的场景),北壁为“武学禅修图”(融合中原武术与吐蕃禅修的动作)。

孙和带领禁军士兵布置禅堂,萧虎逐一检查:“酥油灯要确保灯芯整齐,燃烧时不冒黑烟;蒲团间距需一尺,方便起身行礼;经幢的位置要正对供桌,不可歪斜。”他还特意让寺院僧人测试殿内的回声,确保诵经与讲话时声音清晰,无杂音干扰。

萧虎召来大报恩寺住持慧能、礼部主事李谦与熟悉噶举派的僧人智光,在府中商议禅堂论法的议题。“论法需兼顾宗教交流与实务需求,不可空谈义理,也不可过于功利。”萧虎开场道,“初步拟定三个议题,诸位看看是否妥当。”

第一个议题为“以武入禅的实务路径”——围绕“武学如何辅助禅修”“禅修如何规范武学”展开,既让帕木竹巴能展示噶举派的特色,又能为中原禁军的“禅修练兵”提供参考。慧能补充:“可请帕木竹巴演示‘大手印’与武学的结合,中原高僧演示少林的‘易筋经’禅修,相互借鉴。”

第二个议题是“商路护民的佛法要义”——结合萧虎西使的经历,探讨“僧人如何协助维护商路安全”“宗教场所如何成为商队的补给与避难所”,贴合大元与吐蕃的商路合作需求。李谦建议:“可提前收集商队遇到的实际问题,如盗匪袭扰、部落纠纷,在论法中请帕木竹巴从佛法角度提出解决思路。”

第三个议题为“汉藏佛教的融合路径”——讨论经典翻译、仪轨互补、僧人交流等具体事宜,为长期的宗教合作定下框架。智光提醒:“需避免涉及教派差异的敏感话题,多谈‘共护民生’的共通点,如慈善、救灾等实务合作。”

萧虎将议题整理成清单,用汉藏双语书写,注明每个议题的讨论时间(各一个时辰)与主持人,确保论法有序进行。他强调:“论法时要以‘请教’为主,中原高僧不可固执己见,需尊重帕木竹巴的观点,体现交流的诚意。”

为确保迎接与论法过程中的礼仪规范,萧虎请慧能大师与李谦分别讲解佛教礼仪与官场礼仪,对参与迎接的禁军士兵、寺院僧人、朝廷官员进行集中训练。

佛教礼仪方面,慧能演示“合十礼”的标准动作:双手掌根相抵,手指并拢向上,置于胸前,身体微前倾,弯腰幅度约三十度,不可过深或过浅。“见帕木竹巴大师时,需行‘深合十礼’,弯腰四十五度;见其弟子时,行‘浅合十礼’,弯腰二十度。”慧能逐一纠正僧人的动作,“行礼时目光需平视对方,不可低头或斜视,表情要庄重平和。”

官场礼仪方面,李谦讲解“拱手礼”的规范:双手抱拳,左手在外,右手在内,置于胸前,向帕木竹巴行礼时,需配合轻微的点头,不可大声说话。“官员与大师交流时,需称‘大师’或‘国师’,不可直呼其名;回答问题时要简洁明了,不可滔滔不绝,打断大师讲话。”

禁军士兵的礼仪则更侧重站位与动作:迎接时列于禅堂两侧,双手贴于裤缝,目视前方,不可随意转头或交头接耳;大师经过时,需行注目礼,不可低头或回避。孙和带领士兵反复演练,从禅堂门口到座位的路线、站立的姿势,都精确到步数与角度。

训练结束后,萧虎亲自考核:“若大师赠送礼物,该如何回应?”一名官员答道:“双手接过,行合十礼,说‘多谢大师’,不可单手接礼,也不可立刻打开查看。”萧虎满意点头:“礼仪是诚意的体现,不可有半点疏忽。”

禅堂论法与迎接仪式的供品,由赵全与寺院僧人共同筹备,分为“宗教供品”“饮食供品”“赠礼供品”三类,兼顾中原与吐蕃的习俗。

宗教供品包括:香(沉香、檀香各二十斤,交替燃烧)、花(牡丹、莲花各百朵,牡丹象征中原,莲花象征佛教)、果(苹果、葡萄、核桃各十盘,均为双方常见的水果)、水(用银壶盛取的井水,每日更换三次,确保洁净)。供品摆放按“香、花、果、水”的顺序,整齐排列在供桌上,间距一致。

饮食供品考虑到帕木竹巴的吐蕃饮食习惯,准备了酥油茶、糌粑、青稞饼,同时也有中原的素面、馒头、鲜果羹,供其自主选择。酥油茶由吐蕃商队的厨师制作,确保口感醇厚;糌粑选用上等青稞磨制,搭配酥油与白糖;素面则用香菇、木耳、竹笋做浇头,清淡可口。

赠礼供品除了核心的虎纹袈裟,还有配套的佛教用品:和田玉念珠(一百零八颗,颗颗圆润)、紫檀木经盒(刻有“大手印”符号)、中原产的松烟墨与宣纸(供抄经使用)。这些礼物分装在三个紫檀木匣中,匣外贴有汉藏双语的标签,注明礼物名称与寓意。

赵全逐一检查供品:“酥油茶需提前煮好,保温在八十度左右,不可过烫或过凉;糌粑要现吃现拌,避免结块;供果需挑选大小均匀、色泽鲜亮的,不可有腐烂或虫蛀。”寺院僧人补充:“宗教供品每日清晨更换,摆放时需默念祈福语,体现恭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