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7章 中杭通贸(1 / 2)

1077章:中杭通贸(至元四十七年秋中都-杭爱山物资通道开通)

至元四十七年秋的中都转运司衙署,辰时的阳光斜照在案上的“南北物资通道方案”上。转运使阿合马(中书省委派,掌中原物资调度)指尖划过“中都-集宁路-杭爱山”路线图,图上用红墨标注着驿站位置、水源点、地形标注,旁附的“物资清单”写着:“中原输出:麻布两千匹(粗布供民生,细布供部落贵族)、青稞五千石(优先供老弱户)、铁锅三百口(草原炊具短缺);草原输入:羊皮三千张、牛皮五百张、狐皮两百张(供中原制衣、军需)。”

幕僚王掌柜(资深汉商,熟南北贸易)走进来,递上一本“商情册”:“大人,昨日走访中都布坊与粮铺,麻布存量足,仅需从大同路调一千匹;青稞可从中都粮库调拨,铁锅需从河北铁匠坊定制,半月可齐。杭爱山那边,张谦传回信,帖木儿已组织部落收集皮毛,合丹部、别失八里部已交羊皮八百张,说‘入冬前能凑齐三千张’。”阿合马点头,翻开《大元通制?食货》:“元代通贸,需‘官为先,商为辅’,官营商队先保障军需,民营商队补民生,通道要靠站赤,得先修沿途驿站,不然粮布运到杭爱山,早霉了。”

此时,驿卒送来萧虎的信,信中强调:“通道开通需防两点:一是私贸(恐有人偷税、夹带违禁品),二是运输安全(沿途有残兵余党,需护卫生力),可让元军与部落兵共护商队,驿站设核验点,查商引、验物资。”阿合马看完,对王掌柜道:“你即刻去集宁路,协调修复沿途三座旧驿站,每站配驿马十匹、辅兵五名,设粮草储备仓;我去枢密院申请护卫,就说‘通道关乎杭爱山民生与军需,需派百人护商队’。”

三日后,勘探队回报:“中都至杭爱山全程八百里,经集宁路、黑水河,旧驿站三座需修复,新增两处补水点(沙漠段缺水),河流段需造简易木桥(雨季易涨水),预计一月可完工。”阿合马在方案上签字:“按此推进,首批官营商队下月出发,带青稞两千石、麻布八百匹,换皮毛一千张,先试通;民营商队随后,允许带针线、盐巴等小商品。”中都-杭爱山的物资通道,就此进入筹备阶段,这道连接中原与草原的“生命线”,正缓缓铺开。

一、通贸背景:战后物资缺口与互通需求

杭爱山战后,物资供需矛盾渐显:牧民们冬季需麻布制衣,却因战乱断了中原来源,合丹部娜仁家仅存半匹旧布,阿古拉的冬衣已短了一截;老弱户的青稞储备不足,混合部落有十户牧民需靠部落救济;铁锅等炊具损耗严重,别失八里部也速台家的铁锅裂了缝,只能用陶罐煮青稞。帖木儿在给元廷的奏疏中写道:“草原缺布、少粮、无锅,牧民过冬难;中原多此四物,若能互通,既解民生,又增部落收入。”

中都的物资也需草原补充:中都布坊需皮毛制冬衣(供元军与市民),去年羊皮价涨了三成,布坊掌柜王二多次向转运司请愿“增皮毛来源”;军需库需牛皮制甲,库存仅够造五百副,枢密院催“尽快调运”;中原贵族喜狐皮,市集上狐皮稀缺,价高难寻。转运使阿合马在议事时道:“中原缺皮毛,草原缺粮布,这是‘互补之需’,开通通道,不是单纯救济,是‘互利通贸’,朝廷还能收税,补军需,一举三得。”

元廷官员议事时,萧虎提出“以通道稳边疆”的构想:“开通中都-杭爱山通道,不仅是通物资,更是通民心——牧民能换到粮布,便认朝廷的‘好’;中原商人能获利润,便愿去草原,往来多了,边疆自然稳。”哈剌哈孙补充:“需定规制,防私贸、防垄断,让利益归朝廷、归牧民、归商人,谁也不能独吞,这样通道才能长久。”这一构想,契合元代“以贸治边”传统——通过物资互通,将边疆与中原的经济绑定,进而强化政治认同。

部落长老对此也表支持:合丹部帖木格长老在回函中称“牧民盼布粮久矣,若能通贸,不用再靠朝廷救济,自家皮毛能换粮,心里踏实”;别失八里部也先长老道“通道开通,商队来草原,还能带来中原的种子、农具,帮咱们种青稞,是好事”。元廷遂明确通道核心目标:一是“补物资缺口”,解草原粮布、中原皮毛之需;二是“稳边疆民心”,通过互利贸易增强认同;三是“强朝廷管控”,依托通道掌握草原经济动态。

需求梳理的核心逻辑,是“互利而非单向”:元廷不搞“恩赐式救济”,而是“交换式通贸”,草原用皮毛换中原粮布,双方平等,既避免牧民因“受救济”生依赖,又让中原商人有动力参与,通道的可持续性更强。王掌柜道:“商人逐利,牧民求实,朝廷求稳,三者需求拧成一股绳,通道才能通得顺、走得远。”

二、路线勘探:地形适配与驿站依托

通道路线的勘探,由转运司李诚(熟北方地形,曾参与站赤维护)带队,共二十人,含三名元军(防残兵)、两名部落向导(杭爱山牧民,识草原路)、五名工匠(测地形、修简易设施),目标是“找一条‘短、平、近’且能依托旧站赤的路线”,避免绕远、难行路段。

勘探队从杭爱山主驿站出发,首段是“草原-沙漠”过渡带:行至黑水河东侧,遇三十里沙漠,沙丘起伏,缺水严重,向导说“往年商队走这,常因缺水误期”。李诚让工匠测水源,在沙丘间找到一处泉眼,水量虽小,却够商队补水,遂决定“在此设补水点,用石砌蓄水池,储水供商队”;又让元军清剿周边残兵痕迹,确保安全,第一段路线就此确定:“杭爱山主驿站-黑水河补水点-集宁路旧驿站”。

第二段是“沙漠-平原”路段:从集宁路旧驿站出发,需过一条季节性河流(浑河),雨季河水暴涨,无桥难渡。李诚让工匠测河宽(三丈)、水深(雨季最深五尺),决定“造简易木桥,用松木做桥板,柳木做栏杆,可拆卸(冬季结冰后收起,防冻裂)”;又查看沿途旧站赤,发现集宁路至中都间有两座旧驿站(兴和站、怀安站),虽年久失修,但地基完好,只需修复屋顶、补筑围墙即可用,第二段路线定为:“集宁路旧驿站-浑河木桥-兴和站-怀安站-中都”。

全程勘探中,李诚注重“地形适配运输工具”:草原段平坦,适合牛车(载重量大,牧民熟悉);沙漠段用驼队(耐旱,适合长距离);平原段用马车(速度快,适合粮布运输)。他还在路线图上标注“危险点”:黑水河沙漠段易迷路,插木牌(刻方向、距离);浑河雨季易涨水,标注“雨季通行时间(辰时-未时,水量较小)”;兴和站周边有树林,易藏盗匪,让元军加强巡逻,这些标注,为后续商队运输提供了安全指引。

勘探队用十日走完全程,总里程八百里,确定“杭爱山主驿站→黑水河补水点→集宁路站→浑河木桥→兴和站→怀安站→中都转运司”的路线,共设“三站两点”(三座驿站、两处补水\/渡河点),均依托旧站赤或天然设施,修复成本低、耗时短。李诚将路线图与修复方案报给阿合马:“一月可修复沿途驿站与设施,二月初可通商队。”阿合马看完,在方案上批“准”,路线筹备进入实操阶段。

三、驿站修复:运输保障与核验节点

沿途驿站的修复,按“先核心、后辅助”原则,优先修复集宁路、兴和、怀安三座旧站赤,每座驿站配驿丞一名(掌调度)、驿卒五名(管驿马、粮草)、辅兵三名(管安全、核验),功能定位为“商队补给、物资暂存、商引核验”,确保商队“走一段、歇一段,不疲劳运输”。

集宁路驿站修复由张谦牵头:该站是草原与中原的“交界站”,需重点改造——修复五间仓储房(存草原皮毛、中原粮布),地面铺木板(防潮);加固驿马棚(可容二十匹驿马,供商队换马);设“核验房”(查商引、登记物资)。工匠们用十日修复:屋顶换瓦(从中都调运),围墙补砖(本地采石),仓储房刷防潮漆(元廷特供),张谦还让部落兵在驿站周边设巡逻点,防残兵袭扰,修复后,集宁路驿站成为“草原物资集散地”。

兴和、怀安驿站修复由李诚负责:两站功能侧重“中途补给”——兴和站加建“牛车维修坊”(配铁匠,修车轮、车轴),怀安站加建“驼队喂养棚”(储干草,供骆驼进食)。修复中,李诚发现怀安站水井干涸,让工匠深挖三尺,重新出水;兴和站驿马棚漏雨,换铺双层毡布(防雨)。两站修复后,商队可在兴和站修牛车,在怀安站喂骆驼,避免因工具损坏、牲畜疲劳延误行程。

驿站配套设施还含“物资储备”:每站储青稞一百石、水五十桶(供商队应急)、干草两百斤(供驿马、骆驼),由转运司定期调拨,驿丞负责管理,每日清点,避免短缺。阿合马还规定“驿站核验流程”:商队抵达,先出示“商引”(元廷颁发的贸易凭证,写物资种类、数量),驿丞核对实物与商引一致,再登记“入站时间、人数、牲畜数”,方可进站补给、暂存物资,核验记录每日报转运司,确保物资流向可溯。

修复后的驿站,成为通道的“骨架”:杭爱山商队带皮毛到集宁路站,核验后换中原粮布;中都商队带粮布到集宁路站,核验后换皮毛,驿站既保障运输,又管控贸易,避免私运、错运。张谦在给阿合马的信中写道:“驿站修好,商队走得顺,牧民见了,都盼着通贸早点开始。”

四、商队组建:官营主导与民营补充

商队分“官营”与“民营”两类,官营主导军需物资(如牛皮、铁锅),民营补充民生物资(如细布、针线),均需经元廷批准,持“商引”通行,护卫由元军与部落兵共同承担,确保安全。

官营商队由蒙古将领巴特尔(熟草原作战,曾随帖木儿平叛)统领,共五十人,含二十名元军(护物资)、十五名部落兵(识路、协调牧民)、十五名民夫(装卸物资),运输工具为“二十辆牛车(载中原粮布)、十峰骆驼(载铁锅等重物)”。官营商队的物资清单由枢密院定:“优先运青稞两千石(供杭爱山老弱)、铁锅三百口(供部落炊用)、粗布八百匹(供民生),换草原牛皮五百张(供军需制甲)、羊皮一千张(供元军制冬衣)”,贸易价格由元廷定(一尺布换一张羊皮,一石青稞换两张羊皮),确保军需优先。

民营商队由中都汉商王掌柜牵头,共三十人,含五名元军(轻装护卫)、五名部落向导、二十名商人(带细布、盐巴、针线等小商品),运输工具为“十辆马车(载细布、盐巴)、五峰骆驼(载针线、小工具)”。民营商队需向转运司申请“民营商引”,写清“物资种类、拟换皮毛数量”,经批准后方可出发,贸易价格可与牧民协商(如细布一尺换一张半羊皮,盐巴一斤换半张羊皮),但需向元廷缴纳“贸易税”(交易额的十分之一),补充通道维护费用。

护卫安排体现“协同”:官营商队的元军由枢密院调拨,部落兵由帖木儿选派,巴特尔统一指挥,遇残兵袭扰,元军正面防御,部落兵侧翼包抄;民营商队的元军由驿站辅兵兼任,部落向导兼护卫,遇小股盗匪,可就近向驿站求援。阿合马还规定“商队纪律”:不得私换军需物资(如牛皮只能官营换)、不得哄抬物价、不得强买强卖,违者没收物资,取消商引资格。

商队组建中,人物分工明确:巴特尔负责官营商队的安全与物资交接,王掌柜负责民营商队的贸易协商与税缴,张谦与帖木儿负责草原端的物资收集与对接,阿合马总掌全局。这种“官民协同、军民护运”的模式,既保障军需,又活跃民生,为通道开通奠定了人员基础。

五、物资筹备:草原皮毛与中原粮布的对接

物资筹备分“草原端”与“中原端”,两端同步进行,元廷居中协调,确保“换得出、收得进”,避免一端物资过剩、一端短缺。

草原端的皮毛筹备由帖木儿牵头,部落长老协助:先统计各部落的皮毛存量——合丹部有羊皮一千二百张、牛皮一百五十张;别失八里部有羊皮九百张、牛皮一百张;混合部落有羊皮六百张、牛皮五十张;察合台支系有狐皮两百张(稀有,供中原贵族),合计可凑羊皮两千七百张、牛皮三百张、狐皮两百张,距元廷需求(羊皮三千张、牛皮五百张)差三百张牛皮,帖木儿遂组织部落“冬季前多鞣制牛皮,优先供官营商队”。

筹备中,帖木儿注重“皮毛质量”:让部落鞣皮匠(熟鞣制技艺)按元廷标准处理皮毛——羊皮去毛干净、无虫蛀,牛皮鞣制柔软、无裂纹,狐皮保留完整毛皮(不缺耳、尾),不合格的皮毛需重新处理,避免中原商队拒收。合丹部鞣皮匠娜仁(之前靠鞣皮为生),用草原传统方法(羊油鞣制)处理羊皮,柔软耐用,帖木儿看后道:“就按这标准,咱们的皮毛质量好,中原商人才愿换,以后通贸才能长久。”

中原端的粮布筹备由阿合马负责:粮食从“中都粮库+大同路粮库”调拨,中都粮库调青稞三千石,大同路粮库调两千石,共五千石,装在防潮粮袋(内涂桐油)中,每袋五十斤,牛车可载二十袋;布匹从中都布坊+真定路布坊调运,中都布坊产粗布一千五百匹(供民生)、细布五百匹(供部落贵族),真定路布坊调粗布五百匹,合计两千五百匹,粗布宽二尺、长三丈(够做一套成人冬衣),细布宽一尺五、长三丈(供做内衣),按“每十匹一捆”打包,马车可载五十捆。

铁锅从河北铁匠坊定制:按草原炊具需求,铁锅直径二尺、深五寸(够五人家庭用),锅底加厚(耐烧),锅沿设挂耳(方便悬挂),共三百口,铁匠坊用半月完工,装在木盒中(防碰撞变形),由官营商队优先运输。阿合马还筹备了“小商品”(供民营商队):盐巴一千斤(草原缺盐)、针线五百套(民生必需)、小农具(镰刀、木犁各五十件,供牧民种青稞),这些物资虽量小,却深受牧民欢迎。

两端筹备完成后,元廷组织“物资对接会”:帖木儿派长老带皮毛样品到中都,阿合马派商队带粮布样品到杭爱山,双方确认质量、数量无误,约定“官营商队二月初从中都出发,二月中旬抵杭爱山,民营商队二月中出发,二月底抵杭爱山”,物资对接的最后一环就此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