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章 杭爱搜叛(1 / 2)

1071章:杭爱搜叛(至元四十六年秋巴图额尔敦搜捕叛军余党)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爱山,卯时的霜气还凝在草叶上,巴图额尔敦已身着玄铁鳞甲,站在据点校场中央。他左手按在腰间玄铁刀的刀柄上(刀鞘刻着简化虎纹,是平叛时那拉珠尔所赠),右手展开一张“杭爱山搜捕图”——羊皮纸绘制的图上,用炭笔圈出三处红圈:松树林(残兵曾藏粮处)、黑水河河谷(地形隐蔽)、落马坡废弃营地(叛军旧据点),每处红圈旁标注着“疑似余党数”“地形特点”。

校场下,两百名虎卫精锐已列成四队,每队五十人,队列整齐。第一队持角弓(箭囊装三十支箭,含五支麻醉箭),第二队持玄铁刀与短盾,第三队持绳索与木枷(木枷刻“战俘”二字,轻便易携),第四队为轻装侦察兵(身着皮甲,配短刀与火把)。“此次搜捕,目标是阿鲁台残党,”巴图额尔敦的声音在晨雾中传开,“他们藏在山林河谷,多携兵器,却缺粮草,可能劫掠牧民,咱们既要擒敌,也要护好百姓,不许滥杀,不许扰民!”

队正博罗帖木儿(与骑兵统领同名,为虎卫老卒)出列拱手:“将军放心,兄弟们都懂规矩,擒活口,查身份,绝不让无辜牧民受牵连。”巴图额尔敦点头,将搜捕图交给博罗帖木儿:“你带侦察队先去松树林探路,标记余党帐篷位置,半个时辰后,搜捕队跟进。”随后,他又指派另外三队:“第二队随我去黑水河河谷,第三队守在落马坡出口,防止余党逃窜,第四队负责押解战俘回据点。”

此时,驿站吏员李谦匆匆赶来,递上一份“牧民报信记录”:“将军,合丹部牧民今早发现,松树林外有新鲜马蹄印,像是五人左右,还丢了半袋青稞,可能是余党所为。”巴图额尔敦接过记录,目光沉了沉:“看来余党就在松树林,博罗帖木儿,你加快速度,注意安全。”博罗帖木儿应了声,带领侦察队翻身上马,马蹄踏破霜雾,朝着松树林方向去了。校场上,其余虎卫也整装待发,杭爱山搜捕叛军余党的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搜捕前的背景与筹备,需“明目标、备万全”——结合杭爱山平叛后“余党潜藏扰民生、需肃清固稳定”的实际,按元代军事搜捕规制,筹备“兵力、装备、情报”,明确“不滥捕、护百姓”的原则,体现元代“战后搜捕,务实为先”的军政逻辑。

搜捕背景的细致梳理——平叛结束后,那拉珠尔与巴图额尔敦复盘发现,阿鲁台残党未完全肃清:一是战俘供词提及“约两百余残兵分散潜藏”;二是牧民多次报信(松树林有可疑人影、黑水河河谷有偷牲畜痕迹);三是驿站盘查时,发现两名无通关凭证的“牧民”,言行可疑,供认是残党,却未说出其他潜藏点。“这些余党若不肃清,会抢牧民粮草、烧帐篷,甚至勾结其他部落叛乱,”巴图额尔敦对那拉珠尔道,“需尽快搜捕,免得夜长梦多。”那拉珠尔赞同:“你带两百精锐去,我守据点,有情况随时传讯。”

兵力的精锐遴选与配置——巴图额尔敦从虎卫中遴选两百人,均满足“参与过平叛、熟悉杭爱山地貌、无战伤”三个条件,分为四队:侦察队(五十人,轻装,配短刀、火把、羊皮纸地图,负责探路与标记)、搜捕队(八十人,主力,配玄铁刀、短盾、角弓,负责围捕与战斗)、看守队(四十人,配绳索、木枷、长矛,负责押解战俘)、预备队(三十人,机动支援,随巴图额尔敦行动)。遴选时,巴图额尔敦特意选了十名懂蒙古语的汉兵与四十名蒙古兵:“余党多为蒙古部落出身,懂蒙古语方便劝降,也能与牧民沟通。”

装备的实用化准备——装备按“搜捕需求”配备:武器方面,角弓选轻便型(便于山林携带),箭支分“麻醉箭”(用于劝降不从者,减少伤亡)与“普通箭”(用于战斗);防护方面,侦察队穿皮甲(轻便),搜捕队穿玄铁鳞甲(防刀箭);辅助工具方面,每人带火把(夜间照明、驱赶野兽)、羊皮水囊(装温水,防口渴)、麻绳(捆绑战俘)、木枷(押解时用,避免战俘逃脱),还备了“余党画像”(根据战俘描述绘制,标注特征,如“左脸有疤”“穿破洞皮袍”)。巴图额尔敦检查装备时,对士兵道:“火把要多带火石,木枷别太松,咱们既要捉人,也要保自己安全。”

搜捕原则的明确告知——出发前,巴图额尔敦召集士兵,强调三条原则:一是“辨明身份再动手”,凭画像与牧民指认,不抓无辜牧民;二是“优先劝降”,遇到余党先喊话,若抵抗再动手,尽量留活口;三是“不扰民”,不随意征用牧民粮草、不破坏帐篷,若需牧民协助,需礼貌请求。“咱们是来护牧民的,不是来添麻烦的,”巴图额尔敦道,“若有人违反,军法处置。”士兵们齐声应诺,将原则记在心中。

筹备后的动员与誓师——搜捕前一日,巴图额尔敦在据点校场誓师:“阿鲁台残党害民害国,今日咱们搜捕,是为了杭爱山的牧民能安心放羊、种粮,为了边疆安稳!兄弟们,有没有信心?”士兵们举刀高呼:“有!”誓师后,巴图额尔敦让炊事兵准备了丰盛的晚餐(羊肉汤、麦饼),让士兵们吃饱休息,为次日搜捕养精蓄锐。博罗帖木儿道:“将军考虑周全,兄弟们都憋着劲,定能把余党全抓回来!”

情报收集与区域划定,需“情报先导、精准定位”——联合驿站、部落、战俘,多渠道收集余党情报,划定“重点搜捕区”与“次要搜捕区”,避免盲目行动,体现元代“军事行动,情报为先”的情报逻辑。

驿站情报的细致汇总——驿站吏员李谦梳理近半月的“盘查记录”“牧民报信”,汇总出四条关键情报:一是松树林区域(近五日有三次可疑人影报告,且有青稞失窃);二是黑水河河谷(十日前进出过五匹无主马,马蹄印与叛军马匹相似);三是落马坡废弃营地(发现叛军遗留的破帐篷与粮袋);四是杭爱山北麓(一名战俘供认“有小股残兵藏在山洞”)。李谦将情报按“可疑程度”排序,标注在地图上,交给巴图额尔敦:“松树林与黑水河河谷可疑度最高,建议先搜这两处。”

部落情报的实地核实——巴图额尔敦带着五名蒙古兵,走访合丹部、别失八里部的长老与牧民,核实驿站情报:合丹部帖木格长老道:“三日前,我部落有户牧民丢了两只羊,现场有马蹄印,朝着松树林去了;”别失八里部也先长老补充:“黑水河河谷的山洞,之前叛军躲过,里面能藏十几人,洞口有杂草遮挡,不仔细看找不到。”巴图额尔敦还让牧民带路,去松树林外查看马蹄印:“这是叛军常用的蒙古马马蹄印,看新鲜程度,最多三日。”实地核实后,情报准确性进一步确认。

战俘供词的深度挖掘——巴图额尔敦提审之前抓获的两名残党,用蒙古语沟通(避免翻译偏差),问出更多细节:“我们有十几人藏在松树林的大帐篷里,头领带五人出去找粮,还说若没回来,就让其他人去黑水河河谷的山洞汇合;”“北麓的山洞藏着二十多人,有弓箭,还抢了牧民的青稞,打算过冬后再找阿鲁台。”巴图额尔敦让文书吏员用蒙古文记录供词,让战俘按手印确认,再与驿站、部落情报对比,发现一致,便将这些细节标注在搜捕图上。

搜捕区域的精准划分——结合情报,将杭爱山划分为三大搜捕区:重点区(松树林、黑水河河谷,各配八十人,分两队搜捕);次重点区(落马坡废弃营地,配四十人,搜捕后驻守,防止余党返回);监控区(北麓山洞,因距离远,先派十名侦察兵勘察,次日再派主力)。每个区域标注“预计余党数”“搜捕人数”“负责人”“集合时间”:松树林由博罗帖木儿负责,黑水河河谷由巴图额尔敦负责,落马坡由队正阿古拉负责。巴图额尔敦道:“区域划清,责任到人,才不会漏搜,也能互相支援。”

情报传递机制的建立——建立“侦察兵传讯+驿站接力”的情报机制:各搜捕队每发现重要情况(如找到余党、遇抵抗),派两名侦察兵快马传讯给巴图额尔敦;驿站则在各区域间设三个临时传讯点,协助传递情报,确保各队信息畅通。李谦道:“传讯点备有快马与干粮,侦察兵到了能立刻换马,不耽误时间。”巴图额尔敦点头:“情报通了,咱们才能灵活调整,搜捕才有效率。”

侦察队的先导探路与标记,需“轻装潜行、精准标记”——侦察队作为搜捕先锋,提前潜入重点区域,探查余党位置、人数、装备,用“标记物”(布条、石头堆)标注,为后续搜捕队指引方向,体现元代“侦察先导,减少伤亡”的战术逻辑。

松树林的侦察与标记——博罗帖木儿带领侦察队,身着皮甲,轻装潜入松树林。松树林枝叶茂密,晨雾未散,他们猫着腰,脚步放轻,用刀拨开挡路的树枝。走了约两里,一名蒙古兵指着前方:“将军,你看,有帐篷!”博罗帖木儿望去,只见林间空地上有三顶破帐篷,帐篷外有五匹战马,还有人在生火,正是战俘供认的“松树林残党”。他让士兵们躲在树后,数了数帐篷外的人:“一共八人,都带短刀,没看见弓箭。”随后,他让士兵在帐篷周围的树上系上红色布条(搜捕队标记),在地上用石头堆成“箭头”,指向帐篷方向,再派两名侦察兵快马回报巴图额尔敦。

黑水河河谷的侦察与探查——巴图额尔敦带领侦察队,沿黑水河河谷前行。河谷两侧是峭壁,中间是浅滩,水流湍急。他们走在浅滩旁的草地上,仔细查看是否有山洞。走了三里,一名汉兵发现:“将军,那边峭壁上有杂草,像是人为遮挡!”巴图额尔敦上前,用刀拨开杂草,果然露出一个山洞入口,约能容两人并排进入。他让一名士兵趴在地上听:“里面有说话声,像是十几人。”便让士兵在山洞左侧堆三堆石头(表示“洞内有十余余党”),在右侧系上黄色布条(表示“有抵抗可能”),再派侦察兵回报,让搜捕队尽快赶来。

侦察中的潜行与避敌——侦察队严格遵守“不暴露”原则:遇到余党巡逻兵,先躲在树后或岩石后,等巡逻兵走远再行动;若遇牧民,先表明身份(出示虎卫令牌),请求协助指认余党,不随意让牧民带路,怕暴露行踪。松树林侦察时,一名余党巡逻兵朝侦察队方向走来,博罗帖木儿立刻让士兵们躲在大树后,屏住呼吸,等巡逻兵走过后,才继续前进。巴图额尔敦道:“侦察兵不能暴露,不然余党会逃跑,之前的准备就白费了。”

标记物的规范使用——侦察队的标记物有明确含义:红色布条(余党位置,无抵抗)、黄色布条(有余党,有抵抗)、黑色布条(余党已逃窜,留痕迹);石头堆(三堆表示十余、五堆表示二十余、一堆表示数人);木炭画箭头(指向余党方向)。标记物均放在显眼处(树上、岩石上),却不影响行人,避免被余党发现。博罗帖木儿道:“标记要清楚,搜捕队一看就懂,才能快速找到余党,不然在树林里容易迷路。”

侦察后的情况汇总——各侦察队完成探路后,在指定地点汇合,向巴图额尔敦汇总情况:松树林有三顶帐篷,八人,带短刀,无弓箭;黑水河河谷山洞有十余余人,有弓箭;落马坡废弃营地无余党,却有新鲜脚印,像是刚离开。巴图额尔敦结合汇总情况,调整计划:“松树林余党少,让博罗帖木儿带四十人去,剩下四十人支援黑水河河谷;落马坡的脚印,让阿古拉带十人追踪,其余三十人驻守。”调整后,各队立刻行动,搜捕队朝着标记方向前进。

松树林的围捕行动与劝降,需“围而不攻、优先劝降”——搜捕队根据侦察标记,包围松树林余党帐篷,先喊话劝降,对抵抗者适度武力压制,确保生擒,体现元代“少杀多擒,获取情报”的俘敌逻辑。

围捕队形的展开——博罗帖木儿带领四十名搜捕队,按侦察标记,悄悄包围松树林的三顶帐篷。他们分为三队:一队十五人,持角弓,埋伏在帐篷东侧的山坡上,对准帐篷门;一队十五人,持玄铁刀与短盾,埋伏在帐篷西侧的树林里,防止余党向西逃窜;一队十人,持绳索与木枷,埋伏在帐篷北侧的空地上,准备抓俘虏。博罗帖木儿则带两名士兵,站在帐篷南侧(唯一无遮挡处),负责喊话劝降。队形展开后,士兵们屏住呼吸,弓箭拉满,刀盾在手,只等博罗帖木儿下令。

劝降的话术与沟通——博罗帖木儿用蒙古语喊话:“里面的人听着,你们已是瓮中之鳖,阿鲁台已败,朝廷念你们是被胁迫,若主动出来投降,可免死罪,还能分得牧地,与家人团聚;若抵抗,格杀勿论!”帐篷内沉默片刻,一名余党探出头:“你们说话算话?投降真的不杀?”博罗帖木儿道:“我是虎卫巴图额尔敦麾下队正博罗帖木儿,朝廷有令,胁从者免死,若你们不信,可派一人出来看我们的令牌!”说着,举起虎卫令牌(铜制,刻虎纹)。帐篷内的余党商量片刻,走出三人,看到令牌后,又返回帐篷,很快,八名余党举着刀,走出帐篷,放下武器投降。

少数抵抗者的处置——就在多数余党投降时,帐篷内突然冲出两名余党,手持短刀,朝着西侧树林逃窜。埋伏在西侧的搜捕队立刻上前,一名士兵持盾挡住短刀,另一名士兵用麻醉箭射中其中一人的腿,那人倒地,另一人见势不妙,想转身逃回帐篷,却被士兵用绳索绊倒,生擒在地。博罗帖木儿上前,对倒地的余党道:“本想饶你们,却偏要抵抗,现在只能用麻醉箭,若再动,就不客气了!”两名抵抗者不再挣扎,被士兵戴上木枷。

战俘的初步核验与捆绑——投降的八名余党,加上两名抵抗者,共十人。博罗帖木儿让士兵们对照“余党画像”,核验身份:其中一人左脸有疤,与画像一致,是战俘供认的“小头目”。核验后,士兵们用麻绳将他们的手反绑在身后,戴上木枷,确保无法逃脱。博罗帖木儿对他们道:“现在带你们回据点,老实点,别耍花样,到了据点,若老实交代,还能有活路。”余党们低着头,无人说话,被士兵们押着,朝着集合点走去。

松树林的后续搜查与清理——押解战俘离开前,博罗帖木儿让士兵们搜查帐篷:发现青稞两袋(多为stolen牧民的)、短刀五把、破羊皮袍十余件。他让士兵们将青稞收好(后续归还牧民),短刀没收(交军械库),羊皮袍留给战俘(防止冻伤)。搜查完,他又派两名士兵留在松树林,查看是否有漏网余党,自己则带着战俘与其他士兵,前往与巴图额尔敦的集合点。

黑水河河谷的山洞围捕与攻坚,需“因地制宜、灵活攻坚”——针对山洞隐蔽、余党有抵抗的特点,巴图额尔敦采取“围堵洞口、烟熏迫降、近战突袭”的战术,减少伤亡,成功擒获余党,体现元代“地形不同,战术不同”的灵活作战逻辑。

山洞的包围与喊话——巴图额尔敦带领八十名搜捕队,赶到黑水河河谷的山洞外,按之前的标记,将山洞团团围住:二十人持角弓,对准洞口;三十人持刀盾,守在洞口两侧;三十人绕到山洞后方,查看是否有出口(防止余党从后方逃窜)。一名士兵检查后回报:“将军,山洞后方是实心峭壁,无出口,他们跑不了!”巴图额尔敦点头,让一名懂蒙古语的士兵喊话:“里面的人听着,山洞已被包围,你们没路可逃,若投降,免死罪;若抵抗,我们就用烟熏,到时候你们要么被呛死,要么被活捉,自己选!”山洞内传来怒骂声,却无人出来投降。

烟熏迫降的实施——见余党不投降,巴图额尔敦下令:“准备烟熏!”士兵们立刻行动:砍来干燥的树枝与杂草,堆在洞口,用火把点燃,再用木板将烟往洞内扇。浓烟顺着洞口飘进洞内,很快,洞内传来咳嗽声与呛水声。巴图额尔敦让士兵继续喊话:“烟越来越大,你们撑不了多久,再不降,就没机会了!”又过了一刻钟,洞内传来声音:“别熏了,我们降!”随后,洞口走出一名余党,举着双手:“我们投降,别杀我们!”巴图额尔敦道:“让所有人出来,放下武器,排成队,若有耍花样的,立刻动手!”

近战突袭应对突发抵抗——就在余党陆续走出洞口时,最后一名余党突然抽出藏在身后的短刀,朝着的搜捕兵刺去。那名士兵反应快,用盾挡住,巴图额尔敦身旁的两名士兵立刻上前,一人用刀架住余党的脖子,一人夺走短刀,将他按在地上。巴图额尔敦冷声道:“说了别耍花样,偏不听,若再动,现在就杀了你!”其余余党吓得不敢动,乖乖排成队,放下武器。经清点,洞内共十五名余党,均被生擒,无一人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