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8章 军备淬锐(2 / 2)

熔铁环节由中都铁匠负责——他们带来了六座熔炉,用焦炭加热,将精铁块熔化成铁水,再倒入模具中,铸成一尺长的刀坯。熔炉旁,铁匠们轮流拉动风箱,火焰冲天,铁水在模具中流动,泛着通红的光。铁匠统领道:“熔铁温度需达千度,才能将精铁完全熔化,铸成的刀坯才均匀无杂质。”哈剌哈孙不时用温度计(元代称“火照”)插入熔炉,查看温度:“温度够了,可倒铁水铸坯,注意别烫伤。”

锻打环节则由草原部落铁匠负责——他们擅长马战兵器锻造,将冷却后的刀坯放在铁砧上,用铁锤反复锻打,使刀身变薄、变长,逐渐形成两尺长、三寸宽的形状。部落铁匠帖木格挥舞着铁锤,每一击都精准落在刀坯上:“锻打要均匀,刀身才能平直,不然容易弯曲。”他还教年轻铁匠锻打的技巧:“铁锤要举过头顶,用力向下,同时转动刀坯,确保每一面都锻打到。”

淬火是决定短刀硬度的关键环节——铁匠们将锻打好的刀身加热至通红,再迅速浸入牛油中,“滋啦”一声,白烟升腾,刀身瞬间冷却。帖木格道:“淬火时间要准,浸入牛油后三息便取出,再加热一次,重复三次,刀身硬度才能达标。”哈剌哈孙让人取来一把淬火后的短刀,用锤子轻敲刀身,声音清脆,无杂音,帖木格道:“这把刀的硬度够了,砍铁甲没问题。”

打磨环节由师徒配合完成——师傅用粗砂纸打磨刀身,去除表面的杂质与毛刺;徒弟用细砂纸打磨刀刃,使其锋利。一名年轻徒弟打磨完一把短刀,用刀劈向木杆,木杆应声断裂,徒弟兴奋道:“师傅,这刀真锋利!”师傅检查后点头:“不错,刀刃够利,可装柄了。”装柄环节则将缠好麻布并浸蜡的刀柄,用铜钉固定在刀身末端,再加上铜箍,确保牢固。

哈剌哈孙每日都会抽查短刀质量——他随机抽取十把短刀,检查刀身是否平直、刀刃是否锋利、刀柄是否牢固。看到一把刀的刀柄麻布缠绕松动,他立刻让工匠重装:“刀柄松动会影响士兵使用,必须重装。”看到一把刀的刀刃不够锋利,他让工匠重新打磨:“刀刃不锋利,近战中难以杀敌,绝不能发给士兵。”在他的督查下,短刀锻造进展顺利,十日便完成了两万把,预计二十日内可完成五万把的总量。

虎蹲炮加装夜视瞄准标后的实战测试,在夜间的校场上反复进行——炮手们熟悉新装置的使用,调整瞄准角度与灯座亮度,记录弹着点偏差,逐步优化操作,确保战斗中能精准轰击阿鲁台的营墙。

第一次测试在晦夜进行——五门虎蹲炮对准百丈外的模拟营墙(用泥土与木头搭建,厚三尺),炮手点燃灯座,荧光石的绿光与灯光照亮炮口,炮手按瞄准标对准营墙中部。“放!”炮手统领帖木格一声令下,五门炮同时发射,炮弹呼啸着飞向营墙,“轰隆”几声巨响,营墙被轰开两个缺口,最大的缺口宽五尺、高三尺,足够骑兵冲锋。帖木格记录下偏差:“三号炮偏差一尺,五号炮偏差一尺五寸,其余三门精准命中,整体效果良好。”

第二次测试调整了灯座亮度——之前的灯座油脂加得太满,灯光过亮,反而影响炮手看清荧光石;此次减少油脂用量,只加三钱,灯光柔和,与荧光石的绿光相得益彰。测试时,五门炮全部命中营墙,偏差均在一尺内,营墙被轰开四个缺口,帖木格满意道:“灯座亮度调整后,瞄准更精准了,炮手们也更容易掌握。”炮手们也反馈:“之前灯光太亮晃眼,现在正好,能清楚看到瞄准标与靶位的连线。”

第三次测试模拟了实战中的风力影响——夜间草原常有微风,可能导致炮弹偏差。工匠们在炮身两侧加了防风板,减少风力对炮弹的影响。测试时,用风扇制造微风,炮手们按瞄准标瞄准,五门炮仍有四门命中,偏差仅增加五寸,远低于实战可接受范围。也先帖木儿道:“防风板起到了作用,即使有微风,也不会影响太多,实战中可放心使用。”

测试过程中,那拉珠尔与孛鲁台多次到场观看,提出改进建议——看到炮手调整木杆角度时速度太慢,那拉珠尔道:“战斗中时间紧迫,需加快调整速度,可在木杆刻度旁加标记,炮手按标记调整,不用逐一刻度核对。”工匠们立刻在木杆刻度旁加了“高、中、低”三个标记,炮手调整时只需对准标记,速度提升了一倍。孛鲁台则建议:“炮身可加装铁轮,方便移动,若敌营位置变化,可快速调整炮位。”也先帖木儿采纳了这一建议,让工匠在炮身底部加装了两个铁轮,移动起来更加便捷。

经过十次夜间测试,虎蹲炮的夜视瞄准标使用愈发成熟,炮手们的操作也更加熟练,炮弹命中率从最初的四成提升至八成,完全满足实战需求。那拉珠尔看着测试结果,对也先帖木儿道:“很好!虎蹲炮已准备就绪,夜袭时定能发挥关键作用,轰开阿鲁台的营墙,为大军冲锋打开缺口。”也先帖木儿道:“将军放心,十门虎蹲炮已全部调试完毕,炮手们也已熟练掌握,随时可投入战斗。”

士兵短刀的试用训练,在白天的校场上展开——士兵们学习拔刀、劈刺、格挡等近战动作,熟悉短刀的重量与手感,分组进行模拟对战,积累实战经验,确保战斗中能熟练使用短刀应对近身搏杀。

拔刀训练是基础——巴图额尔敦亲自示范:“马战时,短刀需挂在腰间左侧,右手拔刀,动作要快,一息内完成拔刀,才能抢占先机。”他腰间挂着短刀,翻身上马,右手快速抽出短刀,刀刃寒光一闪,又迅速归鞘,动作流畅。士兵们跟着练习,有的士兵拔刀太慢,巴图额尔敦上前纠正:“手腕要用力,借助马的颠簸惯性,更快拔刀。”经过反复练习,士兵们的拔刀速度逐渐提升,多数人能在一息内完成拔刀。

劈刺训练则注重杀伤力——巴图额尔敦手持短刀,对准模拟敌兵(稻草人)的胸口:“劈砍时要对准敌兵的要害,如胸口、咽喉;刺杀时要直刺,用手臂力量推动,确保短刀刺入敌兵体内。”他示范劈砍,一刀将稻草人的胸口劈出一道深痕;再示范刺杀,短刀完全刺入稻草人体内。士兵们分组练习,巴图额尔敦在旁指导,纠正动作:“你的劈砍角度太偏,要对准要害;你的刺杀力度不够,需加强手臂力量。”

格挡训练则教士兵如何防御——巴图额尔敦让一名士兵持长柄刀进攻,自己用短刀格挡:“敌兵用长柄刀劈来时,要用短刀的刀背格挡,同时拉近距离,再用短刀反击。”他用短刀挡住长柄刀,顺势贴近“敌兵”,短刀直指其咽喉,动作连贯。士兵们两人一组,一人进攻一人防御,反复练习,逐渐掌握格挡与反击的技巧。

模拟对战则还原实战场景——士兵们分为两组,一组扮演元军,一组扮演阿鲁台的士兵,骑着马进行近战对战。扮演元军的士兵用短刀,扮演敌兵的士兵用长柄刀,双方在马背上厮杀。一名元军士兵被敌兵拉近距离,他迅速拔刀,格挡敌兵的长柄刀,再直刺敌兵胸口,“敌兵”应声落马,士兵兴奋道:“短刀真好用!拉近距离后,长柄刀根本施展不开。”巴图额尔敦看着对战,点头道:“很好!大家已掌握短刀的使用技巧,实战中只要保持冷静,定能应对近身搏杀。”

试用训练持续了五日,士兵们对短刀的熟悉度大幅提升,近战能力也明显增强。孛鲁台在观看训练后,对那拉珠尔道:“士兵们已能熟练使用短刀,马战时即使被敌兵拉近,也能反击,近战短板已弥补,咱们的战斗力又提升了一截。”那拉珠尔道:“近战是马战的重要环节,短刀训练到位,才能减少伤亡,打赢平叛之战。”

军备整备的统筹协调,由那拉珠尔亲自负责——他每日召集也先帖木儿、哈剌哈孙与将领们,了解虎蹲炮改装与短刀锻造的进度,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材料短缺、工匠不足),确保两项整备同步推进,按时完成,不影响夜袭计划。

材料短缺是最初遇到的问题——荧光石虽从内府调拨,但仍缺五块,无法完成最后五门虎蹲炮的加装;精铁也缺一万斤,影响短刀锻造进度。那拉珠尔立刻派驿卒赴蒙古故地,让李衡从部落的矿藏中调拨荧光石(草原部分部落有小型荧光石矿),同时派使者赴河北铁矿,催促精铁尽快运抵。三日后,李衡送来五块荧光石,河北铁矿的精铁也运到,材料短缺的问题顺利解决。也先帖木儿道:“多谢将军及时调拨,不然虎蹲炮改装要延误了。”哈剌哈孙也道:“精铁到位,短刀锻造可按计划推进,二十日内定能完成五万把。”

工匠不足的问题则通过跨部门协调解决——工部作坊的工匠不足,无法按时完成十门虎蹲炮的改装;铁匠作坊的工匠也缺五十名,短刀锻造进度缓慢。那拉珠尔从虎卫中抽调了二十名有锻造经验的士兵,支援工部作坊;又从岭北行省驻军抽调了五十名铁匠,支援铁匠作坊。虎卫士兵帖木格(曾是部落铁匠)道:“将军放心,我虽现在是士兵,却没忘锻造手艺,定能帮工部完成虎蹲炮改装。”新增的工匠到位后,作坊效率大幅提升,虎蹲炮改装提前两日完成,短刀锻造进度也加快了三成。

进度协调则确保两项整备同步——虎蹲炮改装提前完成,那拉珠尔让也先帖木儿组织炮手训练,熟悉新装置;短刀锻造虽未完成,却已造出两万把,哈剌哈孙先将这两万把短刀发给虎卫与先锋部队,让他们先开始训练,剩余三万把造出后再发给其他部队。那拉珠尔道:“虎卫与先锋是夜袭的主力,先给他们配短刀,让他们提前训练,其他部队后续再配,不影响整体计划。”孛鲁台道:“将军考虑周全,虎卫有了短刀,夜袭时近战更有把握。”

质量监督也是统筹协调的重要环节——那拉珠尔不定期抽查虎蹲炮与短刀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看到一门虎蹲炮的瞄准标木杆有裂痕,他立刻让工匠更换:“木杆有裂痕,战斗中可能断裂,影响瞄准,必须更换。”看到一把短刀的刀刃有卷刃,他让铁匠重新淬火:“刀刃卷刃,实战中无法杀敌,绝不能发给士兵。”在他的严格监督下,军备整备的质量得到保障,未出现不合格的装备。

经过二十日的统筹协调,虎蹲炮改装全部完成,短刀锻造也完成了四万把,剩余一万把预计五日内完成。那拉珠尔在中军帐召开总结会议:“军备整备进展顺利,虎蹲炮已能夜间精准瞄准,短刀也基本配齐,接下来大家要抓紧训练,熟悉新装备,为夜袭阿鲁台做好准备。”将领们齐声领命,眼中满是信心,元军的军备已淬炼成锐,只待夜袭之日,一展锋芒。

军备整备完成后,按部队需求进行分发——虎蹲炮优先配给虎头与虎身部队(主攻与包抄部队),短刀则按“主力部队优先、近战部队优先”的原则发放,确保每支部队都能拿到适配的装备,为即将到来的夜袭之战做好最后的准备。

虎蹲炮的分发根据部队任务而定——虎头部队(两万虎卫)负责主攻中军大营正门,配六门虎蹲炮,用于轰开营门;虎身部队(一万五千中都卫戍军)负责包抄两侧,配四门虎蹲炮,用于摧毁侧营的投石机。也先帖木儿带着工匠,将虎蹲炮送到各部队的炮位,逐一调试:“这门炮的瞄准标已校准,夜间点燃灯座,对准靶心即可;那门炮的铁轮已检查,移动时没问题。”虎头炮队统领道:“有六门虎蹲炮,定能一举轰开阿鲁台的营门,为虎卫冲锋打开缺口。”

短刀的分发则分三批进行——第一批发给虎卫与先锋部队(共两万五千人),他们是夜袭的主力,近战需求最大;第二批发给虎身与虎尾部队(共两万五千人),用于包抄与截杀;第三批发给粮草守护部队(五千人),用于防御偷袭。哈剌哈孙带着吏员,将短刀逐一发放到士兵手中,士兵们接过短刀,有的当场拔出,刀刃寒光闪闪,脸上满是兴奋。先锋士兵巴图道:“有了这把短刀,马战时再也不怕被敌兵拉近了!”

分发过程中,还配套发放了装备保养手册——虎蹲炮的保养手册上写着“每日检查瞄准标木杆是否牢固、灯座是否完好,炮身需涂油防锈”;短刀的保养手册上写着“使用后需擦拭干净,刀刃涂油防锈,刀柄麻布若松动需重新缠绕”。也先帖木儿与哈剌哈孙亲自向各部队的装备官讲解保养方法:“装备是士兵的第二生命,做好保养,才能在战斗中发挥作用,大家要重视。”装备官们认真记录,确保后续保养到位。

分发完成后,各部队立刻组织士兵熟悉新装备——虎头部队的炮手们再次测试虎蹲炮,调整瞄准标;虎卫士兵们则继续练习短刀的劈刺与格挡;先锋部队结合夜袭演练,模拟用短刀应对近身搏杀。巴图额尔敦看着士兵们熟练使用新装备,对那拉珠尔道:“父亲,部队已熟悉新装备,夜袭时定能发挥最大战力,平定阿鲁台叛乱。”那拉珠尔点头:“好!军备已备妥,士兵已熟练,接下来便是等待时机,发起夜袭,一举破敌!”

秋日的夕阳洒在元军大营,十门虎蹲炮整齐排列在炮位上,炮身的铜质部件泛着冷光,夜视瞄准标的荧光石在余晖中隐约可见;士兵们腰间的短刀悬着,刀柄的麻布浸蜡后呈深褐色,透着实战的质感。各部队的训练声、炮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备战的乐章,元军已做好万全准备,只待那拉珠尔一声令下,便会带着淬锐的军备,夜袭杭爱山,平定阿鲁台的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