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不哥部被问责夺草场的消息,很快传到周边宗藩,脱脱部、乃蛮部、合丹部残余势力的反应各不相同,却都印证了那拉珠尔“以儆效尤”的谋略。脱脱部领主也速该正在帐内与亲信商议是否瞒报新出生的两千匹小马驹,听闻消息后,立刻下令:“立刻如实登记小马驹,上报虎卫,绝不能瞒报——阿里不哥瞒报一万二千匹,夺了半数草场,咱们若瞒报两千匹,恐连三成草场都保不住!”亲信领主道:“领主英明,咱们之前还想效仿阿里不哥,现在看来,遵令才是活路。”
乃蛮部领主帖木格则召集部落长老,通报消息:“阿里不哥部的事,是朝廷给咱们提了醒——遵令则安,违规则罚,没有例外。咱们三年前被夺三成草场,如今不仅拿回,还多得了两百顷,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后咱们要更主动遵令,按时上报马群、配合量牧、保障驿递,绝不能走阿里不哥的老路。”长老们纷纷附和,还主动提出“每月派马倌协助虎卫巡查草场,确保无违规”。
合丹部残余势力的领主帖木儿(非阿里不哥部长老)则陷入恐慌——他的部落仍私占草场三百顷,未上报的小马驹五百匹。听闻阿里不哥的下场后,他连夜派使者前往虎卫,递交“违规自陈书”,主动坦白私占草场与瞒报马群的情况,请求“从轻处置,愿夺一成草场,配合量牧”。那拉珠尔接到自陈书后,与李衡商议:“合丹部主动坦白,可从轻,夺一成草场,暂代管一年,若遵令无违,便返还——这样既体现朝廷宽宥,又能让其他宗藩知道,主动认错比被查出来好。”
各宗藩的反应被那拉珠尔汇总,呈给元廷枢密院。枢密院在批复中称:“那拉珠尔处置阿里不哥部,既按律问责,又留返还之望,且震慑诸藩,使脱脱、合丹等部主动遵令,实为草原治理之良策,可推广此‘问责-留望-震慑’之法。”随后,枢密院下令,让岭北行省将阿里不哥部问责案例抄发给各宗藩,作为“宗藩遵令的警示范本”。
巴图额尔敦看着各宗藩的反应,对那拉珠尔道:“父亲,您夺阿里不哥半数草场,看似严厉,实则是为了让所有宗藩都遵令,现在脱脱、合丹都主动配合,草原的治理会越来越顺。”那拉珠尔点头:“治理草原,不能只靠恩,也不能只靠威,要恩威并施,罚而不废。阿里不哥是个例子,其他宗藩看在眼里,自然会掂量轻重,这比派兵镇压有效得多。”
问责落地后,阿里不哥的态度发生了彻底转变,从“被动遵令”转为“主动配合”。他亲自带着部落马倌,前往代管草场,协助实务官种植苜蓿——之前对草场修复消极应付的马倌,如今都积极起来,有的翻地、有的播种、有的浇水,阿里不哥也挽起袖子,与马倌们一起翻地,汗水浸湿了他的皮袍,却毫无怨言。“以前我总觉得朝廷的令是约束,现在才知道,是为了部落好,”阿里不哥对身旁的帖木儿长老道,“若不被夺草场,我恐怕还会心存侥幸,日后难免再犯,现在这样,反而能让我安心遵令,争取三年后拿回草场。”
他还主动加强了部落的“遵令管理”——每天清晨,召集马倌们核对马群数量,确保无瞒报;每月派人协助驿站官检查驿递马,确保无延误;每季度邀请实务官来部落宣讲朝廷令,让部民们了解“遵令的好处”。一名年轻马倌想私藏一匹小马驹,阿里不哥发现后,不仅严厉批评,还将小马驹登记在册,上报虎卫:“以前我纵容过违规,现在绝不能再犯——咱们要遵令,才能拿回草场,部民才能安稳。”
实务官王顺在巡查阿里不哥部时,发现部落的马群管理比之前规范了许多——马群按“代养马”“私马”“幼马”分类圈养,每群马旁都立着木牌,标注数量与户主;草场边缘插着“禁牧区”“轮牧区”的木牌,马倌们按标注放牧,不再随意踩踏牧草。“领主,你们的管理比之前规范多了,”王顺道,“照这样下去,三年后定能拿回代管草场。”阿里不哥笑道:“这都是朝廷的功劳,若不是问责,我还不知道规范管理的重要性。”
部落的民生也因阿里不哥的主动配合有了改善——朝廷按代管文书,每月给参与代管的马倌发放两斤青稞补贴;代管草场的七成牧草产出,补充了部落的过冬牧草;实务官还派农技官来部落,教部民种植耐寒的青稞,“牧农互补”让部民们不再只靠马群为生。老牧民速不台领了青稞补贴,对阿里不哥道:“领主,现在日子比之前好过多了,有青稞吃,有牧草喂马,咱们要好好遵令,争取拿回草场。”阿里不哥点头:“放心,我定会带大家遵令,让日子越来越好。”
马倌帖木儿(此前归服的激进派)也因表现优异,被阿里不哥任命为“马群总管”,负责监督部落马群管理。他带着马倌们,每天巡查草场、核对马群,还主动向实务官请教“量牧规范”:“以前我跟着激进派,差点毁了部落,现在我要好好干活,帮领主遵令,也为自己赎罪。”那拉珠尔得知后,对李衡道:“阿里不哥能重用帖木儿,说明他真的想遵令,问责的效果比预想的好。”
代管草场的治理并非一帆风顺,启动初期便遇到了“马倌抵触”与“牧草补种”的难题。阿里不哥部的老资格马倌帖木儿(非归服的激进派),不愿受虎卫管控,故意拖延代管草场的牧草补种,“咱们的草场,凭什么让虎卫管?补种了也是给他们种!”其他几名马倌也跟着附和,导致东区草场的苜蓿播种延误了三日。
巴图额尔敦得知后,没有立刻惩罚,而是找到老帖木儿,带着他去乃蛮部的代管草场——那里三年前被代管,如今苜蓿长势喜人,马群肥壮,部民们领着补贴,日子安稳。“老帖木儿倌,”巴图额尔敦道,“乃蛮部当年也抵触代管,可现在呢?草场比之前好,部民比之前富,这都是遵令的好处。你们现在补种苜蓿,三年后返还的草场,会比现在好十倍,部民们能受益,你们马倌也能得补贴,何乐而不为?”老帖木儿看着乃蛮部的草场与马群,心中的抵触渐渐消解。
牧草补种的另一难题是“水源不足”——北区草场靠近山坡,水源稀缺,补种的苜蓿需要大量浇水,可附近只有一条小溪,不够用。阿里不哥看着干裂的土地,急得团团转:“没有水,苜蓿种不活,代管草场的产出会受影响,咱们的牧草补贴也会少。”那拉珠尔得知后,派博罗率骑兵协助挖渠——从怯绿连河引水,挖一条三里长的水渠,通往北区草场。骑兵们与部落马倌一起,日夜挖渠,手上磨出了水泡,却没人抱怨。
水渠挖通的那日,溪水顺着渠道流进北区草场,干裂的土地渐渐湿润。阿里不哥看着水流,对那拉珠尔道:“将军,多谢朝廷派骑兵帮忙,不然咱们的苜蓿真种不活。”那拉珠尔道:“代管草场不是虎卫独管,是朝廷与部落共管,有困难一起解决,这样才能让草场好起来,三年后返还给你们,才是有价值的草场。”老帖木儿此时也走上前,对巴图额尔敦道:“公子,我之前糊涂,以后定好好配合补种,管好代管草场。”
代管草场还遇到了“防火隐患”——草原秋季干燥,容易发生火灾,代管草场的苜蓿若被烧,损失惨重。博罗与阿里不哥商议后,制定了“防火预案”:在代管草场边缘挖三米宽的防火沟,每五十步设置一个灭火水桶,派骑兵与马倌轮流巡逻,严禁在草场附近生火。一名年轻马倌偷偷在草场边缘烤羊肉,被巡逻的骑兵发现,阿里不哥得知后,立刻将他叫来,严厉批评:“你想毁了咱们的代管草场吗?若被烧,三年后怎么拿回?”他还按规定,取消了这名马倌一个月的青稞补贴,以儆效尤。
这些难题的解决,让代管草场的治理步入正轨——东区的苜蓿长势良好,北区的水渠保障了水源,防火预案杜绝了火灾隐患。实务官王顺在给中央的奏报中写道:“阿里不哥部代管草场治理有序,马倌配合度提升,牧草长势喜人,预计明年可产出牧草五千石,能满足驿站与部落的需求。”那拉珠尔看到奏报,满意道:“困难是难免的,关键是能一起解决,这说明阿里不哥部已真正融入朝廷的治理体系。”
阿里不哥部的问责,在元代草原治理史上具有“制度完善与策略示范”的双重意义。从制度层面看,此次问责首次明确了“宗藩违规的梯度惩戒标准”——按违规情节轻重,分“夺三成、半数、七成草场”三档,且明确“返还条件”(遵令三年无违),填补了元代此前对宗藩违规“惩戒无定规”的空白。《元史?食货志》记载“至元四十六年,那拉珠尔定宗藩草场惩戒之制,按过分级,待遵返还,后世治藩多遵此”,可见此次问责推动了元代宗藩惩戒制度的完善。
从中央管控层面看,问责通过“暂夺草场”这一核心手段,既削弱了阿里不哥部“私恃草场、漠视政令”的根基,又通过“代管、返还”机制,将其纳入中央草场管理体系——代管期间,虎卫通过种植苜蓿、挖渠引水,改善草场质量;阿里不哥部通过配合管理,学习朝廷的草场规范,实现了“惩戒-管控-教化”的闭环。这种“以罚促管”的模式,比单纯的武力压制更有效,后续元代对合丹部残余、脱脱部的轻微违规处置,均借鉴此模式,中央对草原草场的管控力大幅提升。
从宗藩治理策略看,问责体现的“罚而不废、留望促服”,是元代治理草原宗藩的核心智慧——夺半数草场是“罚”,明确三年后返还、给予牧草补贴、传授种植技术是“留望”,两者结合,让阿里不哥从“抵触”转为“遵令”,也让其他宗藩看到“违规有罚、遵令有益”,从而主动配合。《元史?宗藩传》评价道:“那拉珠尔治阿里不哥部,罚不致残,留以生路,使宗藩畏威而不怨,遵令而不悔,此乃治藩之要义也。”
从草原生态与民生层面看,问责推动了阿里不哥部草场的规范化管理——私占草场被收回、马群按限额放牧、轮牧与防火制度建立,有效遏制了草场退化;代管草场的苜蓿种植、水渠修建,改善了草原生态;“牧农互补”的推广,让部民不再依赖单一的马群,民生更有保障。这种“惩戒-生态-民生”的协同改善,为元代草原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宗藩的草场管理提供了“规范样本”。
夕阳下,那拉珠尔站在阿里不哥部的代管草场,看着长势喜人的苜蓿,远处马倌们牵着马有序放牧,部民们在田间种植青稞,心中满是感慨。他对巴图额尔敦道:“治理草原,从来不是靠强取,而是靠制度与谋略——用问责立规矩,用留望促遵令,用协同谋发展,这样才能让草原长久安稳。阿里不哥部的今天,就是草原治理的明天。”巴图额尔敦点头:“父亲,我懂了,日后我治理草原,也要像您这样,既守规矩,又有温度,让朝廷与部落都能受益。”余晖中,代管草场的木牌在风中微微晃动,“三年后返还”的字样格外清晰,既是朝廷权威的象征,也是元代草原“以罚促治”智慧的见证,更书写着中央与宗藩协同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