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 婚使互馈(1 / 2)

979章:婚使互馈(至元四十五年春的南北情报暗弈)(至元四十五年春?中都白虎殿与临安宋宫议事厅)

至元四十五年春,江南的冰雪刚化,元廷与南宋的“联姻续议”便提上日程——此前巴图额尔敦(萧承)与乌仁(按陈之女)的婚期定在草原“纳仁节”(四月),需婚使往来敲定“迎亲路线、宗室礼仪、陪嫁细节”等事务。但双方的真实意图,远不止“推进联姻”。

元廷这边,萧虎坐在白虎殿,对着《江南军情预判册》沉思:南征筹备已近尾声,却仍需确认“临安禁军的实际兵力”“南宋粮储的真实情况”“史宅之是否暗中备战”——借婚使往来,既能以“治世交流”掩人耳目,又能近距离探查南宋军情,比派细作更安全、更易接触核心。“婚使需选既懂礼仪,又善观言察色的人,”萧虎对耶律楚材道,“孛儿只斤?也速熟悉临安,又参与过粮援谈判,让他去最合适。”

南宋这边,理宗与史宅之也在议事厅商议:元廷南征的消息越来越近,需探知“元廷南征的具体时间”“燕云粮站的储粮量”“虎卫营的兵力部署”——赵孟頫(南宋宗室,支持双法,与元廷萨仁、也速都有交集)成了最佳人选。“孟頫,你以婚使身份北上,表面谈联姻细节,实则留意元廷的南征筹备,”史宅之叮嘱,“尤其是燕云到江南的粮道,若能摸清,咱们便能提前应对。”赵孟頫虽不愿参与情报博弈,却也明白“这是保临安百姓的唯一办法”,只能应下。

双方的“表面共识”很快达成:元廷派也速为婚使,携“治世礼物”南下;南宋派赵孟頫为婚使,携“回礼”北上,皆以“推进联姻、深化双法交流”为名。只有少数核心人物知道,这场婚使往来,实则是元廷与南宋的“军情暗探战”——礼物是情报的载体,寒暄是试探的话术,每一个细节,都藏着权谋的算计。

也速接到任命后,第一时间去见萨仁(萨仁仍在临安,可协助情报传递):“萨仁姑娘,我南下后,需你帮着确认临安的禁军动向,若有异常,通过老周(细作)传递消息。”萨仁点头:“也速使者放心,我会留意,不会让你暴露。”赵孟頫则去见楚兰:“楚兰姑娘,元廷那边若有南征的风声,还望你暗中提醒,我不想临安百姓遭战乱。”楚兰道:“赵大人放心,我会酌情告知,以护百姓为重。”婚使往来尚未启程,南北的情报协作与博弈,已悄然展开。

双方选定的“治世礼物”,皆为“历法+农书”的组合——既符合“双法交流”的名义,又能自然融入情报,不易被察觉。但礼物的细节设计,却暗藏玄机,每一处都为“暗探军情”服务。

元廷选的历法是《虎历》续编:表面是元廷修订的农时历法,详细记载“草原与江南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时间”,如“江南三月种早稻,燕云四月种青稞”;实则在“农时注释”中藏着情报——比如“燕云粮站某月某日调粮五千石,需驿路配合”(暗示南征粮道的运输节奏),“江南某水网区不宜春耕(因地势低洼,元廷南征时需绕行)”(透露元廷对江南地形的研判)。农书选的是《双廷农耕法》:表面是元廷推行的双法总结,记载“草原种青稞、江南种稻麦的技法”;实则在“农具使用”章节中,标注了“某农具适合山地作战(暗示元廷南征骑兵的山地训练)”,“某农耕区需派护牧千户(暗示元廷在江南的潜在驻军点)”。

南宋选的历法是《南宋农时录》:表面是南宋内府修订的农时记录,记载“临安周边的农时与节气”;实则在“农时与乡社”的注释中,藏着临安周边的驻军分布——比如“某乡三月需备耕,有禁军百人驻守(实则是禁军的屯粮点)”,“某水驿四月需运粮,有水师接应(暗示南宋的水上防御)”。农书选的是《江南农桑辑要》:表面是南宋的农耕经验总结,记载“江南种麻、养蚕的技法”;实则在“桑园分布”章节中,标注了“某桑园靠近临安城门,可观察禁军动向(暗示南宋的军情观察点)”,“某河沿岸不宜种桑(因河道狭窄,元廷大军难通过,南宋可据此布防)”。

礼物的“包装与载体”也经过精心设计:元廷的《虎历》续编用桑皮纸装订,封面印“双法治世”四字,内页空白处留有用“隐墨”(需茶水显影)书写的情报批注位;《双廷农耕法》的书页边缘,有细微的“针孔标记”,对应不同的情报等级(一针代表“常规”,两针代表“紧急”)。南宋的《南宋农时录》用南宋内府纸装订,封底有“宗室朱印”,内页用“竹纤维纸”(遇水后会显现隐藏的驻军分布图);《江南农桑辑要》的封底夹层,藏着一张极小的“临安周边地形图”,标注了禁军的布防节点。

礼物选定后,双方都进行了“表面验证”:元廷耶律楚材假装“检查历法农书的治世实用性”,对也速道:“这些书要让赵孟頫觉得是单纯的交流,别暴露情报痕迹。”南宋史宅之则假装“核对农书的农耕细节”,对赵孟頫道:“农书里的标记要隐蔽,别让元廷看出破绽。”这种“表面合规、内里藏私”的设计,让礼物既符合“治世交流”的名义,又能高效传递情报,是双方权谋的集中体现。

也速看着包装好的《虎历》续编与《双廷农耕法》,对亲信道:“这些书,既是给南宋的‘治世礼’,也是咱们的‘军情探路石’——赵孟頫若懂,会知道元廷的实力;若不懂,也能帮咱们摸清他的底细。”赵孟頫则摸着《南宋农时录》的封面,轻叹一声:“但愿这些书能换来临安的安稳,别成了战乱的导火索。”

也速南下前,接受了元廷白虎堂的“情报专项训练”,确保能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完成军情探查与情报传递。

训练的核心是“礼物情报的解读与使用”:白虎堂情报官教也速“如何通过《虎历》续编的农时注释,引导赵孟頫透露南宋粮储”——比如当赵孟頫提及“江南春耕缺种”时,也速可回应“元廷燕云粮站有青稞种,若南宋需要,可通过驿路调运”,观察赵孟頫是否愿意接受(若接受,说明南宋粮储真的不足;若拒绝,可能是故作镇定);教他“如何在《双廷农耕法》中标记情报”——用针尖在书页边缘刺孔,一针代表“临安禁军缺粮”,两针代表“史宅之暗中备战”,刺孔后需用细砂纸轻轻打磨,避免被发现。

还训练“临场应变”:模拟“赵孟頫试探元廷南征”的场景,教也速用“模糊话术”应对——比如赵孟頫问“元廷是否有南征计划”,也速可答“元廷只重治世,若南宋配合双法,自然无需动兵”,既不否认也不确认,同时观察赵孟頫的反应;模拟“被南宋眼线监视”的场景,教也速“如何用日常对话传递情报”——比如对萨仁说“今日喝的马奶酒味道淡(暗示南宋粮储不足)”,“临安的春天比中都暖(暗示南宋防御松懈)”,这些话术只有萨仁和老周能懂。

准备的第二部分是“协作布局”:也速与萨仁约定“情报传递暗号”——若临安禁军缺粮,萨仁便在西暖阁的窗台上放一盆“青稞苗”(青稞是元廷作物,南宋少见,易识别);若史宅之备战,便放一盆“艾草”(艾草有“警戒”之意);也速与老周约定“交接地点”——临安望江门的“周记木行”,以“买木料”为借口,老周会将情报藏在木料的夹层中,也速需在三日内取走。

还准备了“应急方案”:若也速暴露,可凭“元廷婚使身份”与南宋交涉,声称“只是正常治世交流,无他意”;若情报传递受阻,可将《虎历》续编中的情报页撕下,藏在马鞍的夹层中(马鞍是婚使的随身之物,不易被搜查);若遇到南宋的武力胁迫,可点燃随身携带的“信号烟”(草原特有的狼粪烟,元廷细作能识别),等待萨仁与老周救援。

出发前,萧虎亲自召见也速:“也速,你此行的首要任务是探知临安的禁军数量与粮储,其次是史宅之的动向——记住,安全第一,情报第二,若实在无法完成,也不能暴露元廷的南征计划。”也速躬身应诺:“将军放心,臣定不辱使命,既推进联姻,又摸清南宋的底细。”他带着《虎历》续编、《双廷农耕法》与满满的情报任务,踏上了南下的驿路。

也速的南下驿路,从燕云到临安,共经五个驿站,每一站都是他“暗探军情”的节点。

第一站是燕云南驿站:这里是元廷南征粮道的起点,也速以“检查婚使驿路安全”为由,进入驿站的粮储区。他假装查看粮袋,实则数着粮堆的数量(约二十万石,与萧虎之前的粮储记录一致,确认南征粮道准备充足),还注意到粮袋上的“红漆标记”(代表“优先南征使用”),默默记在心里。驿站驿官问:“也速使者,婚期将近,元廷的迎亲队伍何时出发?”也速笑着道:“快了,等我从临安回来,便定具体时间——对了,江南的粮道最近可通畅?”驿官道:“通畅得很,每日都有粮车南下,听说江南缺粮,元廷这是在帮他们啊。”也速心里暗喜:驿官的话,印证了南宋粮储不足的预判。

第二站是扬州驿站:这里是江南的北部门户,也速故意放慢行程,观察驿站周边的南宋驻军——城门处有禁军士兵十人,装备多是旧刀旧甲,无新制兵器(暗示南宋禁军装备落后);驿站外的流民较多,多在乞讨(进一步印证南宋粮荒)。他与驿站的南宋驿卒闲聊:“听说临安的禁军很勇猛,不知现在有多少人?”驿卒压低声音道:“哪有多少人,老弱多,年轻的都逃了,粮都不够吃,哪有心思练兵。”也速将这些信息,用针尖在《虎历》续编的“扬州农时”页边缘刺了一针(代表“禁军缺粮、装备差”)。

抵达临安后,赵孟頫率宗室官员在城门迎接,也速按礼仪献上《虎历》续编与《双廷农耕法》:“赵大人,这是元廷的治世礼物,愿助江南春耕顺利。”赵孟頫接过礼物,笑着道:“也速使者有心了,南宋也备了回礼,待明日议事时呈给您。”双方的寒暄看似平和,实则都在观察对方——也速注意到赵孟頫的衣袍虽整洁,却有细微的补丁(暗示南宋宗室节俭,可能因府库空虚);赵孟頫注意到也速的随从都腰佩弯刀,身形矫健(暗示元廷婚使带的是精锐,可能有南征预备兵)。

次日的议事中,也速故意聊起农时:“赵大人,《虎历》中记载江南三月种早稻,不知今年的稻种够不够?元廷燕云的青稞种若有剩余,可支援江南。”赵孟頫道:“多谢也速使者关心,江南稻种尚可,若真有不足,再向元廷求助。”也速又问:“听说临安周边的禁军在协助春耕,不知有多少士兵?元廷的护牧千户也可来帮忙。”赵孟頫眼神闪烁了一下,道:“禁军不多,主要是流民在春耕,不敢劳烦元廷。”也速心里有数:赵孟頫的回避,说明南宋禁军数量不足,怕暴露。

议事间隙,也速借口“参观临安的农耕试点”,在萨仁的陪同下,去了临安近郊的流民织坊。他看到织坊的流民虽多,却多是老弱妇孺(无年轻男子,可能被征入禁军,却因缺粮逃散),织出的暖毯数量少(暗示南宋的物资生产能力弱)。萨仁悄悄对他道:“临安禁军不足五千,多是老弱,粮仅够一月,史宅之虽想备战,却无粮无兵。”也速点头,将这些信息记在心里——南下的情报收集,比他预期的更顺利。

赵孟頫北上前,史宅之对他进行了“情报任务交底”,同时也埋下了“制衡”的伏笔——史宅之既需要赵孟頫探知元廷军情,又怕他与元廷走得太近,泄露南宋的核心机密。

史宅之的叮嘱分三层:表层是“推进联姻细节”,让赵孟頫确认“迎亲路线是否经过南宋的粮储区”“元廷是否会派骑兵护送”(这些细节关乎南宋的粮道安全);中层是“探元廷粮储”,让他留意“燕云粮站的粮堆数量”“驿路的粮车频率”(判断元廷南征的粮道支撑能力);深层是“探南征兵力”,让他观察“中都虎卫营的训练情况”“元廷子弟是否在备战”(判断元廷南征的时间与规模)。“孟頫,你是宗室的信任之人,”史宅之语重心长道,“元廷的南征计划,关系着临安百姓的生死,你一定要摸清,不能有半点差错。”

为确保赵孟頫“不跑偏”,史宅之还派了亲信李福(之前监视楚兰的眼线)作为“婚使随从”,表面是“协助处理礼仪事务”,实则是“监视赵孟頫的动向”——李福需记录赵孟頫与元廷官员的每一次对话,若赵孟頫有“通元”的嫌疑,需立刻回报史宅之。“李福,你要多留意赵大人的言行,”史宅之私下对李福道,“若他敢泄露南宋的军情,就算是宗室,也不能放过。”李福躬身应诺,眼神中带着警惕。

赵孟頫的内心充满矛盾:他支持双法,希望南北和平统一,不愿因情报博弈激化矛盾;但他又深知南宋的虚弱,若不探知元廷军情,临安百姓可能遭战乱。出发前,他去见理宗:“陛下,臣北上后,若元廷有和平统一的意愿,臣能否为临安百姓争取更多安稳?”理宗叹了口气:“孟頫,你尽力就好——若能和平,朕愿放弃宗室的部分权力,只要百姓安稳。”理宗的话,让赵孟頫坚定了“以护百姓为首要”的原则——他会探知军情,但不会主动挑起矛盾,更不会泄露可能伤害百姓的信息。

赵孟頫的北上准备,还包括“隐藏情报工具”:他将“草木灰水”(显影剂)藏在随身的笔杆中,可在《南宋农时录》的空白处书写情报;将“细绢”(用于记录元廷军情)藏在农书的封底夹层,细绢上有南宋内府的“暗纹”,只有史宅之能识别;他还准备了“应急说辞”——若被元廷发现记录情报,可谎称“是为了记录元廷的农耕经验,以便南宋推行双法”,避免被视为“间谍”。

出发前,赵孟頫去西暖阁见楚兰:“楚兰姑娘,元廷那边若有南征的紧急消息,还望你能暗中告知——我不求南宋能抵抗,只求能提前安排百姓避难。”楚兰道:“赵大人放心,我爷爷(萧虎)治世最重百姓,若真有南征,定会提前通报,不会让百姓遭难。”赵孟頫听后,心里稍安——他带着《南宋农时录》《江南农桑辑要》,带着对百姓的牵挂与对和平的期盼,踏上了北上的驿路,身后跟着心怀警惕的李福。

赵孟頫的北上驿路,从临安到中都,每一步都在“探查情报”与“保持平和”之间寻找平衡,而元廷对他的“应对”,也充满“展示实力”与“隐藏底牌”的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