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章 鞍载母训(2 / 2)

萧虎借“鞍载母训”,立刻推动三项“融”的举措。第一,在虎都书院设“融济课”,让蒙古子弟讲草原护牧,汉地子弟讲汉地农耕,互相教、互相学,比如巴特尔教汉地学生认草色,赵文教蒙古子弟算农时——课程的教材,就是萧母的“乳养故事”与“储草经验”。

第二,双廷协调司设“融和案”,专门处理“跨地纠纷”。比如江南汉地农民与草原牧民争水渠,官员不再只按“农耕优先”或“牧群优先”,而是按“萧母法”——谁更需要就先给谁,再一起修新渠,既不耽误农时,也不影响牧群。首案处理后,农民送了新米,牧民送了羊毛,都说“这样断案,服”。

第三,下令双廷官员“互学技能”:左廷蒙古官员需学汉地算学基础(能算农时、粮量),右廷汉臣需学草原骑射基础(能辨牧群、识驿路),半年考核,不合格者去恩义阁“观鞍思训”——萧虎说:“娘的‘融’不是嘴上说,是要会别人的活,懂别人的难。”

这些举措落地时,萧虎总让官员们先去恩义阁看马鞍:“看着‘汉地乳养’,就想起做人要软一点,做事要融一点——别想着赢,想着成。”双廷的矛盾,在“小事融”的实践中,比之前少了四成,耶律楚材道:“将军这是借母训,把‘融’刻进了双廷的骨子里。”

“汉地乳养”的故事传到弘吉剌部时,按陈那颜正在帮牧民修储草棚。他听完使者的转述,当即让人在棚壁上刻“汉地乳养”的图案——萧母抱着汉人孤儿喂奶,旁边放着草原的羊奶罐与汉地的粗布袄。

部落的牧民们也开始效仿:有牧民收养了汉地流民的孩子,教他骑射;有汉地工匠来部落打铁,牧民们教他认草色定牧时。按陈那颜还派使者送来了当年萧母喂小石头的“羊奶罐”(粗陶制,非银饰),说“这罐跟马鞍配,都是萧氏夫人‘融’的证”。

萧虎把羊奶罐放在恩义阁,与马鞍、木牌成“三足”。他对官员们道:“弘吉剌部的牧民没读过书,却懂‘融’——因为娘的‘融’是喂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后来,其他草原部落(如兀良哈部)也开始收养跨地孤儿,送子弟学汉地技能,“融”的理念,从中都恩义阁,扩散到了草原的每一顶牧帐。

按陈那颜的使者还带来一句话:“萧氏夫人的恩,像草原的风,吹到哪,哪就暖;她的‘融’,像草原的草,长到哪,哪就绿。”萧虎听后,笑着道:“这是对娘最好的评价。”

萧虎推动“融”,并非只讲温情,更有深层权谋。他知道,双廷的根本矛盾是“互不认法、互不体谅”,而萧母的“融”是“软纽带”——用乳养孤儿的小事,比硬推“双法互济”更易让双方接受:蒙古那颜因“草原重恩”认同,汉臣因“汉地重德”认同,无人能反对。

他还借“观鞍思训”,让反对“融”的官员“知耻后勇”。有左廷千户不愿学汉地算学,萧虎让他在恩义阁守鞍三日,每日讲“汉地乳养”的故事,三日后千户主动去学算学:“萧氏夫人能喂汉人娃,我学个算学算什么?”右廷有汉臣不愿学骑射,守鞍后也主动去练:“萧氏夫人能融草原,我学骑射也该。”

“融”的举措还成了“治世考核”的硬指标。官员若在“融和案”中处理不当,或“互学技能”不合格,不仅降等,还要去恩义阁抄录“汉地乳养”的故事——这比罚银、贬官更有效,因为“丢的是对萧母训的尊重”,没人愿担“不孝不德”的名。

耶律楚材道:“将军借萧氏夫人的‘融’,把双廷的‘硬对立’变成了‘软互济’,比任何权谋都高——因为这‘融’里有恩,有德,有百姓的盼,没人能拆。”萧虎道:“娘说‘治世要暖’,暖了,根就稳了。”

为让“融”长久,萧虎下旨将“融和课”“融和案”“互学技能”纳入双廷制度,编为《双廷融济章程》,与《虎榜章程》《虎历》并列,每季度修订,加入新的“融”案例(如弘吉剌部收养孤儿、江南水渠共治)。

章程里特别写了“萧母训”:“人无分草原汉地,治无分单法双法,以恩融心,以行融事,此乃大元治世之基。”还规定恩义阁为“融济教育基地”,虎榜取士的子弟需先在此观鞍思训三日,再入署任职——确保“融”的理念代代传。

王恂编《虎历》续编时,特意加了“融济注”,标注“草原转场可借汉地算学,汉地农耕可借草原护牧”,还把“汉地乳养”的故事作为“治世例”,让百姓也懂“融”的好处。柳清在《双廷教化策》里,也将萧母的“融”作为核心,说“教化的根本,是让草原懂汉地的暖,汉地懂草原的刚”。

制度固化后,“融”不再是萧虎的个人意志,成了大元的治世传统。双廷议事时,官员们常说“按萧母的‘融’法来”,比说“按双廷制度来”更自然——这正是萧虎想要的“润物无声”。

至元四十四年冬,恩义阁的访客络绎不绝:虎榜子弟来观鞍思训,双廷官员来查《融济章程》,周边使者来学“融”的理念,连江南的老农、草原的牧民,也会托人送来“融”的信物(如江南的稻穗、草原的羊毛),说“要跟萧氏夫人的鞍配”。

萧虎在年终议事时,指着马鞍上的“汉地乳养”,对双廷官员道:“娘教我‘融’字,二十年前我没懂,今日方行。这‘融’不是丢了草原的刚,也不是没了汉地的柔,是刚柔并济,是双地互暖——大元的江山,要靠这‘融’来铸,大元的百姓,要靠这‘融’来安。”

合丹王起身道:“萧将军说得对!以后左廷愿跟右廷一起,把‘融’做下去,让草原的马能驮汉地的粮,汉地的渠能润草原的草。”周显也道:“右廷也愿跟左廷一起,让汉地的书能教草原的子,草原的骑射能护汉地的民。”双廷官员齐声应诺,恩义阁的烛火,映着马鞍上的虎纹与“汉地乳养”,暖得像春天。

冬日的中都,雪落无声,恩义阁的窗上结着冰花,冰花里映着马鞍的影子,像一幅“融”的画。萧虎独自留在阁内,摸着“汉地乳养”,轻声道:“娘,您看,您的‘融’,已经长在大元的土里了。”窗外的雪,落在恩义阁的瓦上,也落在草原的牧帐、江南的稻田上——那雪,也带着“融”的温度,将草原与汉地,融成了一片安稳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