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武榜选锐(1 / 2)

959章:武榜选锐(至元四十四年秋的武虎榜恩科)(至元四十四年秋?中都骑射场与虎卫营校场)

虎卫营校场的晨练刚结束,李默就拿着《兵员册》走进白虎殿。册中“蒙古武士占比七成、汉地武士仅三成”的批注格外刺眼——虎卫营作为中都精锐,近年因蒙古那颜“优先举荐草原子弟”,汉地武士多被排挤,导致“草原骑兵善野战却缺守城术,汉地武士懂防御却少骑射功”,上月燕云守城时,因双方战术不通,竟让小股盗匪趁隙逃脱。

萧虎翻着册页,指尖在“守城误期”“骑射脱节”的条目上停顿:“双廷共治,军事先得同力。虎卫营偏科,将来遇大战,必出乱子。”耶律楚材适时递上《武选奏议》:“前番文虎榜安民心,今可仿其制开‘武虎榜’,汉蒙武士同考骑射、兵法,同录同入虎卫营——既显公平,又能补双廷战术之短。”

消息传到北馆,合丹王起初质疑:“虎卫营是草原精锐的根,怎能让汉人占太多名额?”巴图却道:“将军,去年江南护粮,汉地武士用守城术挡了盗匪;若武虎榜能让双方互学,草原骑兵加汉地防御,虎卫营才能更厉害。”阿勒泰也附议:“阿勒赤在书院学了双法,正好让他考武榜,看看汉地武士的本事。”合丹王虽仍有顾虑,却也明白“单靠草原子弟,守不住中都”,最终松口:“可开榜,但草原武士名额不能少于五成。”

右廷汉臣得知后,周显立刻上书:“汉地武士多有实战经验,如赵武曾在江南平乱,若能入虎卫营,可补守城之缺。”萧虎见状,当即下旨:“开武虎榜恩科,设骑射、兵法两科,汉蒙武士同考,录取者按成绩入虎卫营,不设名额限制——唯才是举,不分双廷。”这道旨意,既回应了汉臣的诉求,又没驳蒙古那颜的面子,为武虎榜的推进铺好了路。

骑射场的筹备会上,双廷官员的争执率先从“考核项目”爆发。蒙古千户帖木尔坚持“骑射以草原标准为准,需射移动靶(模拟猎物)”,汉地校尉张勇却反驳:“汉地守城多静射(固定靶),若只考移动靶,汉地武士吃亏!”两人各执一词,案上的《考核规程》被推得歪歪斜斜。

王恂(受邀协调军事与文治衔接)见状,提出折中方案:“骑射分两场,第一场射移动靶(草原标准,考骑术与反应),第二场射固定靶(汉地标准,考精准与定力),两场成绩各占五成——既显双廷特色,又显公平。”巴图立刻附和:“我去年跟汉地武士学过静射,精准度确实能补草原骑射的粗疏。”帖木尔虽仍不服,却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只能点头。

兵法考核的争议更激烈。合丹王的亲信要求“只考草原骑兵战术(如包抄、奔袭)”,周显却道:“中都多城池,需考汉地守城术(如布防、器械),不然录取的武士只会野战,守不住都城。”萧虎最终拍板:“兵法考‘双案分析’,一案为‘草原奔袭护粮’(考骑兵调度),一案为‘中都守城防匪’(考防御布置),考生任选一案作答,考官双廷各半,共同评分。”

考官选拔也讲究“双通”。主考官选巴图(懂草原战术,学过汉地射法)与张勇(通汉地兵法,曾随蒙古千户练骑射),副考官各配两名蒙古那颜与两名汉臣,确保评分无偏倚。萧虎特意叮嘱:“若发现考官偏袒本族武士,即刻罢免,永不录用。”李默还让人在考核场地立了块木牌,写着“唯才是举,不分双廷”,时刻提醒考生与考官。

阿勒赤接到武虎榜消息时,正在书院跟着赵文学算筹。巴图拍着他的肩:“去考武榜,不是为了争名额,是为了学汉地武士的守城术——草原骑兵虽猛,没了城池掩护,也难长久。”阿勒赤攥紧蒙古角弓,想起上月燕云守城时的混乱,点头道:“我去!还要让汉地武士看看,草原子弟也能学守城。”

备考骑射时,阿勒赤主动找张勇学静射。张勇教他“三点一线(眼、箭、靶心对齐)、腰腹发力”,阿勒赤起初总射偏,箭杆擦着靶心飞过,气得他把弓摔在地上:“汉地的射法太死板!”张勇却没恼,指着靶心:“草原射猎物要快,守城射盗匪要准——快能歼敌,准能护民,缺一不可。”阿勒赤听后,捡起弓重新练习,每天清晨练移动靶,傍晚练静射,手臂酸得抬不起来,却没再抱怨。

兵法备考更让阿勒赤头疼。草原战术靠“口述传承”,他从没写过兵法策论。赵文主动帮他整理“草原奔袭案例”:“你把去年护粮时‘骑兵分三路包抄’的事写下来,再添汉地‘粮草护防’的法子,就是好策论。”阿勒赤按此整理,还特意去问巴图“骑兵与步兵配合的要点”,策论里渐渐有了“双法互济”的影子——不再只写草原战术,还加了“奔袭后需步兵守城”的建议。

考前一日,阿勒泰来看儿子,见他既练骑射又写策论,笑着道:“以前总怕你只懂骑马,现在看来,你比爹懂军事——武榜若考上,要多学汉地的本事,别丢草原的脸。”阿勒赤点头,摸着弓上的狼纹:“我不会让爹失望,也不会让汉地武士看不起。”

赵武接到武虎榜消息时,正在江南乡野帮里正训练民壮。他原是南宋禁军小校,降元后因“汉将身份”不得重用,只能在乡野教民壮守城。周显找到他时,递上《武虎榜章程》:“萧将军要选双廷武士,你懂守城、有实战,去考,定能出头。”赵武握着章程,眼眶发热——他盼这机会,盼了五年。

备考骑射时,赵武的短板暴露无遗。他只会骑驽马,蒙古战马的烈性让他几次摔下来,手臂擦得满是血痕。阿勒赤见了,主动过来教他“草原控马术”:“双腿夹紧马腹,左手握缰别太死,跟着马的节奏动。”赵武按此练习,摔了十几次后,终于能在马上稳住身形,还能拉弓射中移动靶——虽然成绩不如阿勒赤,却比之前进步太多。

兵法备考是赵武的强项。他曾在江南平乱,对“守城布防”了如指掌,却没轻视草原战术。他找巴图借来《草原骑兵调度册》,熬夜研究“包抄、奔袭”的要点,还在策论里写:“守城需防骑兵,若能学草原‘骑兵巡逻’,可提前发现盗匪;草原奔袭需护粮,若用汉地‘粮道布防’,可减少损失。”周显看后赞道:“这才是真懂军事——不是汉法好,是双法一起用好。”

考前,赵武去骑射场练箭,见阿勒赤在写策论,便主动过去帮他修改措辞;阿勒赤也教赵武如何在马上调整呼吸,两人从“竞争对手”变成了“互相帮衬的朋友”。赵武道:“不管谁考上,咱们都要在虎卫营好好学,让双廷武士都知道,一起练比单打独斗强。”阿勒赤点头:“好!”

武虎榜的主考官巴图与张勇,早在考前就立下“公平誓约”:“若偏袒本族武士,甘受军法处置。”巴图是草原名将,曾率骑兵护过江南粮道,懂汉地守城的重要;张勇是汉地老将,平过江南盗匪,知草原骑射的厉害,两人互补,成了最适合的考官组合。

副考官的选拔也暗藏巧思。两名蒙古副考官(阿勒泰、帖木尔)分别擅长骑射与战术,两名汉地副考官(卢明远、李平)分别懂兵法与算学(算学可测战术中的兵力配比),四人分工明确:巴图与阿勒泰主考骑射,张勇与卢明远主考兵法,李平与帖木尔负责核分,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双廷监督。

考前培训时,巴图特意强调:“骑射评分只看环数,不管是草原射法还是汉地射法;兵法评分只看策论的实用性,不管是蒙古武士还是汉地武士写的。”张勇也补充:“若发现考生作弊,不管是谁,立刻取消资格——武虎榜选的是锐士,不是特权子弟。”考官们齐声应诺,校场的阳光照在他们的甲胄上,泛着公正的光。

合丹王曾想给帖木尔递话“多照顾草原子弟”,却被巴图拦住:“将军,若考官偏袒,武虎榜就成了笑话,虎卫营也难服众。您若信我,就别插手,我定选最优秀的武士。”合丹王看着巴图坚定的眼神,最终没再坚持——他知道,巴图不会拿虎卫营的安危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