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7章:榜历远播(至元四十四年秋的中都文化辐射)(至元四十四年秋?中都驿馆与双廷议事司)
中都朱雀街的榜亭虽已撤去,可龙虎榜的抄本仍在书坊热销,《虎历》续编也已发往各路府州县。王恂在双廷议事司整理《虎历》使用反馈:云州牧民按“转场时刻表”避霜灾,江南农民依“节气水利图”增收,连燕云旱地的麦产都因“播种密度测算”提了一成。他将这些成效汇集成《历治实效册》,呈给萧虎时道:“《虎历》不仅安双廷,若推至周边,亦可助其治农牧。”
萧虎正看着左廷送来的“草原驿路通周边”奏报,见册中满是民生实效,指尖在“高丽、西夏商队频繁入中都”的批注上停顿:“虎榜选贤、《虎历》惠民,这两样若能让周边学去,既显大元治世之功,又能通南北商路——中都该成这‘制度输出’的中心。”耶律楚材立刻附和:“高丽科举混乱,西夏农牧失序,正需此等良法;咱们顺势而为,比派兵威慑更得人心。”
此时的中都,已因虎榜与《虎历》聚集了各路人才:江南士子议农耕,草原千户论牧政,连波斯商人都来抄录《虎历》,说要带往西域。朱雀街的驿馆扩建了三倍,仍常满客,馆内张贴的《虎榜章程》与《虎历》样本,成了外来者必看的“治世范本”。驿馆老板张老汉道:“最近高丽、西夏的人总来问榜和历的事,说回去也要学。”
王恂按萧虎之意,开始整理《虎历》“周边适配版”初稿,在原有“草原转场”“江南农时”外,预留了“高丽气候调整”“西夏牧农结合”的空白页——他知道,周边与中都风土不同,硬搬无用,需按需调整。郭守敬也来帮忙测算:“高丽比中都暖半旬,节气需提前三日;西夏贺兰山一带寒,需延后五日。”这些细节,为后续周边求历埋下伏笔。
高丽开京的官署里,使者金允文正收拾行装。他身着高丽制式的浅绿官袍,怀里揣着高丽王的密诏,诏中写着“求中都虎榜之制、《虎历》之法,以整科举、安农桑”。高丽自蒙元平定后,科举仍沿用旧制,贵族子弟靠世袭入仕,寒门士子无门路;农耕也因历法不准,常遭水旱,百姓怨声载道。
金允文曾随商队入中都,见过龙虎榜放榜时的公平景象,也听说《虎历》帮江南增收。他对高丽王奏道:“中都的虎榜,蒙古与汉人交错入仕,不分贵贱;《虎历》连草原牧时都能算准,若能学来,高丽科举可清、农桑可兴。”高丽王深以为然,还让他带了高丽特产的人参、麻布,作为求法的礼物。
随行的书吏李恪,是高丽寒门士子,因科举不公屡试不第,此次主动请缨随行:“金大人,若能求来虎榜之制,我等寒门或有出头之日。”金允文拍着他的肩:“此行不仅为科举,更为高丽百姓——去年因不知霜降时辰,晚收三日,稻子全烂在田里,若有《虎历》,断不会如此。”
船队离高丽时,岸边挤满了百姓,有士子托金允文带《中都科举策论》抄本,有老农塞给他自家种的稻穗,盼他能求来“准历法”。金允文望着渐远的海岸,心里暗下决心:“定要将中都的良法带回高丽,不负王与百姓。”海上风浪虽大,却没挡得住他求法的决心。
西夏兴庆府的牧场上,使者嵬名仁礼正检查行囊。他是西夏贵族后裔,通蒙汉双语,此次入中都,身负“学虎榜选贤、求《虎历》定牧农”的使命。西夏地处农牧交错带,牧民靠草色定转场,农民凭经验种粮,常因气候误事;科举也只取党项贵族,汉人、吐蕃裔士子难有机会,双廷(西夏的“蕃汉二司”)矛盾渐显。
嵬名仁礼曾在中都见过巴图管驿路,也听说王恂编《虎历》兼顾草原与农耕,便对西夏国主道:“中都双廷共治,靠虎榜选双族人才,用《虎历》统牧农时,咱们西夏蕃汉杂处、农牧并行,正该学此良法。”西夏国主担忧:“蒙元会不会不愿外传?”嵬名仁礼道:“中都需周边安定,咱们诚心求法,必能成。”
随行的牧民子弟野利合,擅长观草色定牧时,却常因无历法参考误判。他对嵬名仁礼道:“若能求来《虎历》,咱们就知道何时转场、何时种麦,不用再靠猜。”嵬名仁礼点头,还带了西夏的驼毛、盐砖作为礼物——这些都是中都草原所需之物,显求法的诚意。
离兴庆府时,西夏蕃汉二司的官员都来送行。蕃司首领道:“若学来虎榜,要让党项子弟也能入仕;”汉司首领则道:“《虎历》需兼顾汉地农时。”嵬名仁礼应下:“定让两司都满意。”他骑着马,沿驿路向中都而去,身后是西夏百姓期盼的目光。
金允文与嵬名仁礼几乎同时抵达中都,萧虎命耶律楚材与李默主持接待,按“先观治、后议法”的流程安排——先带他们看虎榜遗迹、《虎历》应用场景,再谈求法之事。耶律楚材在驿馆布置时特意嘱咐:“高丽使者住汉地风格房,摆《虎历》江南版;西夏使者住草原风格帐,放《虎历》草原版,让他们先觉‘亲近’。”
首日,李默带金允文去平江府乡学,见江南士子按虎榜章程备考,老农按《虎历》播种;带嵬名仁礼去云州牧场,见牧民依《虎历》转场,驿卒按虎榜选的千户管驿路。金允文叹道:“中都的榜与历,不是纸上谈兵,是真能安百姓。”嵬名仁礼也道:“这才是牧农双兴的法子!”
双廷议事司的接待会上,萧虎先不谈求法,只问两国实情。金允文道:“高丽科举世袭成风,寒门无出路;农时无准,常遭灾。”嵬名仁礼道:“西夏蕃汉二司相争,选贤不公;牧农无历,失序已久。”萧虎道:“大元的榜与历,是为治世,若能帮你们安百姓,自然可传——但需按你们的风土调整,不能硬搬。”这话既显诚意,又定了“中都主导调整”的基调,暗固中心地位。
王恂与巴图主动对接:王恂带金允文细化《虎历》高丽版调整,巴图陪嵬名仁礼商议虎榜西夏版适配。双廷分工明确,汉臣主历、蒙古臣主榜,既显双廷共治的优势,又让使者觉“专业可信”。耶律楚材道:“将军这安排,既传了法,又显了双廷的合力,高!”
王恂与金允文在历法司细商《虎历》调整。金允文带来高丽的气候记录:“高丽比中都暖半旬,清明播种需提前三日;比江南寒,霜降收稻需延后五日。”王恂立刻让书吏标注:“高丽版《虎历》清明标三月初七,霜降标十月十二,皆按测算调整。”
还需兼顾高丽的农耕特点——高丽多山地,水稻种植为主,王恂在“农时备注”中加“山地水稻需选短秆种,清明后五日插秧”;沿海多渔,又添“夏至后鱼汛,可休耕捕鱼”。金允文惊喜道:“王状元连渔事都考虑到,太周全了!”王恂道:“历书要接地气,才有用。”
虎榜制度方面,金允文问:“高丽贵族世袭久,若仿虎榜,如何让寒门入仕?”王恂引中都案例:“可设‘荐举+考试’,贵族需考治世策,寒门可荐举应试,像中都蒙古科与汉科交错,高丽也可设‘士族科’与‘寒门科’,名额各半。”李恪在旁记录,激动得手都抖了——这正是他盼了多年的公平。
为让高丽更好推行,王恂还抄录《虎历测算法》《虎榜章程》各十卷,附详细注释,让金允文带回。金允文捧着抄本,躬身道:“高丽百姓定感念中都之恩!”王恂道:“同为治世,互相帮衬是应该的。”此时的历法司,已不仅是编历之地,成了中都输出治世经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