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章:茶场谍影(白虎堂的产业渗透)(至元四十三年春?淮南云雾茶场)
王砚抵达云雾茶场时,手里提着两箱《茶经》与新式炒茶锅。他原是南宋的宣教郎,因上书言事触怒权贵被贬,后投效萧虎,成了白虎堂的“文探”。此刻他摘下儒巾,换上茶农的粗布褐衣,眉心的朱砂痣被茶末遮去,活脱脱一副落魄文人改营生计的模样。
“王相公怎肯屈就这泥里刨食的营生?”茶场主王敬之亲自迎到门口,看着昔日的朝廷命官,眼中既有好奇也有提防。王砚苦笑道:“仕途无路,只得靠老祖宗传下的制茶手艺混口饭吃。听闻东家的茶在北境俏销,某有法子让茶色更浓、耐泡三日,不知东家愿不愿试?”他将改良的炒茶锅亮出来——锅沿加了三道棱,据说能让茶叶受热更匀,正是王敬之最头疼的“北人嫌茶味淡”的症结。
王砚在茶场住了半月,每日跟着茶农采茶、炒茶,夜里却在灯下翻查账簿。他将每日产茶量、雇工姓名、往来商队的船期一一记下,尤其留意那些“加急送临安”的茶箱——里面常混着禁军的密信,用茶油写在箱底。“张老栓,左手有箭疤,曾在襄阳当兵”“李小三,说话带汴梁口音,每月往盱眙跑两趟”,这些备注被他用茶水写在《茶经》的空白处,晾干后与正文无异。
一名老茶农见他夜夜算账,打趣道:“王先生倒像个管账先生。”王砚笑着递过新炒的茶:“某是怕东家亏了本,毕竟北境的茶引不好拿。”这话戳中王敬之的心事——虎纹茶引虽利厚,却总被蒙古商队压价,正需要个懂行的帮着周旋。
王砚的改良炒茶锅果然奏效。新茶冲泡时,汤色如琥珀,三泡仍有余香,北境来的茶商见了,当即加价两成收购。王敬之乐得合不拢嘴,将全场的炒茶锅都换成王砚设计的样式,还让他当了“茶场管事”,专管技术与北境销路。
实则这改良锅另有玄机:锅棱的间距暗合淮南的驿站里程,每道棱代表十里;炒茶时的火候“文武交替”,暗喻南宋的布防疏密——王砚每日将这些“密码”编入“制茶工序单”,由“北境茶商”带回白虎堂。萧虎在汴梁看到单上的“寅时文火、卯时武火”,立刻明白:“寅时(凌晨三点)禁军换岗,卯时(五点)巡逻最密,可乘虚而入。”
“北人说,只用虎纹茶引,以后才能按市价收茶。”王砚将蒙古商队的话传给王敬之,同时递上一份账册,“用宋引每担赚五贯,用虎引能赚八贯,还不用缴临安的茶税。”王敬之看着账上的差额,手指在“虎纹”二字上摩挲——他知道这是与虎谋皮,却架不住厚利诱惑。
王砚趁热打铁道:“某在北境有旧识,可保茶引供应不断,只是……”他压低声音,“需让北人派两个‘技师’来指导分级,免得茶质不符被退货。”王敬之犹豫三日,最终点了头——那两名“技师”正是白虎堂的蒙古武士,扮作茶农,实则监视全场动向,腰间的虎纹佩藏在茶篓里。
赵葵派来的亲卫张猛,扮成挑夫在茶场周边转悠。他注意到三个异常:一是茶场的炊烟总比往日晚半个时辰——像是在等什么信号;二是王砚常与蒙古商队在炒茶房密谈,门窗都用棉絮堵死;三是新雇的两个北地茶农,走路时脚跟着地,分明是骑兵的习惯。
“那姓王的不对劲。”张猛将观察到的记在烟盒纸上,塞进给赵葵送茶的竹筒。他曾在襄阳见过王砚的画像,虽模样变了,但捋胡须的手势与当年在军前献策时一模一样。“得想法子拿到他的账簿。”张猛盯着王砚的卧房,那里的窗纸总透着灯光,直到三更才灭。
十五的月亮把茶场照得如同白昼。张猛趁着茶农们聚在晒场赌钱,撬开王砚卧房的后窗。屋内的书架上摆着整齐的茶样,每个茶罐上贴着标签:“雨前”“明前”“北销特供”。他在床底摸到个上锁的木匣,刚撬开,就听见门外有脚步声——王砚回来了。
张猛抓起匣里的几张纸塞进怀里,翻窗躲进茶林。待王砚发现失窃,只看到地上的碎锁,当即变了脸色——那是他给白虎堂的密报,记着茶场可藏兵的窑洞位置。张猛连夜赶回扬州,将密信呈给赵葵,纸上的“寅时可入”四字,与巡逻时间表分毫不差。
赵葵带着密信亲赴茶场,王砚却异常镇定。“这纸上的字不是某写的。”他指着笔迹,“某的字带隶书笔意,这分明是楷书,定是有人栽赃。”赵葵追问账簿与茶罐标签,王砚笑道:“产量记详些,是怕东家查账;标签分细些,是为北人按质定价,将军总不能因某细心就定罪吧?”
王敬之也帮腔:“王先生这些日子帮茶场赚了不少,若真是细作,何必费力气改良炒茶锅?”赵葵搜遍全场,没找到第二个证物——王砚早让“技师”将密信的底稿烧了,灰烬混在炒茶的草木灰里。看着王砚坦荡的眼神,赵葵只能暂罢,心中却清楚:这狐狸藏得太深,得用别的法子钓。
虽抓不到实据,赵葵仍调派了三十名精兵,在茶场四周布下巡逻网。白日里,士兵装作樵夫在山林里砍柴,实则盯着进出的商队;夜里,火把沿着茶场的篱笆墙游走,每隔两刻敲一次梆子,让潜伏者无法动弹。
这招果然奏效。王砚连续三日没法送出情报,急得在炒茶房打转。“将军这是明知抓不到,故意让咱们难受。”蒙古技师阿剌台低声道,“要不咱们先撤?”王砚摇头:“现在撤,等于自认是细作。某有法子让他们放松警惕。”次日,他故意让炒茶锅“失火”,引得巡逻兵来救火,趁乱将新的密信塞进茶商的马靴——上面写着“巡逻兵换岗在梆子响后一刻”。
巡逻兵的严密监视,让茶农们人心惶惶。张老栓私下对王砚说:“王先生,某看这架势,怕是要打仗了?”王砚趁机道:“南北开仗,茶卖不出去,大家都得喝西北风。萧将军说了,只要茶场安稳,北境就给咱们免三年税。”他偷偷给困难的茶农送粮,讲北境“汉人也能当官”的事,渐渐拉拢了七八个人。
这些话传到赵葵耳中,他叹道:“萧虎这手最毒——不用刀枪,用粮和税,就能挖走咱们的根基。”他立刻奏请朝廷,给茶农减免三成赋税,还派医官来茶场义诊,与王砚展开“民心争夺战”。茶农们夹在中间,收了王砚的粮又领了朝廷的药,私下里都说:“不管南北,谁让咱活命就跟谁走。”
暮春的茶汛过后,云雾茶场表面恢复了平静。王砚仍在改良制茶工艺,王敬之的茶通过虎纹茶引赚得盆满钵满,赵葵的巡逻兵依旧夜夜举着火把。但暗地里,王砚已将茶场的地形图绘好,藏在炒茶锅的夹层里;赵葵则在茶场周边的窑洞埋下了火药,只等一声令下。
某个雨夜,王砚望着窗外的巡逻火把,对阿剌台道:“赵葵是个硬骨头,可他挡不住茶农想活命的心。”同一时刻,赵葵在扬州衙署看着王砚的卷宗,对亲卫道:“这姓王的比萧虎更难缠——他用的不是刀,是让人自愿交出城门钥匙。”
淮河的水涨了,漫过两岸的麦田,像要模糊南北的界限。茶场里的炒茶声、巡逻兵的梆子声、茶农的谈笑声混在一起,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网住了人心,也网住了即将到来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