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章:铁器自给(至元三十八年夏?白虎城铁工坊)
至元三十八年夏至,水工刘河在勘察湖岸时,发现北岸黑石滩的石块“击之有声,碎之带红”,当即请铁工坊老匠王铁山查验。王铁山用“火试法”——将石块投入炭火,见其熔化后呈亮黄色,拍膝道:“是赤铁矿!含铜量低,炼出的铁够硬。”脱脱随即下令设“铁矿采场”,调三十名汉匠与二十名使虎部落壮丁组成采矿队,汉匠李二柱教部落人辨认矿脉:“看岩层纹路,铁锈色越重,矿质越纯;敲开石块,断面有金属光泽的才是好矿。”
采矿工具沿用汉地“三凿两撬”法:先用铁凿凿开矿层(每凿深三寸),再用撬棍撬动矿石,最后用麻绳捆扎搬运。因贝加尔湖沿岸多冻土,需“先烧后采”——冬季烧柴融冻,夏季趁土层松软开采,采场边缘设“支护木架”(防塌方),每日收工时用“草木灰盖矿堆”(防雨水冲刷矿粉)。使虎部落首领巴图见族人学得快,对王铁山说:“黑石能变铁器,比打猎还神奇。”
首月采出矿石五十石,王铁山在《矿场日志》记:“北岸矿脉东西长百丈,南北宽三十丈,初步估算可采三年。”脱脱巡查时见矿场秩序井然,命人在采场立碑:“凡私采矿石者,罚没工具,充作矿场苦役三月。”
铁工坊选址在白虎城西南(避居民区烟火),王铁山按“依山傍水”原则建熔炉:背靠小山(挡风),前临溪流(取水),熔炉主体为“地穴式”——深挖五尺为炉膛,用耐火黏土(掺羊毛增强黏性)砌炉壁,炉顶设“斜烟筒”(高两丈,防逆风倒灌),底部留“出铁口”(用耐火砖封堵,出铁时敲开)。
“寒地烧炉,火要旺,风要足,”王铁山对工匠们说,“燃料用‘硬木炭’(松柴烧制,比杂木炭耐烧),每日需备千斤;鼓风用‘双囊风箱’(两人交替拉动,风力比单囊大三成)。”为防炉温流失,炉壁外裹草绳(涂泥浆防冻),冬季在炉旁设“保温棚”(用毡布搭建)。学徒狗剩初次拉风箱时手忙脚乱,王铁山用蒙语喊道:“拉到底,推到顶,风匀了铁才化得透!”
试炉当日,王铁山亲自掌火:先烧火预热两时辰,待炉壁发红,投入矿石与木炭(比例三比一),持续鼓风。三个时辰后,他敲开出铁口,赤红铁水流入泥范(预先制好的凹槽),冷却后成“生铁块”(每块重十斤)。脱脱见首炉出铁三十块,赞:“有铁便有器,白虎城腰杆硬了。”
王铁山传授汉地“灌钢法”:先将生铁烧至半熔(呈“铁水团”),再掺入熟铁(锻打过的软铁),用长钳翻动,使铁水均匀渗入熟铁。寒地温度低,他调整工艺:“生铁多烧一刻,熟铁提前预热,炭火加硫磺少许(助熔化)。”每炉钢需“三炼三锻”:初炼去杂质,二炼调硬度,三炼定型,锻打时用“冷水淬火”(将热铁浸入溪流,增强硬度)。
铁匠们分工明确:汉匠张打铁掌锻打,蒙古匠阿古拉添炭,使虎部落匠巴图拉风箱,王铁山巡回检查:“钢坯敲打要匀,每寸锻打二十下,纹路才细密;淬火时间要准,多浸一刻则脆,少浸一刻则软。”一次狗剩锻打的钢坯出现裂纹,王铁山当即重炼:“铁器关乎性命,军器裂了害士兵,农具裂了误农时,半点马虎不得。”
改良后的灌钢法在寒地成效显着:炼出的钢“硬度达标”(可斩铁丝),“韧性合格”(弯曲三尺不断),王铁山在《冶铁录》记:“至元三十八年夏,月产钢坯两百块,足够打造农具五十件、军器三十件。”
铁工坊优先打造农具,王铁山根据贝加尔湖沿岸冻土特点,改良“三齿犁”:犁头加宽至五寸(入土更深),犁尖淬火成“青黑色”(耐磨),犁杆用硬木(防折断),并在犁尾加“踏脚板”(农夫可蹬脚助力入土)。“冻土硬如石,普通犁头三天就磨秃,”张打铁展示新犁,“这犁尖掺了钢,耕十亩地才需修一次。”
其他农具各有改进:镰刀刃部“弧形加深”(便于割冻土上的牧草),锄头“头部加宽”(碎土面积大),冰镐“顶端加铁球”(砸冰更省力)。每件农具完成后需“实战测试”:农夫李四用新犁耕地,半日光景耕完一亩(旧犁需一日),赞:“这犁像长了牙,冻土也能啃开!”铁工坊还在农具上刻“虎首纹”(防伪标识),规定“农具保修半年,开裂断损免费修补”。
至元三十八年秋收前,铁工坊赶制农具两百件,分发给沿岸农户,脱脱见麦田耕作效率提升,对王铁山说:“农为邦本,你这铁犁比刀枪更护百姓。”
军器打造按“军工标准”执行:弩机部件“尺寸统一”(机括、望山误差不超半寸),用“钢木结合”(机括用钢,弩身用硬木),装配后需试射三箭(射程达百步为合格);冰矛“矛头三寸宽,杆长一丈二”,矛头开“血槽”(增强杀伤力),杆身缠鲛鱼皮(防滑),铁匠需在矛尾刻姓名(责任追溯)。
“军器验收比农具严十倍,”脱脱亲自督查,“弩机卡壳,斩铁匠;矛杆断裂,斩监工。”一次验收时,发现十张弩机射程不足,王铁山当即重炼机括,将失职学徒狗剩罚去拉风箱三日:“记着,士兵用你的弩机保命,差一寸射程,可能就多一条人命。”铁工坊还制“修补工具包”(带小锻炉、钢锉、铁钉),供军队随行修补兵器,虎营百夫长说:“如今兵器坏了不用等中原补给,铁工坊三日就能修好,心里踏实。”
铁工坊设“木炭司”,由汉人李木负责山林伐木与炭窑烧制。伐木选“十年生松木”(耐烧),按“砍三栽一”原则(砍三棵树栽一棵苗),避免山林荒芜。炭窑为“土窑洞式”——直径三丈,深两丈,底部留“通风口”,松木分层码放(中间留空隙),封窑后烧七日,熄火焖三日,出窑的木炭“敲之清脆,断面发亮”(优质炭标准)。
木炭运输用“雪橇队”(冬季)与“牛车”(夏季),每窑产炭千斤,供铁工坊三日之用,设“炭仓”(离地三尺防潮),由专人登记出入库:“每日用炭需工头签字,余炭需封仓上锁。”李木对窑工说:“木炭是铁的粮食,断了炭,熔炉就成死炉,伐木烧炭不能偷懒。”一次暴雨冲毁炭窑,李木连夜组织抢修,三日恢复生产,确保铁工坊未停火一日。
王铁山收三名学徒:汉人狗剩(学冶炼)、蒙古人阿古拉(学锻打)、使虎部落人巴图(学制模),教学用“汉蒙双语”:术语用汉文,操作指令用蒙语,编《冶铁口诀》(“烧红要匀,锻打要狠,淬火要准”)方便记忆。阿古拉善锻打但不懂火候,王铁山教他“看火色”:“红如火炭是生,亮如黄金是熟,发白则过了。”
学徒需先学“打杂三年”(拉风箱、碎矿石、修工具),再学核心技艺,狗剩急着学灌钢,王铁山斥道:“根基不稳,学啥都成废料,先把风箱拉匀再说。”汉匠向蒙古匠学“雪地运铁法”(用驯鹿拉雪橇),蒙古匠向汉匠学“模具制作”(用黏土制范),使虎部落匠则贡献“兽皮防烫法”(用厚兽皮裹手,比麻布耐高温),技艺在交流中日益精进。
脱脱制定“季度调度表”:春耕前三月“农七军三”(七成产能造农具),秋收后三月“农三军七”(七成产能造军器),其余时间“农五军五”。调度由“铁工坊提举”(王铁山兼任)与“军民二府”会商决定,设“需求登记簿”:农户报农具需求(由里正汇总),军队报军器需求(由千户申报),按“急缓排序”生产。
至元三十八年夏末,虎营需五十支冰矛备战,而农户需三十张犁,王铁山调整为“先造四十支矛、二十张犁,余下半月补全”,既保军需,又不误农时。脱脱赞此法“兼顾军民”,命人将调度表刻于工坊墙上,使工匠与申请者皆明规矩。
年底统计显示,白虎城铁器自给率达七成:农具自给率八成(春耕农具基本自造),军器自给率六成(弩机、长矛可自足,甲胄仍需中原补给)。运输成本大幅降低——此前从中原转运一批铁器需三月,耗费粮草百石,如今本地生产“旬月可成,耗费减半”。
军器及时供应使虎营战力提升,驯虎兵用新制冰矛演练,破冰能力比旧矛强五成;农户用新犁耕作,亩产比去年增两成。脱脱在《边务奏报》中写道:“铁器自给,则民不慌,军不怠,白虎城可立百年根基。”使虎部落用铁换粮,部落首领巴图感慨:“从前靠打猎换铁,如今自己能造,日子踏实多了。”
王铁山在年终总结中指出隐患:“北岸矿脉虽丰,年采千石则十年告罄;核心技艺若外流,恐为敌所用。”脱脱当即采取对策:派勘探队寻新矿(次年在南岸发现新矿脉),设“技艺传习所”(只教操作,不授原理),规定“工匠不得私离白虎城,违者斩”。
同时鼓励“废料回收”:破旧农具、兵器回炉重炼,回收率达六成,王铁山说:“铁是可再生的,省一块铁,就少采一块矿。”至元三十八年冬,白虎城铁工坊已成为边疆重要的手工业基地,炉火映照下,汉蒙工匠的身影交错,铁器的叮当声与虎啸声共鸣,奏响边疆稳固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