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圣归乡的盛大欢迎仪式,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整个青石村乃至是整个青阳县都沉浸在一片堪比新年的巨大喜悦之中。张家在村口那座早已扩建得如同园林般的新宅院里摆下了三天三夜的流水席,所有前来道贺的乡亲无论亲疏远近皆可入席吃肉喝酒畅快淋漓。
张大山和王氏也没有摆任何“元圣”与“国公夫人”的架子。他们换上了最朴素的粗布衣裳如同最寻常的富家翁和老夫人与那些白发苍苍的老邻居们坐在一起拉着家常问着年景仿佛他们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然而在这热闹喧嚣的背后总有一些地方是张大山必须独自一人去面对的。
……
第四日清晨天色微明晨雾尚未散尽。张大山便独自一人谢绝了所有家人的陪同提着一壶新酿的“青石春”美酒和一篮子祭品缓缓地走出了新宅的大门。他没有走向村子的中心而是转向了村后那片安葬着青石村历代先人的后山。
山路早已不再是当年那条杂草丛生的崎岖小径。一条由青石板铺就的宽阔平整的台阶直通山顶,道路的两旁栽满了青翠的松柏显得庄严肃穆。
张大山缓步而上最终停在了一座虽然修葺得整整齐齐却显得有些孤单的新坟前。墓碑之上清晰地刻着几个字——“恩师周文渊之墓”。
这是青石村的老秀才周先生的安息之所,是那个在他最落魄、最无助之时第一个向他伸出援手并为他的孩子们开启了读书识字大门的老人。
张大山将祭品一一摆上,他亲手将酒壶中的美酒缓缓地洒在了墓前的黄土之上。酒香与泥土的芬芳混合在一起在清晨微凉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先生”张大山看着那块冰冷的墓碑声音低沉而又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大山……回来看您了。”
“您走的时候我远在京城未能亲自为您送行是为不孝。”
“今日我带了您最爱喝的‘青石春’还有……一个好消息。”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您最看好的学生小山如今已是帝国的内阁首辅百官之长了。”
“他没有辜负您当年的教诲与期望。”
“他正在用他所学的知识去实现您当年那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伟大理想。”
“而您当年亲手开创的‘青石学塾’如今也已变成了帝国最大的‘格物学院’桃李满天下。”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个像咱们村里娃一样的寒门子弟从那里走出去成为了帝国的栋梁之材。”
“先生……您看到了吗?”
“您当年在那间破旧学塾里点燃的那星星之火如今已成燎原之势。”
“这个盛世如您所愿。”
他对着墓碑长身而立深深地鞠了三躬。起身之后他再无半分的悲伤只有对恩师的无尽敬意和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
祭拜完周先生之后张大山没有立刻回家。他顺着另一条小路缓缓地走向了村子那个最偏僻、最荒凉的角落。那里矗立着一座早已破败不堪、几乎快要倒塌的泥坯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