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一上映,瞬间点燃了年底票房大战的战火。
三天后,《色戒》也在内地各大影院闪亮登场。
这两部刚从威尼斯主竞赛场下来的影片,就像两位顶尖高手,把战场从威尼斯搬到了华夏的两岸三地。
首周放映结束,《三块广告牌》和《色戒》的评分咬得紧紧的,《色戒》还稍微领先那么零点几分。
票房上,更是你追我赶,难解难分。
首周末票房统计出来,《三块广告牌》靠着周溯和张蔓玉的名气,没怎么搞大规模路演宣传,就轻松拿下3600万的首周票房。
《色戒》也不示弱,首周入账3100万,和《三块广告牌》就差500万。
或许是《色戒》首周与《三块广告牌》相差无几的票房,给了某些人莫名的底气。
首周末,不少媒体就像打了鸡血似的,开始对《色戒》大唱赞歌。
什么“《色戒》上映首周,好评如潮,评分远超《三块广告牌》”
“乱世中的绝恋,身份悬殊带来的生死之恋”之类的通稿铺天盖地。
然而,这并不能改变《色戒》上映后影迷口碑两极分化的事实。
网络上,叫好的声音看似占了多数,仿佛只要叫好,就表明自己看懂了《色戒》,跟上了李桉的思想,甚至还跟上了国际前沿。
但实际上,更多的人是沉默的。
这些沉默者,才是看完这部电影的绝大多数影迷。
就在这一片沉默之中,那一群叫好的,还有那些恨不得把华夏踩在脚底的媒体,开始借题发挥,抨击国内的电影制度。
他们叫嚷着,就是因为国内的审查制度,《色戒》才进行了删减,一部原本完美的电影就这样被毁了。
不过,这些媒体和蓄意带节奏的家伙,显然低估了华夏网友的能耐,也小瞧了大家思想的开放程度。
由于《色戒》在国内和国外的上映时间不同,就连香江和湾湾地区,放映的都是未删减版。
如今可是网络时代,网友们瞧见这些媒体一个劲儿拿床戏来抨击审查制度,好奇心瞬间被勾了起来,纷纷涌上网找资源。
很快,网络论坛上关于《色戒》的讨论就彻底变了味儿。
大家发现,这删减版和未删减版简直天差地别。
看完未删减版,不少人都感慨:
“李桉不去樱花国拍动作片,真是可惜了。”
“我和女朋友试了下《色戒》里的动作,难度还真不小,梁朝韦和汤惟太牛了。”
这讨论逐渐离谱,论坛里甚至冒出了模仿大赛。
“李桉导演设定的画面很唯美,作为女生我都忍不住想试试。”
“楼上姐妹,我试过了,作为女人能接受。”
看着论坛里这些乌七八糟的讨论,周溯忍不住在心底冷笑一声。
“这些香蕉媒体,还真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搅屎棍。”
他心想着,这些人显然低估了华夏网民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