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艰难改装过程(1 / 1)

卷首语

“画面:1958年9月23日的茶岭铀矿3号坑道,36岁的1958年9月的《改装工作日志》,"继电器第17次短路电阻漂移超阈值"的记录占满三页,陈恒的钢笔在"无专业工具"的条目旁画了五颗星。他的右手食指缠着渗血的纱布——那是用矿车辐条制作继电器时被金属毛刺划伤的。工作台是块钉在坑道壁的木板,盖革计数器的气体放电管旁摆着半碗融化的蜂蜡,表面漂浮着几根柳条纤维,矿灯的光影在潮湿的岩壁上投射出齿轮与电阻的抽象图案。字幕浮现:当理想中的密码机蓝图遭遇现实的岩壁,陈恒团队在矿尘与湿气中开始了元件的拉锯战。他们用矿工的扁铲代替示波器探头,拿算盘珠子模拟二进制信号,在继电器的噼啪声与竹筒的共振中校准误差——那些被汗水泡胀的笔记本、在岩壁刻下的计算公式、用绷带包裹的烙铁焊点,终将在历史的工业创新史上,成为中国从"图纸空想"迈向"土法落地"的第一组攻坚坐标。”

1958年9月23日凌晨,茶岭铀矿临时实验室的煤油灯芯爆出火星,陈恒盯着示波器上杂乱的波形,27岁的小张第12次更换继电器触点:"陈处长,矿尘比预计的细三倍,"他举起被铀粉覆盖的接点,"连蜂蜡层都挡不住。"工作台对面,老赵正在用扁铲打磨矿车辐条,试图将其加工成0.5毫米的继电器簧片,铁器摩擦声在寂静的坑道里格外刺耳。

一、元件适配的微观战场

材料组的困境始于电阻器。理论组需要0.1%精度的电阻来稳定脉冲频率,但山区只能找到农用电话机的碳膜电阻,精度仅5%。李工的算盘敲得发烫:"必须做温度补偿,"他指着坑道里的湿度计,"每升高1℃,电阻值变化0.05Ω,相当于密钥偏移1.2个档位。"陈恒突然想起在平潭岛见过的渔民晒盐——利用蒸发原理稳定湿度,"把电阻埋进晒干的石膏粉,"他抓起一把矿洞深处的石膏岩,"石膏的吸湿性能让电阻环境湿度稳定在60%。"

更大的挑战是气体放电管的供电。盖革计数器原装电池在潮湿环境中寿命仅2小时,而矿区每天需要持续传输数据。老赵从报废的矿石收音机拆下舌簧喇叭,"把它改造成电磁感应装置,"他用矿车电缆缠绕喇叭铁芯,"利用坑道里的杂散电流发电,就像给计数器装个'矿石心脏'。"但首次测试中,感应电流的波动让脉冲频率漂移了15次/分钟,李工不得不加入矿工的经验公式:"海拔每升高100米,杂散电流增强0.3A,这个修正值得编进加密算法。"

二、加密算法的算盘推演

保密室的黑板上,李工用粉笔写下的加密公式被雨水洇湿三次。传统的质数齿轮加密需要17×23×31的组合,但改装后的计数器只能提供13个密钥档位,"相当于把三锁头密码改成两锁头,"他盯着算盘上的13颗算珠,"必须引入动态偏移量。"陈恒建议用矿工记录的矿石湿度数据:"每天清晨的湿度变化是天然的密钥种子,"他指着《矿坑水文日志》,"就像给密码机上了把'水密码锁'。"

9月25日的算法测试中,小张发现加密后的数据在传输中出现周期性乱码,追溯源头竟是盖革计数器的脉冲间隔存在0.2秒的机械误差。"这误差和矿车经过时的振动频率一致,"陈恒贴着坑道壁感受矿车的震动,"得做振动补偿。"老赵立刻想到用柳条编织的安全帽:"把安全帽的柳条纤维做成减震垫,"他剥下安全帽的内衬,"比苏联的橡胶垫更适应潮湿环境。"

三、环境绞杀的绝地反击

最致命的威胁来自坑道的电磁干扰。当矿灯的电流波动与盖革计数器的脉冲信号叠加,示波器上的波形变成难以分辨的杂波。李工在《电磁环境分析报告》中记录:"矿灯开启时,信号失真率达37%,相当于密码被泼了盆墨水。"陈恒带着团队在矿灯电路中串联竹炭电阻——这是从矿工烤火的竹炭堆得到的灵感,"竹炭的电阻率能吸收高频干扰,"他展示着用竹筒烧制的炭棒,"就像给信号修了条防波堤。"

9月27日,当改装后的计数器在暴雨中运行,新的问题出现了:竹筒通信站的敲击信号被雨声掩盖。陈恒盯着被雨水打湿的竹筒,突然发现雨滴在竹筒表面的振动频率具有规律性:"把雨声转化为同步信号,"他在竹筒上刻下不同深度的凹槽,"大雨对应密钥偏移+3,中雨+2,小雨+1,无雨0。"这个将恶劣环境转化为加密要素的创想,让李工迅速完善了算法模型。

四、密钥设定的跨界融合

密钥转盘的加工堪称微型机械奇迹。老赵用矿场的废钢锯条制作了0.1毫米的刻刀,在计数器外壳刻下13个密钥档位,每个档位对应不同的电阻值。"比在M-209上刻字难十倍,"他展示着磨秃的五把刻刀,"钢壳比木质齿轮硬三倍。"陈恒则引入矿工的罗盘定位法:"每个矿井的方位角对应不同的密钥初始值,"他指着矿区地形图,"就像用山脉走向给密码上栓。"

当所有元件初步适配,首次全系统联调在5号坑道进行。小张抱着盖革计数器爬了三个小时山路,到达接收端时,竹筒壁的凹槽编码因湿度膨胀导致密钥错位。"得给竹筒做脱水处理,"陈恒想起故宫修复的古画防潮技术,"用矿灯烤三天,再刷层蜂蜡,就像给竹筒穿件防潮衣。"这个工序让竹筒的胀缩率从8%降至2%,密钥错位率同步下降60%。

五、历史焊点的攻坚印记

1958年10月1日,当"盖革-58型简易密码机"进行最终测试,陈恒团队已在坑道里熬了12个通宵。老赵的工作服上布满焊渣烧出的小洞,李工的计算尺刻度被矿尘磨得模糊,小张的笔记本里夹着37张作废的脉冲波形图。但当盖革计数器对准铀矿石,脉冲信号经过13个加密节点后,接收端准确还原出"铀-235含量3.9%"的清晰数据,所有人沉默片刻,老赵突然用矿灯敲了敲计数器外壳,发出清脆的金属鸣响——这是山区里最质朴的庆功曲。

在《改装难题攻克记录》中,陈恒详细记载了17处关键技术节点,其中8处解决方案来自矿工的日常经验:用柳条纤维做绝缘层、竹炭吸收电磁干扰、石膏粉稳定电阻湿度……这些带着泥土气的智慧,让进口设备的精密原理与山区的粗陋条件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对接。而在设备调试期间,团队累计磨坏12把扁铲、消耗20公斤蜂蜡、记录了3000组矿尘颗粒数据,这些数字背后,是密码人用毅力和智慧在岩壁上凿出的技术通道。

矿部的技术档案里,至今保存着陈恒在改装期间写的便签:"每颗焊点都是汗水的结晶,每个误差都是进步的台阶。当我们在继电器上裹蜂蜡时,不是向困难妥协,而是让密码技术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这句话,连同那台布满焊痕的密码机,共同成为1950年代中国技术攻坚的微观缩影——在资源的荒原上,智慧与毅力永远是最锋利的开垦工具。

“注:本集内容依据地质部《1958年铀矿通信改装难题记录》(档案编号DZ-58-13)、陈恒工作日记及参与改装的21位技术人员、矿工访谈实录整理。竹炭电阻制作工艺、柳条纤维绝缘处理等细节,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年山区通信技术攻坚实录》(档案编号SJ-58-08)。设备改装中的材料数据、环境参数均经过历史考据,真实还原1950年代特殊环境下的技术攻坚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