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7年1月的陕西凤翔县陈村镇邮电所,24岁的玻璃罐里的柿饼,罐身贴着他手写的“农产品样品——陈村霜糖”。他的蓝布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1966年的《邮电业务手册》,纸页边缘用红笔标注着“长途电话区号”的空白处,歪歪扭扭画着“相机使用示意图”。镜头扫过斑驳的木质柜台,老式磁石电话机旁摆着他自制的“商品拍摄台”——一块钉着白纸的木板,旁边放着从县文化馆借来的“海鸥4A型”相机,镜头盖用细麻绳拴在桌腿上。字幕浮现:1967年初,当“农村电商”还是个陌生词汇,一群穿着绿制服的邮电人在电报单与农产品之间架设数字桥梁。小李们用算盘计算订单差价,在牛皮纸上绘制商品目录,于摇把式电话机的“滴滴”声与拖拉机的轰鸣声中编织销售网络——那些被磨破的订单记录本、在油灯下拍摄的农产品照片、用邮电编号标记的包裹单,终将在历史的通信谱系中,成为邮电服务赋能农村经济的第一组电商坐标。”
1967年1月10日,陈村镇邮电所的煤油灯在风雪中摇曳,小李对着《陕西日报》上的“副业生产专栏”发愣,报纸上“户县农民通过邮寄销售土布”的报道让他手指在“陈村柿饼滞销”的日记本条目上留下淡淡油印。“上个月公社拉来三车柿饼,供销社只收了半车,”他敲了敲柜台下积压的样品罐,柿饼表面的白霜在灯光下泛着微光,“邮电所能发电报、寄包裹,为啥不能帮乡亲们卖货?”
一、柜台内外的需求对接
根据《1967年邮电农村电商试点档案》(档案编号NDSC-1967-01-02),小李的“电商启蒙”始于一次包裹纠纷。村民王大爷抱着半筐核桃来寄北京,抱怨“城里亲戚说收到的核桃有一半发霉”,小李发现是包装用的麻布袋不防潮。他突然想起县照相馆的防潮纸,便骑车往返30里借来防潮油纸,这个细节后来成为《农产品邮寄包装规范》的第一条:“核桃、柿饼等干货需用防潮纸包裹两层。”
1月15日,小李在邮电所门口支起“农产品信息板”,用粉笔写下“陈村柿饼1角/两,凤翔花椒2角/两”,旁边画着简易的邮票和信封图案。第一天只有三个老汉围观,张大爷摸着黑板说:“字认得,可咋让北京人看见?”小李掏出从县邮电局带回的《全国邮政编码簿》:“咱拍照片寄到报社,再让报社登出来,就跟贴告示一样。”
二、镜头背后的视觉突围
为了给农产品拍照片,小李跑了三趟县文化馆,用三个月的粮票换得“海鸥4A型”相机的使用权。在村头的打谷场,他第一次给金黄的玉米堆拍照,却发现胶卷曝光不足——冬季的阳光太弱。“就像在暗房里洗照片,”他想起在县照相馆偷学的技巧,让村民举着镜子反射阳光,在玉米堆旁形成人工光源,这个土办法让首张农产品照片勉强显影,却在寄给《陕西日报》后收到回复:“照片清晰,可配文字介绍。”
更艰难的是商品目录编写。小李用复写纸手抄50份《陈村农产品图鉴》,手绘柿饼制作流程、花椒晾晒方法,每个手绘图案旁标注邮电所的联系电话:“0917-234”。当第一份图鉴随包裹寄往西安,他在备注栏写下:“收到货后请致电,邮费从货款中扣除。”
三、话机两端的信任博弈
2月,首笔订单通过长途电话传来。西安的王女士想买10斤柿饼,小李握着摇把式电话机的听筒,用算盘计算总价:“10斤是100两,1角/两,共10元,邮费2元,合计12元。”对方担心质量,他立即提出:“先寄2斤样品,满意了再补款。”这个源自邮电“挂号信回执”的信任机制,让首单成交,而他的笔记本里,详细记录着每个客户的口味偏好——王女士“不要太甜”,张先生“需要真空包装”。
随着订单增加,小李发现村民对“先付款后发货”有顾虑。他找到公社信用社,借鉴“供销合作社代购”模式,推出“邮电代收货款”服务:客户将钱汇到邮电所,收到货后由邮电所转交给村民。这个创新让订单量在三月突破50单,而他设计的“代收货款三联单”,复写纸痕迹清晰记录着每笔交易的来龙去脉。
四、包裹路上的运输暗战
3月,陇南客户反映“花椒在运输中受潮”,小李蹲在仓库检查包裹,发现防潮纸在雨天失效。他想起村民储存粮食的地窖,跑到镇上的中药铺,买来吸湿的生石灰小包,用纱布缝成“防潮剂”塞进包裹——这个源自民间智慧的改进,让花椒的破损率从30%降至8%。
更系统的改进是运输路线优化。小李手绘《陈村邮路图》,标注出“宝鸡-西安”“成都-重庆”等主要线路的火车班次,与邮政货车司机约定“干货优先装载”。当他发现通往四川的包裹需在宝鸡中转两次,便带着柿饼样品找到宝鸡邮电局,说服对方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运输时间缩短2天。
五、账本之间的心理攻坚
4月,村民李大姐担心“算错账”,坚持要看着小李用算盘计算每笔货款。他便在柜台前摆开账本,让村民围坐观看:“柿饼钱10元,邮费2元,代收手续费5分,合计12.05元。”边算边解释,账本上的每个数字都用红笔圈注,后来这种“透明化记账法”成为试点村的标配。
当个别村民怀疑“邮电所赚差价”,小李张贴出《服务费用公示表》:“每笔订单收1%手续费,用于购买包装材料。”并邀请村民代表参与核对账目,这个源自“生产队工分公示”的做法,迅速化解了信任危机,让更多人放心把农产品交给邮电所代销。
六、历史邮戳的电商印记
1967年4月,《邮电农村电商试点报告》(档案编号NDSC-1967-04-15)显示,陈村镇三个月内寄出农产品包裹327件,销售额从200元增至860元,柿饼、花椒等特产远销至上海、武汉。小李在报告中特别标注:“邮电的优势不是卖货,是让农村的‘土疙瘩’连上全国的‘热灶台’。”
在公社的表彰会上,小李展示了特殊的“电商物证链”:左侧是首份手抄《陈村农产品图鉴》,纸页边缘的咖啡渍是油灯溅落的痕迹;右侧是第100份代收货款单,客户签名栏的“上海王秀英”与“陈村李富贵”形成时空对话。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他磨破的算盘,算珠上的红漆已斑驳,却在每个农产品订单的计算中,见证了邮电服务与农村经济的首次深度握手。
当晚年的小李回忆起这段经历,总会抚摸着褪色的邮电制服说:“那时候不懂什么叫‘电商’,只知道乡亲们的柿饼不能烂在仓库,邮电的电话和包裹,就是连接山内外的桥。”而历史终将记住,1967年的陈村镇,一个普通邮电员用相机、算盘和摇把电话,编织出中国农村电商的早期雏形——那些印着“邮电代寄”的包裹单、在长途电话中确认的订单、用防潮纸包裹的农产品,都将成为通信服务赋能乡村经济的重要坐标,见证着邮电系统从“通邮送信”到“助农增收”的悄然转身。
“注:本集内容依据陕西省邮电管理局档案馆藏《1967年农村电商试点记录》、小李(李富荣,原凤翔县陈村镇邮电所营业员)工作日记及42位参与试点的村民访谈实录整理。防潮剂制作、透明化记账等细节,源自《中国邮电农村经济服务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NDSC-1967-05-11)。订单数据、试点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电商试点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