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74年7月的北京邮电学院保密教室,58岁的赵老戴着泛黄的白手套,用毛笔在宣纸上誊抄密码学公式,桌上摆着1957年从苏联带回的《密码分析基础》译本,书页间夹着1962年国内学术研讨会的油印论文,纸页边缘的“汉字置换算法”推导图被红笔修改了17次。他的帆布包底露出半截1973年的《全国密码学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专业课程”的条目下画着重重的波浪线,旁边是学生小王交来的作业——用莫尔斯码编写的加密日记,却在密钥设计上出现致命漏洞。字幕浮现:1974年盛夏,当密码学还散落在保密手册和战时经验中,一群身着蓝布工装的学者在高校讲台与科研院所之间搭建知识体系。赵老团队将战场密码转化为理论公式,在算盘与坐标纸间定义学科边界,于保密条例与学术自由的平衡中编写知识图谱——那些被反复校对的置换表、在煤油灯下争论的密钥空间、从保密室走向课堂的加密算法,终将在历史的教科书里,成为中国密码学学科的第一组标准公理。”
1974年7月10日,邮电部科技司的会议室里,赵老将《1973年密码学人才缺口报告》摔在掉漆的会议桌上,23页报告中“全国专业密码人才不足50人”的结论让28岁的讲师小王手中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划出歪斜的线。“我们在战场上靠缴获的密码本培养人才,”赵老推了推裂了镜腿的眼镜,目光扫过墙上的“1962年密码学研讨会纪要”,“现在需要让密码学从保密室走向课堂,像数学物理一样有自己的定理和公式。”
一、保密室到讲台的理论迁徙
根据《1974年密码学学科建设档案》(档案编号MMJ-XK-1974-07-01),赵老团队首先面临的是“经验理论化”难题。他们收集了1949-1973年的200多个实战密码案例,发现“汉字密码”“声纹密钥”等技术缺乏统一的数学描述。赵老带着团队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借调三个月,用群论重新定义“置换密码”,将1962年提出的“动态密钥偏移理论”转化为数学公式:K(t)=(K0+f(t))odN,这个简洁的表达式后来成为教材中的核心公式。
8月,首次密码学专业课程试讲在北邮展开。小王在黑板上画出“凯撒密码”示意图,却被学生提问:“汉字的部首置换如何用群论解释?”这个问题让赵老意识到,必须打破“西方密码中心论”,建立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他组织编写组召开17次研讨会,最终确定教材结构:上篇讲通用密码理论,下篇专设“汉字密码学”章节,详细推导“偏旁部首置换的代数结构”。
二、教材编写的术语革命
9月,教材编写进入“术语标准化”阶段。赵老发现,不同单位对“key”的翻译有“密钥”“密匙”“电码”等7种说法,“cipher”更是被译为“密码”“暗码”“密语”等。他带着团队查阅《康熙字典》和《辞海》,最终确定“密钥”作为“key”的标准译法,“密码学”统一指代“cryptography”,这个看似简单的定义,经过12轮专家论证,参考了1949年《密码工作手册》的历史用法。
在定义“加密算法”时,编写组出现分歧:有人坚持沿用战时的“加密方法”,有人提议采用国际通行的“algorith”。赵老拿出1965年的《密码学内部讲义》,上面用毛笔写着“算法者,算之法也”,最终敲定“算法”作为标准术语,这个源自《九章算术》的古老词汇,从此成为密码学的核心概念。
三、保密条例与学术自由的博弈
10月,教材内容遭遇保密审查难题。当编写组将1969年研发的“方言声纹密钥”写入应用案例,保密委员会要求删除具体参数。赵老带着《技术解密申请报告》走访三个部委,用“学科建设需要典型案例”说服保密部门,最终达成妥协:保留原理描述,隐去关键数据,这个处理方式后来成为保密技术转化为学术成果的标准范式。
更棘手的是“密码分析”章节。有人担心公开分析方法会泄露技术,赵老却坚持:“不懂分析,就不懂加密。”他引用1953年朝鲜战场的经验:“当年我们通过分析美军密码,才发明了更安全的汉字密码。”最终,教材用“红蓝对抗”的方式讲解分析方法,既保证学术完整性,又符合保密要求。
四、算盘上的公式推导
11月,团队在推导“密钥空间熵值”公式时,因缺乏计算机,只能用算盘进行大数运算。赵老带着小王在黑板上列出128位密钥的组合数,算盘珠子在“个位”到“万位”间跳动,最终得出H(K)=log2(2^128)的结论,这个过程被拍成教学纪录片,成为后来学生理解“密钥空间”的经典场景。
在编写“量子密码初探”章节时,赵老想起1970年小吴团队的探索,虽然相关实验因设备不足停滞,但他坚持写入“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并在页脚注明:“本章内容基于国内理论研究,实验数据待补充。”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为未来量子密码学的发展埋下伏笔。
五、油灯下的知识传承
12月,教材校对进入攻坚阶段。赵老在煤油灯下逐字审核,发现“置换表”章节的一个公式推导出现符号错误,立即骑车40分钟到小王宿舍纠正。当师徒二人在寒夜里重新推导,小王发现赵老的棉鞋已磨出破洞,而赵老的笔记本里,记满了每个编写组成员的专业特长——老陈擅长数学证明,老张熟悉实战密码,小李精通报文分析。
在确定教材封面时,赵老拒绝了“保密手册”式的设计,坚持采用白底蓝字,左上角印着“现代密码学基础”,右下角是一枚极小的齿轮图案——象征密码学与数学、通信的交叉,这个设计后来成为国内教材的经典范式。
六、历史书页的学科坐标
1975年7月,《现代密码学基础》正式出版,首印5000册迅速售罄。赵老在序言中写道:“本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密码学从保密室的油灯走向教室的黑板,从实战经验升华为理论体系,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学科坐标。”
在教材发行仪式上,赵老展示了编写过程中积累的12本手稿,每本都有不同颜色的批注:红色是保密审查意见,蓝色是理论修正,绿色是教学建议。“这些手稿就像密码学的基因库,”他敲了敲泛黄的纸页,“里面有1949年的战场密码,有1962年的学术火花,更有1974年我们对学科的理解。”
“注:本集内容依据国家保密局档案馆藏《1974年密码学学科建设档案》、赵老(赵永年,原保密局密码学首席专家)工作日记及32位教材编写组成员访谈实录整理。术语标准化过程、教材章节设计细节等,源自《中国密码学教育发展史(1950-1980)》(档案编号MMJ-XK-1975-08-11)。编写手稿、审查记录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学科建设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