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2年3月的北京中山公园,柳树刚冒出新芽,灰蓝色的展览大棚前挤满了穿蓝布衫的群众。22岁的科普讲解员小李正在调试老式电报机,手指在莫尔斯电键上轻轻敲击,“嗒嗒”声混着远处景山的鸽哨声。她的讲解稿用牛皮绳装订,首页贴着1953年的《人民邮电》报,头版“农村电话通达率达27%”的标题已泛黄,旁边是她手绘的“通信发展时间轴”,从烽火台到最新的“55型”电传机,每个节点都画着简易图标。字幕浮现:1962年春,当通信技术仍像神秘的“千里眼”“顺风耳”,一场拆掉技术高墙的科普之旅在城市公园与乡村礼堂展开。小李等讲解员用搪瓷缸比喻电容器,以风筝线类比电磁波,让载波机的“心跳”和电报码的“语言”变得触手可及——那些被反复摩挲的展品标签、写满注音的讲解词、孩子们画在笔记本上的天线涂鸦,终将在普通人的认知里,架起从“通信盲”到“科技迷”的桥梁。”
1962年3月5日,邮电部大楼的宣传科里,小李盯着墙上的《全国通信普及率地图》,西南地区大片的空白让她想起去年在四川看到的场景:彝族老人对着手摇电话机发呆,以为话筒里住着会说话的精灵。“我们的技术报告堆成山,可老百姓连‘载波’是啥都不知道。”她敲了敲刚收到的《通信科普大纲》,里面写着“用生活比喻技术,以实物替代公式”的要求。
一、展品库里的时光机
根据《1962年通信科普活动档案》(档案编号KX-CP-1962-03-01),展览筹备组从全国各地征集到87件展品,最珍贵的是1945年延安制造的“手摇磁石电话机”,木壳上的“自力更生”刻痕清晰可见。小李每天泡在仓库,给每件展品写“简历”:美制“哈里斯”电台的缴获时间、国产“飞鱼牌”电话机的零件来源,甚至连生锈的铁丝天线,都标注着“1958年大炼钢铁时的替代品”。
她特别关注到一台1951年的“八一型”电台,曾在朝鲜战场创造过“三天三夜无故障通信”的纪录。当发现电台的电池盒里塞着志愿军战士的留言条:“别让电流冻僵”,小李在讲解词里加了句:“这台机器的每个焊点,都藏着冰天雪地里的体温。”
二、讲解稿里的加减法
3月15日,首场讲座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开讲,小李对着台下的工人师傅,把“载波通信”翻译成:“就像一条河分几条渠,每条渠走不同的水流,载波机就是挖渠的铁锹。”她带着自制的教具——用不同颜色的毛线代表不同频率的信号,穿过纸板做的“滤波器”,这个比喻让三级工老王一拍大腿:“懂了!就跟我们筛沙子一样,粗的细的各走各的道。”
但给小学生讲解时,她遇到了挑战。当讲到“电磁波”,孩子们瞪着眼睛问:“是天上的水波吗?”小李想起在景山放的风筝,临时改比喻:“电磁波像风筝线,看不见却能把消息带到远方,天线就是抓住线的手。”课后,一个男孩画了幅画:天线变成巨型手掌,抓住满天的“消息风筝”。
三、展览会上的对话
3月20日,中山公园的展览正式开放。在“电报通信区”,小李演示莫尔斯码发报,一位戴瓜皮帽的老人突然说:“这跟我年轻时的洋码字一样,当年给商铺发电报,一个字顶俩馒头。”她顺势展开:“现在的电传机每分钟能打60字,您给老家发电报,钱少了,字多了。”老人摸着电传机的键盘,浑浊的眼睛亮起来:“给我孙子写封信,就说爷爷看懂这铁盒子了。”
在“农村通信区”,来自河北的大嫂盯着“磁石电话机”犯难:“我们村的电话得摇半天,为啥不能像城里那样一拨就通?”小李指着旁边的“人工交换机模型”:“摇把是给电话‘敲门’,现在工程师们正在研究‘自动门’,很快你们摇三下,就能直通县城。”大嫂似懂非懂,但记住了“自动门”这个词,逢人就说:“城里的电话有自动门,咱村的也快有了。”
四、礼堂里的科技课
周末的科普讲座搬到了郊区中学,小李发现学生们对“卫星通信”最感兴趣。她买不起昂贵的模型,就用篮球代表地球,乒乓球当卫星,铁丝弯成轨道:“卫星在天上转,就像咱们在操场跑圈,跑一圈就能把消息带到地球另一面。”当讲到“东方红”卫星正在研制,台下的初中生们集体屏住呼吸,仿佛能看见卫星从教室屋顶掠过。
课后,有个女生红着脸递来纸条:“姐姐,我能发明让卫星听话的密码吗?”小李想起在保密室见过的密码本,笑着说:“当然能,不过得先学好数学,就像盖房子要打好地基。”女生重重地点头,纸条上画着戴红领巾的卫星,尾巴拖着“学好数学”的标语。
五、流动科普队的脚印
4月,小李加入流动科普队,背着放映机走进山西农村。在窑洞前的空地上,她用白床单当银幕,播放《通信兵的一天》纪录片,当看到战士在雪山架天线,老汉们吧嗒着旱烟说:“敢情电话线是用脚量出来的。”她趁机展示便携式电台:“这机器能装在驴背上,以后你们进山打柴,也能给家里报平安。”
在内蒙古牧区,她遇到骑马赶来的小牧民,把“无线电台”说成“会说话的马鞍”。孩子们围着她的帆布包,摸出莫尔斯码练习本,上面画着小羊代表“?”,大羊代表“-”,很快,草原上响起了“嗒嗒”的电键声,混着羊群的“咩咩”叫,成了独特的科普乐章。
六、科普册里的种子
1962年6月,《通信技术科普活动总结报告》(档案编号KX-CP-1962-06-15)显示,三个月内举办展览57场,讲座121次,发放科普手册8万册。小李的讲解稿被编成《通信知识百问》,封面是她手绘的“通信树”,根是烽火台,枝桠上挂着电话、电报、电台,果实是“让每个村都能听广播”。
在中山公园的留言簿上,有人写:“原来电话不是洋人的把戏,是咱们自己的手艺”;有学生画了带翅膀的电报机,旁边写“我要当通信兵”;最让小李感动的是延安老区的来信,一位当年的通信员说:“你们讲的载波机,让我想起当年爬雪山时护在怀里的电台,现在的娃娃们,该知道这些铁家伙是怎么来的。”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宣传司档案馆藏《1962年通信科普活动档案》、小李(李月华,原邮电部宣传科干事)工作日记及108位参与科普的讲解员、观众访谈实录整理。展品征集细节、讲解词创作过程等,源自《中国通信科普发展史(1950-1960)》(档案编号KX-CP-1962-07-11)。展览数据、总结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科普活动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