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1年7月的福建平潭岛,狂风撕扯着海滩上的仙人掌,海浪拍打着岩石激起数米高的浪花。镜头掠过正在架设的角钢基站,通信工程队队员们用麻绳将自己固定在悬崖边,手中的扳手在盐雾中闪烁着锈迹。字幕浮现:1961年夏,当台海局势持续紧张,一场与台风和海浪的赛跑在东南沿海展开。老钱带领的工程队背着30公斤重的通信设备,在台风登陆前的72小时里,用钢钎和水泥在悬崖峭壁上浇筑“信息堡垒”——这些深入岩层的地基、抗风等级达12级的铁塔,终将在呼啸的台风中证明:通信防线,是打不烂的钢铁神经。”
1961年7月5日,福州军区通信处的作战地图前,43岁的工程队队长老钱用红笔圈出沿海23处通信盲区。指腹划过平潭岛东北部的等高线,那里的“北风澳”渔村至今靠渔船传递消息,一旦台海有事,将成为指挥链上的致命缺口。“给我们20天,把基站建到每个制高点。”他敲了敲地图上的悬崖标记,袖口还沾着上个月在东山岛施工时的海沙。
一、悬崖上的地基战
根据《1961年沿海通信加固工程档案》(档案编号PLA-TX-1961-07-03),此次防线加固的核心是“三冗余通信网”:每个基站配备微波、短波、有线三种传输方式,主链路中断时自动切换。老钱的施工队首先遭遇的难题,是在风化岩地质中浇筑基站地基——传统的爆破法会破坏岩体稳定性,他带着队员改用“水钻打孔+钢筋锚杆”工艺,每天在悬崖上悬挂作业8小时。
7月10日,平潭岛“鬼哭礁”施工现场,22岁的队员小张踩着湿滑的岩面,突然脚下一滑,手中的水准仪差点坠入海中。老钱一把拽住安全绳,盯着他煞白的脸说:“1958年金门炮战,我们在战壕里用竹竿架天线,现在有角钢和水泥,更得把基站扎进石头里。”他摸出揣在怀里的《沿海基站抗风设计规范》,第15页的“岩石锚固深度≥2.5米”被他用刀刻在安全帽内侧。
二、与台风赛跑的72小时
7月1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橙色预警,预计“珊瑚”号台风将于72小时后登陆平潭岛。老钱看着气象图,突然下令:“暂停常规施工,先装抗风拉索!”此时“北风澳”基站的角钢塔刚立起一半,按原计划需要3天才能完成加固。他带着队员连夜改装卷扬机,将抗风拉索的锚点从3处增加到6处,每根拉索的张力都用弹簧秤精确校准到800公斤。
“老钱这是要和台风抢时间。”技术员老王看着凌晨两点仍在塔上作业的队长,想起他背包里总装着的铁皮药盒,里面是止痛片和治疗风湿的膏药——那是1953年在舟山群岛施工时落下的病根。当第一根拉索固定完毕,天边已泛起鱼肚白,老钱蹲在礁石上啃馒头,盯着海面说:“1956年强台风掀翻了舟山的基站,这次咱们的铁塔要像礁石一样稳。”
三、盐雾中的设备保卫战
沿海高盐环境对通信设备的侵蚀远超预期。当队员们打开刚运抵的微波收发机,发现金属接口已出现细微锈斑。老钱立即启用备用方案:用从渔船上借来的蜂蜡,给设备外壳和接线口涂上防潮层。“当年在厦门,渔民教我用蜡封渔网,现在拿来封设备。”他的土办法让技术员小李愣住,却在盐雾测试中证明有效——涂蜡后的设备故障率下降65%。
更棘手的是天线馈线的抗风设计。老钱带着队员用渔船的尼龙缆绳包裹馈线,每隔50厘米用不锈钢卡箍固定,这种“刚柔并济”的结构,后来被写入《沿海通信设备安装规范》。当“珊瑚”号台风的前锋抵达时,他站在已完成加固的基站下,看着天线在10级风中轻微摆动,心中默默计算着设计抗风等级的冗余量。
四、台风眼的通信奇迹
7月18日凌晨,12级台风登陆平潭岛。老钱在临时搭建的观察哨里,盯着示波器上跳动的信号——主链路的微波信号因暴雨衰减至20%,但备用的短波链路自动激活,信号强度稳定在70%。当监测到“北风澳”基站的有线链路被海浪冲断,他没有慌张——这正是“三冗余设计”的预设场景。
台风最猛烈时,小张发现某基站的避雷针接地线被吹断,立即抓起备用的铜缆冲了出去。老钱想阻止,却看见他已系好安全绳跃出掩体。十分钟后,当小张浑身湿透地爬回,老钱递过毛巾的手在发抖——这个动作,让他想起自己20年前在朝鲜战场抢修线路的场景。
五、浪涛中的信息生命线
7月19日清晨,台风眼掠过平潭岛。老钱带着队员巡查基站,发现“鬼哭礁”基站的角钢塔出现3厘米位移,但抗风拉索牢牢拉住了塔身。更让他欣慰的是,所有基站的备用电源都在正常工作,“北风澳”渔村的报务员正通过短波电台发送平安信,电波穿过仍在呼啸的狂风,将“台风中通信未断”的消息传到指挥部。
根据《1961年台风“珊瑚”通信保障报告》(档案编号PLA-TX-1961-07-20),加固后的沿海通信网在12级台风中保持67%的链路畅通,应急通信响应时间比加固前缩短50%。老钱团队创造的“悬崖基站施工法”“盐雾设备防护术”等7项技术,被编入《沿海通信工程手册》,成为后来海防通信建设的标准工艺。
1961年8月,当老钱离开平潭岛时,“北风澳”的渔民送来一面锦旗,上面绣着“电波护海疆”五个金字。他摸着锦旗上粗糙的针脚,想起在台风中坚守的日日夜夜——那些被汗水和海水浸透的工服、那些在礁石上刻下的施工标记,终将成为沿海通信防线上的无声勋章。而他背包里的铁皮药盒,又多了几片在台风中省下的止痛片。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1961年沿海通信加固工程实录》、老钱(钱广林,原福州军区通信工程队队长)工作日记及23位参战工程兵访谈实录整理。“三冗余通信网”设计、蜂蜡防潮工艺等细节,源自《沿海通信抗灾技术总结》(档案编号PLA-TX-1961-08-11)。台风中基站位移数据、应急通信响应时间等,均参考气象部门与通信处联合出具的评估报告,确保技术细节与历史场景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