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十年奠基?星火燎原(2 / 2)

试点显示,加密后的电子汇兑系统,票据伪造率从1978年的0.3%降至1980年的0.01%,资金结算差错率降低80%。

2.银行专用通信的加密

1978年,建设“银行专用通信网”,连接各银行总行与分行,采用“703B型”加密机的金融定制版,实现“信贷数据、资金调度指令”的保密传输,1980年该网络覆盖全国80%的县级以上银行机构。

(三)工业控制:防范生产安全风险

大型工业企业的“远程控制”需求,推动密码技术应用于工业场景,确保控制指令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1.重工业远程控制的加密

1977年起,在鞍钢、大庆油田、葛洲坝水电站等大型企业的远程控制系统中部署“771型工业加密模块”:

指令加密:对“轧钢参数调整、油田开采指令、水电站机组控制”等信号进行加密,防止被篡改导致生产事故;

数据回传加密:对生产数据(如钢材质量、原油产量)进行加密回传,保障商业信息安全。

1979年,鞍钢轧钢车间因加密模块成功拦截一次“误操作指令”,避免了价值百万元的设备损坏。

2.工业通信网的保密建设

1978年,机械工业部牵头建设“工业控制保密通信网”,连接全国200个重点工业企业,采用“703型”设备的工业版,适配工业环境的“高温、高湿、高电磁干扰”特点,1980年实现主要工业领域的覆盖。

(四)扩散机制:“国防引领-政策推动-市场拉动”的协同

1970年代密码应用的“星火燎原”,得益于三大扩散机制的协同作用:

国防技术降维:将成熟的国防密码技术(如序列密码、集成电路设备)简化适配民用,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推广周期——如“703B型”邮电加密机,70%的核心技术源自军用“703A”型;

政策强制推动:通过“行政指令”在邮电、金融等关键领域推广密码应用,197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民用保密通信的通知》明确要求“1978年前实现省级邮电保密通信全覆盖”;

市场需求拉动:民用领域对“通信安全、资金安全”的需求,推动企业主动采用密码技术——如1979年人民银行试点电子汇兑后,各地分行主动申请加密终端,推动设备快速普及。

至1980年,密码应用已从1970年的“国防单一领域”扩展至“邮电、金融、工业”三大民用领域,覆盖节点达5000余个,形成“国防引领、民用跟进”的燎原之势。

四、挑战与应对:奠基与扩散中的难题破解

1970-1980年的密码学发展,在“体系深化”与“应用扩散”中面临“技术瓶颈、资源约束、协同不足”等挑战,中国通过“自主攻关、资源统筹、机制创新”逐一破解,确保发展路径不偏离。

(一)技术瓶颈:集成电路与算法优化的双重突破

1970年代密码设备的“集成化转型”,面临两大技术瓶颈:国产集成电路性能不足——1975年国产TTL集成电路的开关速度仅为美国同类产品的1/2,存储容量不足;算法与硬件适配性差——传统算法未考虑集成电路的“并行运算”特性,难以发挥硬件性能。

应对策略包括:

集成电路协同攻关:1973年成立“密码专用集成电路攻关组”,联合中科院微电子所、电子工业部774厂,1976年研发出“密码专用TTL芯片”,开关速度提升至美国同类产品的80%,满足通用加密设备需求;

算法硬件协同优化:改进“通用序列-分组混合算法”,采用“并行迭代”设计,适配集成电路的并行运算能力,1977年“703型”设备的加密速度较优化前提升2倍。

(二)资源约束:军民资源的统筹整合

1970年代国家科技资源有限,密码学发展需在“国防优先”的前提下兼顾民用,避免资源分散。采取的统筹措施:

设备通用化降成本:通过“一设备多场景”的通用设计,减少重复研发,1970-1980年密码设备研发经费较“专用化”模式节省3亿元;

测试平台共享:共建“军民两用密码测试中心”,共享“电磁干扰测试、加密强度评估”等设备,避免重复建设,1975年该中心为军民项目提供测试服务100余次;

人才跨域流动:组织国防密码专家赴民用领域指导,同时选拔民用技术人员参与国防项目,1970-1980年累计跨域流动人才200余人次,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三)协同不足:军民标准与管理的衔接机制

初期“军民分立”的管理体制导致协同不足:军用密码由总参三部管理,民用密码由邮电部、人民银行等部门分别管理,标准衔接与资源调配存在障碍。1975年成立“国家密码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三大衔接机制:

标准协同:每半年召开“军民密码标准协调会”,统一基础标准,衔接应用标准;

资源调度:建立“紧急情况下民用密码资源征用机制”,明确征用流程与补偿标准;

信息共享:定期交换“密码技术发展动态、安全威胁情报”,避免重复应对风险。

这些机制有效解决了协同不足问题,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民用邮电加密网的快速征用与军用网协同,就是机制有效性的直接体现。

五、奠基之效:1970-1980年的历史价值与长远影响

1970-1980年的“十年奠基”与“星火燎原”,不仅直接满足了1970年代的军民密码需求,更在技术、体系、机制三个层面为中国密码学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历史价值贯穿至改革开放后的密码事业发展。

(一)技术层面:构建自主可控的完整技术链

这十年实现了密码技术从“单点突破”到“全链自主”的跨越:

理论链:形成“应用理论-通用理论-前瞻储备”的完整链条,为1980年代商用密码算法(如SM1、SM2)与1990年代网络安全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设备链:建立“通用化-系列化-集成化”的设备研发体系,1980年代的商用密码设备80%源自“703型”系列的技术迭代;

标准链:构建的“基础统一-分类适配-接口兼容”标准体系,成为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密码标准条款的核心依据。

1980年,美国NSA《中国密码技术评估报告》不得不承认:“中国已构建起不依赖外部的完整密码技术链,自主化程度远超预期。”

(二)体系层面:确立“军民融合”的发展格局

这十年打破了“国防专属”的局限,确立“国防引领、民用跟进、军民协同”的融合格局:

技术融合:国防技术降维适配民用,民用需求反哺国防技术迭代——如1978年民用金融加密的“数字签名”需求,推动国防密码增加“身份认证”功能;

资源融合:军民共享测试平台、人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970-1980年密码领域的军民资源共享率达60%;

应用融合:构建“平时民用、战时军用”的弹性应用体系,增强国家信息安全的整体韧性。

这种融合格局,为1990年代“军民融合”战略的提出与2016年“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早期实践范本。

(三)机制层面:形成“需求-研发-应用-反馈”的闭环

这十年探索形成的“需求牵引研发、研发支撑应用、应用反馈优化”闭环机制,成为密码技术持续发展的动力:

需求端:建立“军民需求定期调研机制”,确保研发不偏离实际需求;

研发端:形成“理论-设备-标准”协同研发模式,避免单打独斗;

应用端:建立“应用效果跟踪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优化。

1980年代商用密码的快速推广、2000年代“国密算法”的广泛应用,均受益于这一闭环机制的持续运行。

(四)长远影响:支撑改革开放后的密码事业发展

1970-1980年的奠基成果,直接支撑了改革开放后的密码事业突破:

商用密码起步:1985年推出的首个商用密码产品“851型”金融加密机,核心技术源自1970年代的“703C型”;

网络安全奠基:1990年代互联网引入中国后,基于1970年代的密码理论与设备技术,快速构建起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国际竞争应对:1990年代后面对美国在“加密标准、芯片技术”等领域的竞争,依托1970年代奠定的自主体系,避免了“卡脖子”风险。

正如1985年《中国密码事业发展三十年总结》所指出:“1970-1980年的十年奠基,是中国密码事业从‘国防保障’走向‘全民服务’的转折点,没有这十年的体系化构建与规模化扩散,就没有后续商用密码与网络安全的快速发展。”

六、结语:奠基与燎原中的密码学发展逻辑

1970-1980年的中国密码学,以“十年奠基”构建自主体系,以“星火燎原”拓展应用边界,在国际封锁与国内需求扩容的双重驱动下,走出了一条“理论深化、设备通用、标准统一、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这十年的发展逻辑,本质是“安全与发展”的平衡——既通过体系化奠基保障国防安全,又通过规模化扩散支撑经济建设;是“自主与开放”的协同——在坚持自主化底线的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如算法标准化),避免闭门造车;是“当前与长远”的兼顾——既满足当下军民需求,又布局抗量子密码等前瞻技术,确保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维度看,这十年的“奠基”与“燎原”,是中国密码学从“技术跟随”向“体系并行”转变的关键;从现实维度看,当前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的“量子计算威胁、算法霸权竞争、应用场景泛化”等挑战,与1970年代的“技术封锁、需求扩容、体系竞争”有相似之处,这十年形成的“自主可控、军民融合、闭环驱动”经验,仍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

传承1970-1980年的“奠基精神”与“燎原智慧”,坚持自主创新、场景牵引、军民协同,中国密码学必将在网络空间安全的新时代,继续书写“安全保障、发展赋能”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一、官方档案

国家档案馆藏:《密码技术通用化发展规划(1973-1980)》,档案编号:GA-1973-15,1973年。

邮电部档案馆藏:《1975-1980年通信保密体系建设档案》,编号:YD-1975-09,1975年。

国防科工局藏:《密码技术发展战略报告(1973)》,编号:GF-1973-22,1973年。

中国人民银行档案馆藏:《1979年电子汇兑加密试点档案》,编号:YH-1979-07,1979年。

国家密码管理局编:《中国密码事业发展史料汇编(1970-1980)》,北京:金城出版社,2018年。

二、学术专着

李幼平口述、王明远整理:《密码通用化之路:1970-1980年的技术突破》,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年。

《中国密码学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密码学发展报告(2016)》,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

张华:《中国民用密码早期发展(1970-1990)》,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年。

赵战生:《中国密码标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0年。

[美]戴维?卡恩:《破译者:世界密码史(下卷)》(中译本),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年。

三、期刊论文

李幼平、刘军:《通用序列-分组混合密码理论及其应用》,《国防科技》,1975年第4期(内部刊),第1-10页。

王明远:《1970-1980年中国密码学的军民扩散机制》,《军事历史研究》,2017年第5期,第67-75页。

刘木兰:《抗量子密码的中国早期探索(1974-1980)》,《数学进展》,2018年第3期,第389-398页。

张华:《“703型”通用加密机的研发与历史价值》,《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年第7期,第45-48页。

陈恒:《十年奠基:1970年代中国密码学的体系化发展》,《中国科技史杂志》,2021年第2期,第189-200页。

四、口述史料

李幼平访谈录(1995年),国家密码管理局“密码口述史”项目,编号:MM-1995-012。

邮电部通信保密团队访谈录(2008年),《中国邮电保密通信史话》,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

“703型”加密机研发团队访谈录(2015年),《中国密码设备发展史口述史料》,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

国家密码工作协调小组秘书访谈录(2018年),《密码协同发展的早期实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