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9章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1 / 1)

卷首语

1965年4月,“73式”可编程算法初步验证完成后,研发团队面临核心挑战:抽象的加密逻辑需依托硬件实体落地,而野战、边防、铁路调度等场景对设备的运算速度、环境适应性、通信兼容性提出差异化要求。此时,设计适配算法需求与多场景的硬件总体方案,成为连接“算法理论”与“实用设备”的关键桥梁。这场为期1个半月的方案设计,通过分层架构、明确组件功能与稳定连接逻辑,构建起“运算-存储-控制-接口”一体化的硬件体系,不仅支撑了后续原型机组装,更奠定了我国早期军用电子密码机的硬件设计范式。

一、硬件方案设计的背景与核心目标

可编程算法验证完成后,王工团队(硬件板块总负责)梳理出算法对硬件的核心需求:需支持37阶矩阵乘法(运算速度≥0.7μs\/次)、128位动态密钥生成(随机数生成速度≥1次\/μs)、19组模块协同(数据交互延迟≤0.1μs),同时需适配-40c至50c环境、10-500hz震动场景,硬件方案需兼顾性能与适应性。

基于场景需求与19项核心指标,团队明确三大设计目标:一是架构适配性,硬件架构需匹配算法模块划分(如运算单元对应矩阵模块、存储单元对应程序\/数据区),支持组件独立升级;二是功能明确性,各组件功能边界清晰(如运算组件不负责存储、控制组件不参与加密),避免功能耦合;三是连接稳定性,组件间数据\/控制信号传输错误率≤0.,可与同期陆军通信设备对接,测试显示与国产Sw-1965型短波电台通信错误率≤0.1%,兼容性达标。

扩展性设计:硬件采用模块化结构,各组件独立封装(如矩阵运算单元为独立电路板),更换时无需拆解整机,仅需插拔连接器;控制层主控单元预留firware升级接口,可通过本地配置接口更新控制逻辑,支持算法参数调整(如加密轮次增加)。

6月5日,团队开展兼容性测试:将存储层扩展至32Kb(2片16Kb磁芯存储器),运算层新增1个辅助运算单元,设备正常运行,加密速度提升至160字符\/秒,验证扩展性设计有效,形成《硬件兼容性测试报告》。

九、方案评审与优化

6月6日-6月10日,团队组织“硬件总体方案评审会”,邀请国防科工委专家(3人)、算法团队(李工)、协作厂家(北京电子管厂、上海无线电二厂各2人)参会,重点评审架构合理性、功能适配性、环境适应性。

评审中,专家提出2项优化建议:一是数据总线速率从1hz提升至1.2hz,减少运算单元等待时间;二是接口层增加防雷击设计(串联气体放电管),适配野外雷暴环境,团队当场采纳。

优化措施实施:数据总线采用更高频率的ttL芯片(74LS系列),调整时序参数,速率提升至1.2hz,交互延迟降至0.06μs;接口层加装150V气体放电管(上海无线电二厂Gd-1965型),雷击测试中放电管导通电流≤10A,保护接口组件,优化后总功耗仍≤35w。

优化后开展回归测试:1.2hz总线速率下,1000次数据传输错误率0,运算速度提升至0.65μs\/次;防雷击测试(1.2kV冲击电压)后,接口功能正常,优化效果达标,形成《硬件方案优化报告》。

6月15日,优化后的硬件总体方案通过最终评审,形成《“73式”电子密码机硬件总体方案设计总报告》,共186页,包含架构图、组件原理图、连接规范、测试数据,作为原型机组装的官方依据。

十、方案设计的历史意义与后续影响

从“73式”研发看,硬件总体方案是算法落地的“实体载体”——通过分层架构与明确组件功能,确保1965年下半年原型机组装顺利推进,避免因硬件设计缺陷导致的研发延误(预计节省2个月时间),1968年设备交付时,硬件故障率≤0.5%,验证方案的可靠性。

从技术创新看,方案首次实现我国军用电子密码机“分层总线架构”设计——其“运算-存储-控制-接口”分层逻辑、独立总线连接方式,突破当时苏联“一体化硬件”的局限,使我国军用加密设备硬件设计从“经验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从产业带动看,方案推动国产电子元器件升级——为满足矩阵运算单元需求,北京电子管厂改进3AG1晶体管开关速度(从0.2μs至0.1μs);上海无线电二厂研发高集成度ttL芯片(74LS系列),间接促进我国半导体产业从“离散元件”向“集成化”转型。

从技术传承看,方案的设计理念影响深远——1970年代“84式”加密设备采用“四层架构”升级版,1980年代《军用电子密码机硬件设计规范》中“分层设计”“总线化连接”等要求,均源于此次方案;其环境适应性设计(低温加热、电磁屏蔽)成为后续军用设备的标准配置。

从实战价值看,方案支撑“73式”适配多场景需求——野战中硬件抗震动、边防中耐低温、铁路调度中兼容有线通信,设备列装后覆盖陆军、边防、铁道兵等多军兵种,为我国1970-1980年代军事通信安全提供硬件保障,成为国产军用加密设备的“标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