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64年11月,19组算法模块划分定稿后,研发团队面临新的技术瓶颈:19组模块虽功能独立、边界清晰,但加密流程需按“输入-分组-矩阵-密钥-输出”顺序连续执行,若模块间切换存在延迟、数据丢失或冲突,将导致整体加密中断。此时,设计适配磁芯存储器的模块切换机制,成为连接“独立模块”与“连续流程”的关键。这场为期1个月的设计工作,通过流程触发、双缓存续传、异常降级等技术,实现了模块切换时加密流程的“零中断、零丢失”,为后续代码固化后算法的顺畅运行筑牢了衔接根基,也成为早期模块化算法“流程协同”的典型设计范式。
一、切换机制设计的背景与核心目标
模块划分完成后,李工团队在模拟测试中发现:19组模块需通过磁芯存储器数据区(0x4地址”)、状态寄存器定义(如“0x8),现存于研发团队档案库,包含核心逻辑图、状态寄存器定义表、双缓存地址规划,共22页,由郑工、马工共同绘制,是核心逻辑设计的直接凭证。
档案中“核心逻辑图”采用时序图绘制:横轴为时间(单位μs),纵轴为模块状态(空闲\/运行\/完成),标注“分组模块在0.7μs时输出完成信号→切换控制单元在0.75μs时触发矩阵模块→矩阵模块在0.75μs-1.45μs运行→1.45μs输出完成信号”,切换延迟仅0.05μs,满足≤0.1μs的目标。
状态寄存器定义表详细记录:“0x8:输入处理类状态(0=空闲,1=运行,2=完成);0x8005:矩阵运算类状态(0=空闲,1=运行,2=完成,3=故障);0x8010:密钥管理类数据地址(存储当前密钥数据的起始地址,如0x5的第2位(完成标志),切换控制单元检测到该标志后,立即触发“明文长度统计模块”(输入-02)启动,读取校验后的明文数据,触发延迟≤0.05μs。
时序触发机制:适用于需定时同步的节点(如“密钥同步模块→其他节点”),切换控制单元按固定周期(如1μs)触发模块交互——例如密钥同步模块每1μs向状态寄存器写入最新密钥种子地址,其他模块按周期读取该地址,确保多节点密钥同步,时序误差≤0.02μs。
优先级设计:针对多模块同时请求切换的场景(如“异常处理模块”与“矩阵模块”同时发信号),按“流程关键度”划分优先级:核心流程模块(如矩阵、密钥)优先级为1级(最高),辅助模块(如日志记录)为3级,异常处理模块为2级——例如异常信号与日志请求同时触发时,优先处理异常切换,确保核心流程不中断。
12月2日,团队完成《切换触发与优先级设计报告》,包含触发方式定义、优先级表、冲突处理流程,通过模拟测试验证:100次多模块并发请求中,优先级判断准确率100%,无核心流程延迟,触发机制稳定可靠。
五、数据连续性保障的双缓存与校验设计
马工团队聚焦数据连续性,细化双缓存方案与数据校验机制,确保切换时数据无丢失、无错误,两大措施形成“续传+校验”的双重保障。
双缓存读写时序设计:采用“乒乓读写”模式,前一模块(如分组)写完A区后,向控制单元发送“A区就绪”信号,控制单元触发后一模块(如矩阵)读A区;同时分组模块开始写b区,b区写完后发“b区就绪”信号,矩阵读完A区后立即读b区,实现“写-读-写”无缝衔接,数据等待时间=0。
数据长度与格式校验:每个模块写缓存区时,在数据末尾附加“校验头”(2字节,包含数据长度、校验和),后一模块读取时先校验:若长度与预期一致(如37字节分组)且校验和正确(如字节和模256等于校验头记录值),则正常处理;若校验失败,立即请求前一模块重发,重发成功率≥99.9%,避免错误数据进入下一模块。
缓存区满溢处理:当模块写数据速度超过后一模块读取速度(如矩阵模块运算快,密钥模块处理慢),控制单元检测到缓存区满(如b区写满且A区未读完)时,暂停前一模块写操作,发送“等待信号”,待A区读完后恢复写操作,避免数据溢出丢失,满溢处理响应时间≤0.03μs。
12月5日,团队开展双缓存续传测试:用1000字符明文(28组)测试“分组→矩阵→密钥”全流程,双缓存并行读写无等待,数据校验成功率100%,无满溢情况,数据连续性完全达标,形成《数据连续性测试报告》。
六、历史补充与证据:数据连续性测试档案
1964年12月的《“73式”模块切换数据连续性测试档案》(档案号:Sq-1964-002),现存于军事通信技术档案馆,包含测试方案、原始数据、波形图,共36页,由马工、郑工共同记录,是数据保障设计的核心证据。
档案中“测试方案”明确:测试数据为1000字符军事指令明文(AScII码,分28组37字节向量),测试节点为“分组→矩阵”“矩阵→密钥”“密钥→输出”,监测指标为切换延迟、数据丢失率、校验失败率,测试环境为磁芯存储器模拟环境(地址0x4000-0x807F)。
原始数据页(12月5日)记录:“第1组分组数据(0x41-0x6F,对应AScII码A-o等)写入A区0x4000-0x4024,耗时0.08μs;矩阵模块0.05μs后开始读取,耗时0.7μs;同时分组模块写入第2组数据至b区0x4025-0x4049,耗时0.08μs;矩阵读完A区后立即读b区,无等待,切换延迟0.05μs\/次”,时序数据精准。
数据校验记录显示:“28组数据均附加2字节校验头,如第5组校验头为0x25(长度37)、0x8c(校验和),矩阵模块读取后计算校验和为0x8c,与校验头一致,校验成功率100%;模拟10次校验错误(手动修改1字节),模块均成功请求重发,重发后校验通过,重发成功率100%”,校验机制有效。
波形图页附示波器记录:“分组模块写A区的信号波形(地址0x4000-0x4024,数据有效电平高)与矩阵模块读A区的波形(读使能信号高)无重叠,并行读写时序正确;无满溢时缓存区状态波形(A\/b区就绪信号交替高),验证乒乓读写模式可行。
七、异常切换处理与降级机制
团队预判模块故障(如矩阵模块运算溢出、密钥模块求解失败)可能导致切换中断,设计“异常检测-故障定位-降级切换”的三级处理机制,确保流程不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