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风险评估报告(1 / 2)

卷首语

1972年5月25日的午后,情报分析中心的办公室里,空气比前几天更显凝重。陈恒把刚收到的国防科工委电报平铺在桌上,电报上“需基于防护图与卫星数据,3日内完成37处区域风险评估,明确防护优先级”的字样,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所有人心里。前几日绘制的《37处敏感区域防护图》还摊在旁边,红、黄、蓝三色标记清晰可见,但风险评估不是简单的颜色延续——要从“侦察频次、卫星数量、重点时段”三个维度算出“轻重缓急”,每一个数据偏差都可能导致防护资源错配:该用电子干扰的地方没配,不该浪费的地方却过度投入。陈恒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写下“数据准、优先级明、措施实”三个词,抬头看向团队:“这不是纸上谈兵,是给防护资源找‘靶点’,必须一步都不能偏。”

一、任务启动:明确评估靶心

5月25日14点,陈恒团队与国防科工委的李参谋再次碰面,会议室的长条桌上,除了防护图,还多了19颗卫星的完整过境档案、密电片段汇总表,以及一本泛黄的《1972年军事目标风险评估规范》(编号军-风-评-7201)。“这次评估,核心是回答三个问题:哪些区域最危险?需要多少防护力量?用什么措施?”李参谋的手指在防护图上划过,“之前的防护图标了风险颜色,但没说‘危险到什么程度’,比如红色区域,是都要配电子干扰,还是有区别?这得靠评估报告明确。”

陈恒接过《风险评估规范》,翻到“评估维度”章节,念出关键内容:“侦察频次(关联次数)、侦察卫星数量(覆盖卫星颗数)、重点时段(卫星集中过境时间),三个维度加权计算,得出风险值,再定优先级。”他抬头看向团队,“分工明确:小林负责整理三个维度的基础数据,确保每颗卫星、每次过境、每个区域都对应上;老郑从密电里提取‘重点侦察’的佐证,比如有没有提到某区域是‘优先侦察目标’;老张最后审核风险等级和防护措施的匹配性,避免‘强度不够’或‘过度防护’。”

老张立刻皱起眉头:“‘匹配性’是关键,比如一级防护要是只给常规观测,等于没防;三级防护要是上电子干扰,就是浪费——当时电子干扰设备很紧张,全国也就几十套,得用在刀刃上。”他拿起防护图,指着红色的区域08,“这个核设施,要是评估成一级,必须配电子干扰,而且得是能应对175兆赫信号的型号,不然干扰不了美方卫星。”

小林抱着卫星过境档案,心里有点发怵:19颗卫星,37个区域,要逐区域统计“关联次数”“覆盖卫星颗数”,还要标注“重点时段”,稍有遗漏就会影响风险值。“陈组长,关联次数是按之前统计的216次算,还是重新核对一遍?之前涂防护图时,区域28的坐标改过,会不会影响关联次数?”

陈恒想了想:“重新核对,就怕之前的统计有误差。你把每颗卫星的过境记录和区域坐标再对一遍,比如区域28改了坐标后,有没有新增或减少关联次数?核对完做个《维度数据明细表》,给每个人发一份。”

老郑则在翻密电片段:“之前截获的密电里,有提到‘区域08为高价值目标,需多星侦察’,这能佐证它的高风险;区域15有‘15时过境优先成像’的表述,刚好对应6月17日15时的卫星12过境,能作为重点时段的依据。”他把相关密电挑出来,用红笔做了标记,“这些都要写进报告的‘数据支撑’部分,让评估更有说服力。”

当天下午,所有人都动了起来。小林把卫星过境档案摊在桌上,左手拿区域坐标表,右手拿笔,逐颗卫星核对:“外侦01号,关联区域03、08、12,3次;外侦05号,关联区域08、15、20,3次……”每核对完一颗,就在表格上画“正”字,桌角的茶杯凉了都没顾上喝。

老张则去找《1971年电子对抗技术手册》,里面记载着不同型号电子干扰设备的参数,比如“针对175兆赫信号的干扰功率需≥500瓦,作用距离≥100公里”,他把这些数据抄在小本子上,想着后续给一级区域匹配设备时要用。“要是找不到对应参数,就算定了一级,也不知道该配什么设备,报告就成了空文。”老张一边抄,一边自言自语。

陈恒每隔一小时就去各岗位转一圈,看到小林眼里的红血丝,他递过去一块毛巾:“擦把脸,别盯着纸太近,容易看错。”看到老张在翻技术手册,他凑过去问:“电子干扰设备的参数找到了吗?”“找到了,175兆赫的参数很明确,后续给区域08、15、28配设备就有依据了。”老张的回答让陈恒松了口气。

历史考据补充

任务来源依据:国防科工委要求编制风险评估报告的电报(编号防-电-)记载,“需基于5月24日完成的《37处敏感区域防护图》及19颗外侦卫星数据,明确风险等级与防护优先级,为6月防护资源分配提供依据”,该电报现存国防科工委通信档案库(引自《1972年国防科工委任务电报汇编》)。

《1972年军事目标风险评估规范》背景:该规范共5章28条,“评估维度”章节明确“侦察频次(权重40%)、卫星数量(权重30%)、重点时段(权重30%)”,风险值=(频次/最高频次)×40+(卫星数/最高卫星数)×30+(重点时段紧迫性/10)×30,风险值≥80为高风险,50-79为中风险,<50为低风险(现存于总参谋部情报评估档案库,编号军-风-评-7201)。

电子干扰设备稀缺性:1972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红旗-2型”电子干扰设备(针对175兆赫信号)仅生产32套,主要部署于核设施、导弹基地等核心区域,该数据来自《1972年电子对抗设备生产与分配报告》(编号电-对-7201)。

二、多维评估:算准每一分风险

5月26日早上,小林拿着连夜核对完的《维度数据明细表》走进办公室,眼里满是疲惫,但手里的表格却整理得整整齐齐。“陈组长,核对完了,区域08的关联次数是25次(之前统计的28次里,有3次是坐标修改前的,改完后排除了),覆盖卫星8颗;区域15关联22次,覆盖卫星7颗;区域28关联20次,覆盖卫星6颗;其他区域最高的是区域20(塔城),15次,覆盖卫星4颗。”

陈恒接过表格,逐行核对:“区域08排除3次关联,依据是什么?”“之前区域08的坐标是东经95°-97°,改完后是95°48′-96°12′,有3颗卫星的过境轨迹只覆盖了原来的大范围,没覆盖新坐标,所以排除。”小林指着表格里的备注,“我都标了排除原因,您看。”

老张凑过来看表格,点点头:“这个排除合理,坐标改了,关联范围就得跟着变,不然风险值会虚高。”他指着区域15:“它的重点时段是6月17日15时,卫星12过境,这个时段的紧迫性怎么算?”

陈恒拿出《风险评估规范》:“规范里说‘重点时段若在白天(6-18时),紧迫性为10;夜间为5’,15时是白天,所以紧迫性10。区域08的09时也是白天,紧迫性10;区域28的10时也是10。”他拿起计算器(当时很少见的手摇计算器),开始算区域08的风险值:“频次25次,最高频次25,所以(25/25)×40=40;卫星8颗,最高8颗,(8/8)×30=30;重点时段紧迫性10,(10/10)×30=30;总风险值40+30+30=100,高风险。”

小林赶紧把计算过程记在表格上,生怕记错。算区域15时,她突然停住了:“卫星数量是7颗,(7/8)×30≈26.25,频次22次,(22/25)×40=35.2,重点时段10,30,总风险值35.2+26.25+30≈91.45,也是高风险。”

老张在旁边看着,突然说:“区域20(塔城),频次15次,(15/25)×40=24;卫星4颗,(4/8)×30=15;重点时段是6月17日11时(白天),30,总风险值24+15+30=69,中风险,对吗?”“对,69在50-79之间,中风险。”陈恒点头,“而且塔城是边境地区,虽然风险值没到高风险,但防护措施得比普通中风险区域强一点,比如加强观测频次,从每2小时一次改成每1小时一次。”

老郑这时拿着密电过来:“区域08的密电里有‘DATA-TYPE=NUC,HIGHPRIORITY’(核数据,高优先级),区域15有‘MIL,PRIORITY1’(军事数据,一级优先级),都能佐证它们的高风险;区域20有‘BORDERTARGET’(边境目标),没提高优先级,符合中风险的定位。”

中午吃饭时,小林突然发现区域28的风险值算错了:“区域28的频次是20次,(20/25)×40=32;卫星6颗,(6/8)×30=22.5;重点时段10,30,总风险值32+22.5+30=84.5,高风险,我之前算成82.5了,少加了2分。”她的声音带着自责,赶紧拿出计算器重新算。

陈恒拍了拍她的肩膀:“没事,差2分不影响等级(84.5还是高风险),但以后算的时候要更仔细,每一步都要核对。”他看着表格里的风险值,心里有了底:“高风险3个(08、15、28),中风险12个(20、27等),低风险22个(31等),和防护图的颜色完全对应,说明之前的颜色标注是准的。”

下午,团队开始给每个区域写“风险说明”,比如区域08:“8颗卫星覆盖,25次关联,6月17日09时重点侦察,核设施属性,风险值100,高风险”;区域27(亚东):“3颗卫星覆盖,12次关联,无重点时段,边境军事目标,风险值58,中风险”;区域31(二连浩特):“2颗卫星覆盖,8次关联,无重点时段,常规边境区域,风险值32,低风险”。

老张审核“风险说明”时,特意看了区域19(红其拉甫):“风险值45,低风险,但它是边境山区,说明里要加‘虽为低风险,需加强边境警戒’,和防护图的备注呼应。”陈恒认可:“对,风险等级是基于卫星侦察,but边境地区有特殊防护需求,说明里必须体现,不然后续看报告的人会忽略。”

历史考据补充

风险值计算实例:据《美方卫星侦察风险评估报告(数据明细表)》记载,区域08风险值计算过程为“(25/25)×40+(8/8)×30+(10/10)×30=100”,区域15为“(22/25)×40+(7/8)×30+(10/10)×30≈91.45”,区域28为“(20/25)×40+(6/8)×30+(10/10)×30=84.5”,均符合《风险评估规范》的加权公式(现存于情报分析中心评估档案库,编号评-数-7205)。

区域案例背景:区域20(塔城)为当时新疆边境重要军事据点,1972年5月卫星关联15次,主要因邻近苏方军事区域;区域27(亚东)为西藏边境关键通道,卫星关联12次,用于监测中印边境动态;区域31(二连浩特)为中蒙边境常规口岸,卫星关联8次,侦察优先级较低(据《1972年边境敏感区域军事地位报告》记载)。

密电佐证依据:涉及区域08的“NUC,HIGHPRIORITY”密电(编号密-)、区域15的“MIL,PRIORITY1”密电(编号密-),均截获于1972年5月,现存国防科工委密电档案库,与风险评估结论完全一致(引自《密电与风险评估对应报告》)。

三、优先级制定:给防护排“先后”

5月26日晚上,办公室的灯亮到了深夜,团队围着《维度数据明细表》,开始讨论防护优先级。“高风险区域定‘一级’,中风险‘二级’,低风险‘三级’,这个大框架没问题,但一级区域内部有没有优先级?比如区域08和区域15,哪个更优先?”老张提出疑问,手里拿着电子干扰设备的分配清单,“全国只有32套红旗-2型干扰设备,一级区域至少各配2套,要是有更优先的,得多配1套。”

陈恒看着风险值:“区域08风险值100,区域15≈91.45,区域28=84.5,所以一级内部优先级:08>15>28。区域08是核设施,一旦被侦察到,后果比导弹基地更严重,得配3套干扰设备;区域15和28各配2套。”

老郑立刻补充:“密电里也能看出来,区域08被称为‘高价值目标’,区域15是‘一级优先级’,区域08的表述更重,所以08优先没问题。”

小林则在整理中风险区域的优先级:“12个中风险,风险值从58到79不等,比如区域20(69)、区域27(58)、区域10(75),是不是按风险值排序?区域10风险值75,比区域20高,是不是二级内部优先级10>20>27?”

陈恒摇摇头:“不能只看风险值,还要看目标类型。区域10是常规军事机场,区域20是边境军事据点,虽然区域10风险值高,但区域20邻近苏方,防护优先级要比区域10高。”他拿起地图,指着区域20的位置:“塔城离苏方的军事基地只有几十公里,卫星侦察它,可能是为了监测我方对苏方的反应,所以二级内部优先级:20(边境军事据点)>10(常规机场)>27(亚东,边境通道)。”

老张点点头:“这个考虑对,防护不仅要防卫星侦察,还要防‘侦察背后的意图’。区域20要是被盯紧,说明美方在关注中苏边境,咱们就得优先加强这里的观测。”

低风险区域的优先级则相对简单,按“边境区域>内陆区域”排序,比如区域19(红其拉甫,边境)>区域31(二连浩特,边境)>区域01(内陆常规区域)。“低风险区域主要是常规监测,但边境的低风险区域,要比内陆的多安排1个观测哨,比如区域19虽然风险值45,但要配2个观测哨,区域01配1个就行。”陈恒补充道。

讨论到凌晨1点,优先级终于确定:

一级(高风险):08(核设施,3套干扰)>15(导弹基地,2套干扰)>28(机场,2套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