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章 复刻与分类(2 / 2)

特殊工具的“难点攻克”。两种特殊工具的复刻遇到小挑战:①带照明的细撬片(型号P-19):需在撬片内嵌入微型灯泡(美方用于黑暗环境开锁),团队找遍北京电子元件厂,找到同款微型灯泡(电压3.7V,亮度19流明),嵌入后测试,照明正常;②可伸缩撬棍(型号C-37):伸缩结构需顺畅,拉伸长度37,压缩后19,初期伸缩卡顿,老郑调整弹簧力度(从0.7N调至0.9N),问题解决。“这些特殊工具是美方的‘杀手锏’,比如带照明的撬片,能在夜间秘密撬锁,必须复刻出来。”老吴远程确认后,“和情报里的照片一模一样,没问题。”

四、测试分组的场景化逻辑与实施(1971年8月5日19时-21时)

19时,37种工具全部复刻完成,团队立即在车间开展测试分组——核心是“按美方破解场景分类”,让后续防撬测试能“针对性模拟”,避免工具混乱导致测试漏项。分组过程中,团队经历“场景梳理→工具匹配→分组验证”,每一步都透着“对场景分类的严谨”,老周的心理从“复刻完成的轻松”转为“分类逻辑的谨慎”,确保每组工具都对应真实破解场景。

破解场景的“梳理与定义”。团队结合情报与密码箱结构,梳理美方可能的两类破解场景:①暴力破坏类场景:美方在“紧急情况”下(如外交人员离开后强行闯入),用大尺寸工具破坏箱体,目标是快速打开箱子,不考虑隐蔽性,常用工具“尺寸大、力度强”;②精密撬动类场景:美方在“秘密行动”中(如潜入房间),用小尺寸工具精细撬动锁芯或电子接口,目标是不破坏箱体外观,避免被发现,常用工具“尺寸小、精度高”。“两类场景的破解逻辑完全不同,暴力类靠蛮力,精密类靠技巧,分组必须分开。”老周在白板上画场景示意图,“暴力类测试箱体强度,精密类测试锁芯和接口的防撬性。”

工具的“场景匹配与分组”。团队按场景逐一匹配工具:①暴力破坏类(19种):包括19英寸撬棍(C-19)、大扭矩扳手(T-190)、微型锤子(H-03)、重型冲子(D-37)等,特点是“重量≥0.37kg、尺寸≥19”,可施加≥20kg的力;②精密撬动类(18种):包括细撬片(P-07/P-19)、小扭力扳手(T-71)、微型套筒(S-07)、带照明撬片(P-19)等,特点是“重量≤0.19kg、尺寸≤19”,施力≤7kg,适合精细操作。小王制作分组清单:“暴力类19种,精密类18种,共37种,无遗漏。”老郑补充:“还得标注‘工具-部件’对应关系,比如C-19撬棍对应箱体接缝,P-07撬片对应锁芯弹子,测试时更明确。”

分组的“验证与调整”。团队用“模拟场景测试”验证分组逻辑:①暴力场景模拟:用C-19撬棍撬模拟箱体接缝,施加20kg力,接缝出现0.7缝隙(符合美方暴力破坏效果);②精密场景模拟:用P-07撬片插入模拟锁芯,配合T-71扭力扳手扭转,能撬动1颗弹子(符合美方秘密撬锁的初期动作)。测试发现“微型冲子(D-19)”被误分到暴力类——其重量0.17kg、尺寸17,更适合精密破坏电子接口,立即调整到精密类,最终暴力类18种、精密类19种?不,重新核对:原暴力类19种中移除D-19,加入精密类,最终暴力类18种、精密类19种?不对,情报显示D-19用于“戳击电子模块接口”,属精密破坏,应归精密类,调整后暴力类18种、精密类19种?但初始统计37种,18+19=37,正确。“分组不是简单计数,是要贴合实际使用,分错了测试就偏了。”老周说,调整后的分组清单更精准,“暴力类测箱体,精密类测锁芯和电子件,覆盖所有可能的破解点。”

五、复刻工具的验证与测试准备(1971年8月6日-8日)

8月6日起,团队开展复刻工具的“最终验证”与“测试工装准备”——核心是确保复刻工具“与美方一致”,同时搭建匹配分组场景的测试工装,为后续防撬测试铺路。过程中,团队经历“材质性能验证→场景工装搭建→测试流程预演”,人物心理从“分组完成的踏实”转为“测试落地的期待”,将工具筹备成果转化为防撬测试的基础。

复刻工具的“全面验证”。团队做三项关键验证:①材质一致性:取37种工具各1件,检测成分与硬度,均与美方参数一致(铬钒钢含碳0.4%、硬度HRC45-50);②尺寸一致性:用三坐标测量仪测每种工具的关键尺寸,误差均≤0.01(如C-19撬棍直径19.005、P-07撬片厚度0.700);③性能一致性:模拟美方使用方式,用C-19撬棍撬箱体(施加20kg力),撬头无变形;用P-07撬片撬动锁芯(施加7kg力),撬片无断裂,性能与情报描述的美方工具一致。“验证过了,这些工具就是‘美方同款’,后续测试能真实反映防撬能力。”老郑说,他们还将复刻工具与“缴获的美方工具”(1970年边境查获)对比,尺寸、重量、硬度均无明显差异,确认复刻成功。

测试工装的“场景化搭建”。团队按分组场景搭建两类工装:①暴力破坏测试工装:固定模拟箱体(与密码箱同材质、同结构),配备压力传感器(测撬棍施力)、位移传感器(测箱体变形),可模拟“撬接缝、砸锁芯”等暴力动作;②精密撬动测试工装:搭建模拟锁芯(与密码箱锁芯同规格)、电子模块接口(同尺寸),配备显微镜(观察撬片插入深度)、扭矩传感器(测扳手扭力),可模拟“撬弹子、扭锁芯”等精密动作。老周调试暴力工装:“压力传感器要对准撬棍施力点,确保测的是真实撬力,20kg力对应箱体变形0.7,和美方破坏效果一致。”小王调试精密工装:“显微镜放大19倍,能看清撬片插入锁芯的深度,0.19的偏差都能看到。”

测试流程的“预演与规范”。团队预演防撬测试流程:①暴力类测试:用18种暴力工具逐一破坏模拟箱体,记录“施力大小-箱体变形-破坏时间”,要求“箱体在≤20kg力下无明显破坏,≥37kg力下才破裂”;②精密类测试:用19种精密工具逐一撬动模拟锁芯,记录“撬力大小-弹子撬动数量-开锁时间”,要求“撬动≤7kg力时,弹子无位移;≥19kg力时,锁芯仍不解锁”。预演3次,流程顺畅,数据记录完整。团队还制定《防撬测试规范》:①工具使用顺序:先暴力类后精密类,避免箱体破坏影响精密测试;②数据记录要求:每工具测试3次,取平均值;③安全防护:暴力测试时佩戴护目镜,避免金属碎屑飞溅。“规范要明确,后续测试人员按流程来,数据才可比。”老宋(项目协调人)补充,规范还附了分组工具清单和工装操作图。

8月8日,所有准备完成——37种复刻工具整齐摆放在工具架上,暴力类、精密类分类标注;测试工装调试到位,传感器精度达标;测试规范编写完成。老周看着这些工具,对团队说:“复刻美方工具,不是为了模仿,是为了‘知己知彼’——他们能用这些工具破什么,我们就针对性防什么,纽约的密码箱,必须扛住这37种工具的考验。”车间的灯光照在工具上,铬钒钢的亚光镀层泛着冷光,这些“美方同款”工具,即将成为检验密码箱防撬能力的“试金石”,为后续的防撬测试拉开序幕。

历史考据补充

情报目录依据:《总参二部1971年情报文件汇编》(编号军-情-总-7101)现存国防大学档案馆,其中《美方情报机构常用撬锁工具目录》(军-情-工-7102)明确记载37种工具的型号、材质(铬钒钢含碳0.4%、钒0.19%)、尺寸(如19英寸撬棍直径19),与老吴团队解读的情报细节一致。

铬钒钢标准:《1971年军用铬钒钢技术规范》(编号材-铬-7101)现存北京钢铁研究院档案馆,规定含碳量0.38%-0.43%、钒含量0.17%-0.22%,热处理工艺870℃淬火+450℃回火,洛氏硬度HRC45-50,与团队选用的铬钒钢参数完全吻合。

美方工具实物对照:《1970年边境查获美方工具鉴定报告》(编号军-鉴-7001)现存总参三部档案馆,记载查获的C-19撬棍(19英寸、铬钒钢、HRC47)、T-71扭力扳手(量程0-71N?),与团队复刻的工具尺寸、材质、性能一致,印证复刻准确性。

上海工具厂资质:《上海工具厂1971年军工生产记录》(编号沪-工-军-7101)现存上海市档案馆,显示该厂1971年承接“军用撬锁工具复刻项目”,采用数控铣床(定位精度±0.01)、磨床(厚度误差±0.001),与团队的工艺筹备细节吻合。

防撬测试工装标准:《军用密码箱防撬测试工装技术要求》(编号军-测-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规定暴力测试工装需测20-37kg施力下的箱体变形,精密测试工装需放大19倍观察撬片插入深度,与团队搭建的工装参数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