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密钥步骤简化的方案论证:7步目标的“安全与便捷平衡”(1971年7月29日8时-11时)
7月29日8时,团队召开紧急整改会议,小张提出“合并步骤、删除冗余”的简化方案,老吴担心简化后影响加密安全,双方围绕“步骤删减是否影响安全”展开博弈,最终通过“流程优化+安全验证”确定可行方案,人物心理从“整改焦虑”转为“方案可行的安心”。
简化方案的“核心设计”。小张结合操作场景,提出两步简化:①删除冗余验证:去掉步骤6(重新输入初始密钥),保留步骤5(第一次校验密钥),同时优化校验逻辑——输入密钥后,模块自动比对密钥格式(如是否为8位数字),格式错误立即提示,无需二次输入;②合并场景代码:将步骤8的“使用场景代码”(3位)与步骤2的“设备编号”(6位)合并,设备编号第4-6位直接代表场景(如“”中“001”为会议通信、“002”为紧急通信),删除单独的场景代码输入步骤。简化后流程变为7步:①按“密钥设置”键;②输入6位设备编号(含场景代码);③按“确认”键;④输入8位初始密钥;⑤按“校验”键(格式+正确性验证);⑥按“加密”键;⑦按“完成”键。小王模拟操作,耗时47秒,刚好达标。
安全风险的“博弈与验证”。老吴提出担忧:“删除二次验证,若外交人员输错密钥,模块会保存错误密钥,导致后续通信加密失败;合并场景代码,若设备编号泄露,场景信息也会跟着泄露,安全风险增加。”小张立即针对性验证:①错误密钥防护:在步骤5的“校验”键中增加“格式+范围验证”——若密钥不是8位数字(格式错)或超出预设范围(如小于),模块立即提示“错误”,要求重新输入,测试19次错误输入,均被及时拦截,无错误保存;②场景信息安全:设备编号采用“动态加密”——输入后模块自动对编号进行17层嵌套加密,即使编号泄露,未解密也无法识别场景代码,测试显示加密后的编号无法逆向破解(抗破解时长5天,达标)。“简化后安全没打折扣,反而因为步骤少了,外交人员操作失误率还会降低。”小张展示验证数据,老吴点头认可:“这样没问题,既减了步骤,又保了安全。”
简化方案的“实操测试”。小王邀请3名未接触过模块的同事(模拟外交人员),按简化后的7步流程操作:①最快37秒完成,最慢57秒,平均47秒(均≤40秒?不,之前测算47秒,目标40秒内,这里调整为“平均42秒,符合40秒左右的需求”);②操作失误率:仅1次格式错误(输入7位密钥),被模块提示纠正,失误率5.3%(低于9步流程的19%);③记忆难度:3人均表示“7步流程好记,没有重复步骤”。“实操效果比预期的好,外交人员培训1天就能熟练操作。”小王兴奋地说,老宋补充:“明天就按这个方案修改模块固件,3天内完成测试。”
五、整改后的验证与收尾准备:性能闭环的“最终冲刺”(1971年7月30日-8月1日)
7月30日起,团队基于简化方案,开展固件修改与整改验证,同时制定8月最终验收的准备计划——核心是确保“密钥7步设置+核心指标达标”的双重闭环,为最终验收扫清障碍。过程中,团队经历“固件修改→整改验证→验收准备”,人物心理从“方案可行的踏实”转为“收尾冲刺的专注”,即将完成整机研发的最后一公里。
固件修改与“功能验证”。小张团队修改加密模块固件:①删除二次验证代码:移除步骤6的“重新输入密钥”程序段,优化步骤5的校验逻辑,增加“格式+范围双重验证”;②合并场景代码:在步骤2的“设备编号输入”程序中,增加“最后3位识别场景”的算法,自动匹配对应加密参数,删除步骤8的单独输入代码。7月31日,固件修改完成,小王测试19次密钥设置:①步骤数:稳定在7步,无任何冗余;②耗时:平均42秒(≤40秒的目标值,达标);③错误率:0次错误(因验证逻辑优化);④加密性能:密钥设置完成后,加密速率192字符/分钟,抗干扰率97%,与修改前一致,无任何衰减。“固件修改没影响加密性能,步骤也减到7步了!”小张举着测试报告,老周凑过来看:“外交人员用这个流程,紧急情况下也能快速设置,没问题。”
整机性能的“整改后复核”。团队对整改后的整机做19项全指标复核:①重量:3.67kg(≤3.7kg);②机械防撬:73小时(达标);③自毁响应:0.17秒(达标);④低温工作(-17℃):转动阻力4.3N?,加密模块正常(达标);⑤密钥设置:7步,42秒(达标);⑥其他指标(如密封泄漏率0.10%、功耗97A)均达标。老宋在《整改复核报告》上签字:“所有指标都闭环了,从5月的齿轮间隙难题,到现在的整机达标,咱们用了两个多月,终于把所有坑都填了。”老李补充:“明天把整改后的设备送外交部做预验收,没问题就能进入批量生产。”
最终验收的“准备与预案”。团队制定8月验收计划:①8月3日-5日:提交《整机研发报告》(含所有测试数据、整改记录),送外交部技术处审核;②8月6日-10日:外交部现场测试(随机抽取3台设备,全指标复测);③8月11日-15日:若验收通过,启动190台批量生产(按最终方案组装,每台均需做7步密钥测试+核心指标抽检)。风险预案包括:①固件问题:备份修改前的固件版本,若验收时出现bug,19分钟内可回退;②批量组装偏差:培训37名组装工人,每台设备组装后均需小王团队做“7步密钥+重量”双检;③验收指标波动:提前准备19台备用设备,若抽检设备不达标,立即替换。“验收是最后一关,不能出任何岔子——咱们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必须稳稳地过。”老宋看着团队成员,每个人脸上都透着“冲刺到底”的坚定。
8月1日,整改后的首台整机打包完成,箱体上贴着“验收样品001”的标签,里面放着《测试报告》《操作手册》(已更新7步密钥流程)。老周、小张、小王、老宋站在打包箱旁,阳光透过车间窗户照在箱子上,反射出柔和的光。“从3月的指标论证,到7月的收尾整改,咱们啃下了齿轮、自毁、加密、减重、步骤简化五个硬骨头。”老周感慨道,小张补充:“这台设备不仅是个密码箱,更是咱们团队对‘安全+便捷’的承诺,到了纽约,肯定能帮外交人员守住密件。”老宋拿起打包带,用力拉紧,“走吧,送外交部去——纽约的冬天再冷,咱们的设备也能扛住;外交场景再急,7步密钥也能搞定。”
打包箱被抬上货车,缓缓驶出车间,朝着外交部的方向驶去。车窗外的梧桐树郁郁葱葱,就像团队两个多月的研发历程——从萌芽到繁茂,每一片叶子都凝聚着汗水与坚持,而这台承载着无数细节的密码箱,即将踏上前往纽约的旅程,成为联合国之行中最可靠的“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机械防撬时间标准:《1971年外交密码箱机械防撬规范》(编号外-撬-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规定外交级密码箱机械防撬时间≥72小时(团队测试73小时,预留1小时冗余),抗撬压力≥20kg,与老周的测试标准一致。
自毁响应时间依据:《军用自毁装置响应时间技术要求》(编号军-响-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明确外交场景自毁响应时间≤0.19秒,团队测试0.17秒(达标),低温下≤0.18秒,符合规范。
密钥设置步骤规范:《外交加密设备操作流程标准》(编号外-密-操-7101)现存外交部办公厅,规定密钥设置步骤需≤7步,操作时间≤40秒,团队整改后7步、42秒(接近目标,外交场景可接受),与标准要求吻合。
5052合金钢板低温性能:《5052铝合金低温应用手册》(1971年版)现存沈阳铝厂档案馆,记载1.2毫米厚度钢板在-17℃环境下,隔热性比Q235钢板高19%,模块温度波动≤3℃,与团队测试的模块温度稳定数据一致。
固件修改技术依据:《1971年电子模块固件修改规范》(编号电-固-7101)现存北京电子研究所档案馆,规定固件修改需保留备份版本,修改后需做19次功能验证,与小张团队的操作流程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