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 整机初装(1 / 2)

卷首语

1971年7月18日7时37分,北京某机械装配车间的晨光透过高窗,斜斜落在地面的灰色水泥上。老周(机械负责人)蹲在工作台前,双手捧着1.2公斤的机械密码锁,锁体边缘的铝镁合金毛刺还没来得及打磨,指尖能摸到齿轮咬合的细微纹路;小张(电子工程师)将0.97公斤的加密模块放在防静电垫上,模块外壳的散热孔里还嵌着一小块测试时残留的导热硅脂;小王(测试员)站在精度0.01公斤的弹簧秤旁,反复按压秤盘——指针从“0.00”弹到“0.01”再落回原位,他嘴里念叨着“可别偏,今天全靠你了”;老宋(项目协调人)手里攥着叠得整齐的《整机重量清单》,清单上“机械锁1.2kg、自毁装置0.37kg、加密模块0.97kg、箱体1.16kg”的数字被红笔描了三遍,总和3.7kg的目标值下方画着两条横线。

“外交部说3.7公斤是极限——纽约会议要带的设备多,密码箱重一两百克,外交人员的背包就多一份负担。”老周起身时工装下摆扫过工具盒,扳手和螺丝刀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先装机械锁,它是底座,位置错了后面全乱;自毁装置要贴箱体左侧,别碰着齿轮;加密模块最后装,接线要从预留孔走,别压着。”小张点点头,将加密模块的供电线捋直,小王则把弹簧秤推到工作台中央,一场围绕“克级精度”的整机初装,在车间的工具碰撞声中开始了。

一、初装前筹备:部件、设备与顺序的“精准打底”(1971年7月11日-17日)

1971年7月11日起,团队就为整机初装做准备——核心是“让每个部件的重量都可控、每台设备的读数都可信、每一步组装都有序”,毕竟3.7公斤的目标容不得半点马虎,哪怕一颗螺丝超重0.01公斤,19台批量设备就会累积超重0.19公斤。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部件重量复核→称重设备校准→组装顺序预演”,每一步都透着“防偏差”的谨慎,老周的心理从“模块集成后的踏实”逐渐转为“整机称重的紧张”,为7月18日的初装筑牢基础。

部件重量的“逐件复核”。小王带着精度0.001公斤的分析天平,对所有核心部件逐一称重:①机械密码锁:1.203kg(设计1.2kg,误差0.003kg,达标),拆解检查发现是齿轮轴上多了一圈0.07毫米的防锈涂层,老周确认“涂层是必需的,重量误差在允许范围”;②化学自毁装置:0.370kg(与设计完全一致),老李(化学专家)特意拆开防护壳,确认氰化物胶囊(0.007kg)、触发机构(0.173kg)的重量没偏差;③加密模块:0.972kg(设计0.97kg,误差0.002kg),小张解释“是接线端子的镀金层比预计厚了0.001毫米,不影响性能”;④箱体:1.160kg(1.5毫米Q235钢板,按体积37×19×7计算,重量吻合)。“单独看都达标,但加起来再算上螺丝、胶带这些小零件,会不会超?”小王在清单上备注“钛合金螺丝每颗0.007kg,预计用17颗,共0.119kg”,老宋补充:“胶带用0.005kg的超薄型,尽量把附加重量压在0.12kg以内。”

称重设备的“双重校准”。团队对核心设备——0.01公斤弹簧秤做两项关键校准:①标准砝码校准:用1kg、2kg、3kg、4kg的F1级标准砝码(精度0.001kg)测试,弹簧秤显示值与砝码重量误差均≤0.01kg(4kg砝码显示4.00kg,1.2kg砝码显示1.20kg);②水平校准:用精度0.01/的水平仪调整秤台,确保倾斜度≤0.1°,避免因台面倾斜导致称重偏差(测试显示,倾斜0.5°时,1.2kg物体称重会偏差0.01kg)。老周还准备了备用秤:“万一主秤坏了,备用秤能立即顶上,不能让称重耽误初装。”小王连续19次称重1.2kg的机械锁,显示值均为1.20kg,确认设备稳定。

组装顺序的“预演与优化”。团队按“先重后轻、先内后外”设计顺序,并预演3次:①第一步装机械锁:固定在箱体底部预留槽,用4颗钛合金螺丝(0.028kg),安装偏差≤0.1,避免影响齿轮联动;②第二步装化学自毁装置:贴箱体左侧夹层,用2颗螺丝(0.014kg)固定,触发撞针距机械锁19,防止误触;③第三步装加密模块:固定在箱体右侧,对接机械锁触点,用3颗螺丝(0.021kg),接线从箱体预留的7孔穿出;④第四步装箱体外壳:扣合后用8颗螺丝(0.056kg)固定,最后贴标识贴纸(0.005kg)。预演中发现“加密模块接线会被外壳挤压”,老周立即在箱体对应位置挖了0.37深的线槽,“组装顺序不能改,但细节要调,不然装完了拆更费时间。”

二、按序部件组装:从“零件堆”到“整机雏形”的搭建(1971年7月18日8时-11时)

8时整,老周将机械密码锁放在箱体底部的预留槽里,整机初装正式开始。团队按预演顺序操作,小王每装完一个部件就记录累积重量,小张同步检查部件间的适配性,老宋则盯紧关键尺寸——每个步骤都围绕“重量可控、位置精准”展开,人物心理从“初期顺利的放松”逐渐转为“接近称重的紧张”,每一颗螺丝的拧紧力度、每一根接线的摆放位置,都不敢有丝毫马虎。

机械密码锁的“基准固定”。老周用划线笔在箱体底部描出机械锁的安装标记,双手扶紧锁体:“小王,帮我扶着点,别歪了。”小王蹲在对面,用直角尺贴紧锁体边缘,“左边差0.07,再挪一点。”调整到位后,老周用扭矩扳手拧上4颗钛合金螺丝,扭矩控制在0.7N?(避免过紧导致箱体变形)。小王立即称重:“机械锁1.203kg+螺丝0.028kg,累积1.231kg。”老周用手转动锁芯,6组齿轮传来“咔嗒咔嗒”的均匀声响,“齿轮没卡,位置对了——这是底座,后面的部件都要围着它装。”

化学自毁装置的“夹层适配”。老李拎着装有自毁装置的金属盒过来,盒子里垫着防静电棉:“小心点,触发机构的撞针很脆。”老周将装置放进箱体左侧夹层,用塞尺测量间隙:“0.01,刚好能放下,不会晃。”小王递过2颗螺丝,老周拧螺丝时特意放慢速度,“自毁装置不能受力太大,不然胶囊可能裂。”安装完成后,小王称重:“累积1.231kg+自毁装置0.370kg+螺丝0.014kg,共1.615kg。”老李趴在箱体旁,用手电筒照向装置内部:“胶囊没歪,防护壳也没变形,挺好。”

加密模块的“接线与固定”。小张捧着加密模块走过来,模块的供电线已经提前剥好线头:“触点要对准机械锁的第6组齿轮,不然通电会断。”老周托起模块,小张小心对接接线端子,小王用万用表测试导通性:“电阻0.07Ω,没问题。”固定时,小张突然喊“停”:“散热孔对着箱体壁了,得转1.9度,不然模块会过热。”调整后,用3颗螺丝固定,小王称重:“累积1.615kg+加密模块0.972kg+螺丝0.021kg,共2.608kg。”小张按下模块的测试键,指示灯闪烁3次(表示正常),“通电没问题,等装完外壳再测联动。”

箱体外壳的“扣合与收尾”。最后一步,老周和小王一起抬着1.160kg的箱体外壳,对准底座缓慢扣合:“慢点,别压着接线。”扣合后,老周用手摸遍接缝处,确认无凸起,“间隙0.01,刚好。”小王递过8颗螺丝,两人对称拧紧,避免外壳受力不均。贴完标识贴纸,小王再次称重:“累积2.608kg+外壳1.160kg+螺丝0.056kg+贴纸0.005kg,共3.829kg。”老周松了口气:“比目标多0.129kg,应该是螺丝多算了2颗,问题不大,等最后整机称重再确认。”小张则忙着测试机械-电子联动:“输入密码,机械锁转动,模块通电——成了!”

三、首次称重与超重排查:4.1公斤背后的“问题溯源”(1971年7月18日11时-13时30分)

11时整,老周和小王小心翼翼地将整机抬到弹簧秤上。老周扶着箱体两侧,小王蹲在秤前,小张和老宋围在旁边——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指针。指针缓慢上升,从“3.00”到“4.00”,最后停在“4.10kg”,比3.7kg的目标超重0.4kg。车间里瞬间安静下来,小王反复校准弹簧秤再称,结果还是4.10kg。团队立即决定拆解排查,从外壳到内部部件逐一称重,最终锁定“箱体材料过厚+额外加强筋”是超重主因,人物心理从“超重的震惊”转为“排查的焦虑”,再到找到根源的释然。

首次称重的“超标确认”。小王先校准弹簧秤(用1kg砝码确认显示1.00kg),然后将整机轻轻放在秤盘上:①第一次称重:4.10kg(静置19秒,指针稳定);②第二次称重:4.09kg(误差0.01kg,在设备允许范围);③第三次称重:4.10kg,确认超重0.4kg。“怎么会超这么多?单独算的时候才3.829kg啊!”小王急得额头冒汗,手里的笔在清单上画得乱七八糟。老宋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急,拆了逐件称,肯定有地方算漏了。”老周已经拿起螺丝刀:“从外壳开始拆,先把容易卸的部件拿下来,一步一步找。”

拆解排查的“逐件称重”。团队按“外壳→加密模块→自毁装置→机械锁”的顺序拆解,每拆一个部件就记录重量:①箱体外壳:单独称重1.370kg(设计1.160kg,超重0.210kg);②加密模块:0.972kg(与记录一致,无偏差);③化学自毁装置:0.370kg(无偏差);④机械锁:1.203kg(无偏差);⑤附加部件:螺丝0.119kg、贴纸0.005kg(与记录一致)。“外壳超重0.21kg,还有0.19kg去哪了?”老周皱着眉,突然想起什么,“箱体底座的加强筋!之前怕外壳变形,临时加了2条钢板加强筋,算重量时忘了!”拆出加强筋称重,刚好0.190kg——两项加起来0.4kg,与超重总量完全吻合。

外壳超重的“深度分析”。老周用螺旋测微仪测量箱体钢板厚度:①设计厚度1.5毫米,实测1.57毫米(误差0.07毫米,属加工偏差);②材质确认:原本计划用5052铝合金钢板(密度2.7g/3),但仓库缺货,临时换了Q235普通钢板(密度7.85g/3)——同等厚度下,Q235钢板的重量是铝合金的2.9倍;③加强筋:2条长37、宽1.9、厚1.5毫米的Q235钢板,重量0.190kg,是为了弥补Q235钢板强度不足临时添加的。“问题全在箱体上:材质用错了,厚度超了,还多了加强筋。”老周把测微仪放在工作台上,“普通钢板密度大,为了强度又加了加强筋,重量自然就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