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章 机械 - 化学协同测试(1 / 2)

卷首语

1971年6月17日8时19分,北京某综合实验室的中央,一台组装完整的密码箱被固定在测试平台上,箱体深灰色哑光漆在白光下泛着低调的光泽。老周(机械负责人)扛着19英寸撬棍(美方常用型号),撬头轻轻靠在密码箱机械锁芯位置,手里的压力计显示“0.0kg”;老李(化学专家)推着一台cY-1型氰化物浓度检测仪,探头对准密码箱自毁装置区域,屏幕上“0.00g\/3”的数字稳定跳动;小王(安全测试员)捧着密码本和应急钥匙,指尖在密码数字上反复核对,身后的应急推车(硫代硫酸钠溶液、防护面罩、吸附棉)随时待命;老宋(项目协调人)站在测试区外,手里的《协同测试流程表》已被划掉“设备准备”“参数核对”两项,仅剩“暴力破解”“正常操作”“故障预案”三个核心环节,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时钟,“今天要验证的不是单个部件,是整个安全逻辑——暴力时能毁密,正常时能使用,故障时能应急,缺一个都不行。”

老周深吸一口气,将撬棍撬头卡在锁芯与箱体的缝隙处,“之前分项测试都过了,今天是真刀真枪的整体验证,19kg就能触发,20kg肯定能破,大家盯紧数据。”小王立即举起秒表,老李调整浓度仪采样频率,一场围绕“密码箱安全逻辑闭环”的测试,在撬棍与金属的接触声中开始了。

一、测试前的筹备:设备、安全与参数的“协同铺垫”(1971年6月15日-16日)

1971年6月15日起,团队就为机械-化学协同测试做准备——核心是确保“测试设备协同、安全措施协同、参数依据协同”,毕竟协同测试涉及机械撬击与化学自毁的联动,任何环节的脱节都可能导致测试失效或安全事故。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设备校准→安全演练→参数对齐”,每一步都透着“防脱节”的谨慎,老宋的心理从“分项测试的踏实”转为“整体协同的担忧”,为6月17日的测试筑牢基础。

测试设备的“协同校准”。团队重点校准三类协同设备:119英寸撬棍与压力计:老周用标准砝码(精度0.01kg)校准压力计,确保撬棍施加压力与显示值误差≤0.1kg(如实际施加20kg时,压力计显示20.07kg,误差0.07kg,达标),同时标记撬棍“施力点”(距撬头37处,模拟美方常规撬击姿势);2cY-1型浓度仪:老李用标准氰化物气体(浓度0.37g\/3)校准,确保检测误差≤0.01g\/3,采样频率设为1次\/秒,能实时捕捉自毁后的浓度变化;3应急开锁工具:老周校准机械钥匙齿纹(与锁芯啮合误差≤0.01)、小王测试电子密钥信号强度(确保插入后19毫秒内与自毁装置通信),避免故障时开锁失效。“协同测试的设备要‘说话一致’,撬棍说20kg,传感器也得认20kg,不然数据对不上,没法判断是否触发。”老周在校准记录上写下结论,他还特意测试了撬棍的“缓慢施力”(每分钟增加2kg),模拟美方暴力拆解的真实节奏,确保与自毁装置的响应时间匹配。

安全措施的“协同演练”。考虑到暴力破解测试会触发真实化学自毁(为确保浓度数据准确,改用低浓度无毒模拟氰化物溶液,浓度0.37g\/3,安全范围内),团队开展专项安全演练:1自毁触发后处理:若浓度仪显示超标(>0.01g\/3),小王需立即关闭测试平台通风阀,开启专用排气扇(风量373\/h),老李用吸附棉覆盖密码箱自毁区域,整个过程≤37秒;2应急开锁演练:模拟“暴力破解中断后齿轮卡死”场景,老周与小王分别持机械钥匙、电子密钥,同步插入并操作,记录开锁时间(要求≤19秒),演练3次,最快17秒,最慢18.5秒,均达标;3人员防护:测试时所有人需穿防化服、戴双层手套(内层丁腈、外层pVc),老周操作撬棍时额外佩戴护目镜,避免金属碎屑飞溅。“化学自毁是不可逆的,就算是模拟溶液,也要按真的来,万一浓度仪不准,没人防护就麻烦了。”老李强调,他还检查了应急推车上的解毒剂有效期,确保所有物资能正常使用。

测试参数的“协同对齐”。团队梳理三类核心参数,确保机械与化学的协同逻辑一致:1触发阈值对齐:机械撬击的“20kg压力”需对应化学自毁的“19kg触发阈值”(20kg>19kg,确保能触发,且留1kg冗余验证可靠性);2响应时间对齐:机械撬击的“压力上升速度”(每分钟2kg)需与化学自毁的“0.19秒响应时间”匹配,避免压力上升太快导致自毁滞后;3正常操作对齐:正确输入密码的“7步流程”(开机→输密码→确认→齿轮转动→解锁→自毁休眠→使用)需与自毁装置的“休眠逻辑”(密码正确后,自毁触发电路断电)对应,确保正常使用时自毁不误启动。“参数不对齐,协同就是空话——比如密码输对了,自毁还在待命,就有误触发风险。”老宋将参数对齐表贴在实验室墙上,每一项参数都标注“机械要求”“化学要求”“协同结果”,确保所有人都清楚逻辑关系。

二、暴力破解模拟:20kg压力下的“自毁协同”(1971年6月17日9时-11时)

9时,暴力破解模拟正式开始——老周操作撬棍缓慢施加压力,小王记录压力与时间,老李监测氰化物浓度,老宋观察自毁装置与机械结构的联动,核心验证“机械撬击触发化学自毁”的协同逻辑:20kg压力下胶囊是否破裂、氰化物浓度是否达标(能毁密且安全)、自毁后机械结构是否同步锁死。测试过程中,团队经历“压力上升→自毁触发→浓度检测→联动确认”,人物心理从“紧张担忧”转为“逻辑闭环的踏实”。

压力施加与“自毁触发”。老周双手握住撬棍施力点,按每分钟2kg的速度加压:110kg:压力计显示10.03kg,密码箱箱体轻微变形,自毁装置无响应(浓度仪仍为0.00g\/3),小王在记录表上画“○”;215kg:压力计15.05kg,箱体变形加剧,老李通过放大镜观察到自毁装置的压力传感器指示灯闪烁(预警状态),浓度仪仍无变化;319kg:压力计19.07kg,老周明显感觉到撬棍有“轻微回弹”(胶囊即将破裂的征兆),老李喊道“注意,快触发了”;420kg:压力计20.07kg,只听“咔嗒”一声(胶囊破裂),紧接着“嗤”的一声(氰化物溶液挥发),浓度仪瞬间跳至0.17g\/3,小王立即记录时间——从开始加压到自毁触发,耗时10分钟,响应时间0.18秒(≤0.19秒,达标)。“触发了!浓度上来了!”老李兴奋地喊道,老周立即停止施力,小王关闭秒表,老宋赶紧凑到浓度仪前,确认数据无误。

浓度检测与“毁密验证”。老李持续监测氰化物浓度变化:1触发后10秒:浓度升至0.37g\/3(设计毁密浓度,能在19秒内碳化密钥手册);2触发后19秒:浓度稳定在0.37g\/3,老李取出箱内的模拟密钥手册(纸质),手册边缘已开始碳化,金属模拟芯片(铜片)表面出现腐蚀痕迹,毁密效果100%;3触发后37秒:开启排气扇,浓度开始下降,57秒后降至0.01g\/3(安全浓度)。“浓度达标,毁密有效,而且挥发后能快速降到安全值,就算操作人员在旁边,也有足够时间撤离。”老李在浓度报告上签字,老周补充:“自毁触发的同时,机械锁芯也同步锁死了(压力传感器联动锁死机构),就算美方继续撬,也打不开,只能拿到被毁的密件。”这一发现让团队更踏实——自毁不仅能毁密,还能锁死机械结构,双重防护。

协同问题的“排查与修正”。第一次测试成功后,团队发现一个小问题:撬棍施加压力至18kg时,自毁装置的压力传感器出现“瞬时断连”(显示值从18kg跳至15kg),虽未影响最终触发,但存在风险。老周拆开传感器接线,发现是震动导致接线端子松动,重新加固后,重复测试2次:1第二次:20.02kg触发,响应时间0.17秒,浓度0.37g\/3;2第三次:19.98kg触发,响应时间0.19秒,浓度0.36g\/3,均无断连问题。“协同测试就是要找出这种分项测试发现不了的问题,接线松动在单独测传感器时看不出来,一撬就暴露了。”老宋总结,将“传感器接线加固”加入后续生产规范。

三、正常操作验证:密码解锁与自毁休眠的“逻辑协同”(1971年6月17日11时30分-13时30分)

11时30分,正常操作验证启动——核心是验证“正确输入密码后,机械齿轮联动正常,化学自毁装置保持休眠”的协同逻辑,避免“正常使用时误触发自毁”或“密码正确但齿轮卡死”。小王模拟外交人员操作,老周观察齿轮联动,老李监测自毁装置电路状态,老宋记录操作流程与时间,人物心理从“暴力测试的紧张”转为“日常场景的放松”,重点确认安全逻辑的“常态可靠性”。

正常操作的“流程模拟”。小王按外交人员操作规范执行:1开机:按下密码箱电源键(绿灯亮起,提示进入操作模式);2输入密码:按“1-9-7-1-0-4”(预设密码),每按一个键,箱体侧面的齿轮有轻微“咔嗒”声(档位定位);3确认:按下“确认”键,齿轮开始联动,老周通过透明观察窗看到6组齿轮依次咬合,无卡顿;4解锁:约17秒后,听到“解锁成功”的提示音,箱体锁扣弹出,小王打开箱门,取出内部的模拟密件;5使用:模拟读取密件后,关闭箱门,重新输入密码锁定,整个操作耗时27秒(≤37秒,符合外交紧急场景需求)。“齿轮转动很顺,和之前单独测试时一样,没因为装了自毁装置受影响。”老周说,他用手拨动齿轮,联动顺畅,无任何卡滞。

自毁装置的“休眠监测”。老李全程监测自毁装置状态:1操作前:自毁装置电路通电(待机状态,压力传感器正常工作);2输入密码时:密码每输入正确一位,自毁装置的“休眠信号”增强(通过示波器观察,信号强度从0V升至3.7V);3确认解锁后:休眠信号稳定在3.7V,压力传感器断电(避免误触发),自毁装置进入“休眠模式”(仅保留应急解除电路通电);4锁定后:自毁装置恢复待机状态,压力传感器重新通电。“休眠逻辑没问题,密码正确就断电,锁定后就恢复,不会在正常使用时‘待命’,误触发风险为0。”老李展示示波器波形图,“你看,输入最后一位密码时,传感器供电就断了,就算这时不小心碰了压力触发区,也没事。”

操作细节的“适配验证”。团队还验证了两个关键细节:1密码错误处理:小王故意输入错误密码“1-9-7-1-0-5”,系统提示“密码错误”,齿轮无联动,自毁装置仍保持待机(未触发),符合“错误3次才锁死”的设计;2紧急中止:在输入密码过程中(输入到第4位时),小王按下“中止”键,系统立即退出操作模式,齿轮复位,自毁装置无异常,避免“操作一半误触发”。老宋测试后反馈:“外交人员难免输错密码或临时中止,这两个细节能减少他们的紧张感,也让安全逻辑更完整。”小王补充:“我模拟了‘紧张手抖’的情况,连续按错2次后纠正,系统也没锁死,容错性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