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8章 “1962 为根,星火燎原”(1 / 2)

卷首语

1976年9月27日9时37分,北京“67式”通信设备博物馆的展厅里,阳光透过高窗落在展台的深绿色“67式”样机上——机身上“67-0001”的编号已有些磨损,旁边陈列着1962年山洞里用的算盘、1969年珍宝岛实战的通信日志,还有1970年量产时的晶体管测试报告。

陈恒(技术统筹)站在展台前,手里攥着一支狼毫笔,砚台里的墨汁刚研好。展厅里很静,只有老钟(频率基准专家)轻轻翻动1962年基准时钟研发日志的纸张声。“该写了。”陈恒深吸一口气,提笔在宣纸上游走,“1962为根,星火燎原”八个字逐渐成形,笔锋里藏着对十四年技术历程的感慨——他的目光落在展台上那枚1962年的铷泡残片上,突然想起当年在四川山洞里,老钟用体温裹住铷原子炉的场景,眼眶有些发热。

“‘根’是1962年的苦,‘星火’是‘67式’的战,‘燎原’是现在全军的用。”老钟走到陈恒身边,指着展台上1962台“67式”列装分布图,“你这八个字,把十四年的路都写透了。”展厅里,“67式”样机的天线反射着阳光,仿佛在呼应这八个字里藏着的技术传承——从1962年的山洞微光,到1976年的全军覆盖,一条看不见的技术脉络,正通过题字被永久定格。

一、1962年:技术之“根”——山洞里的基准时钟奠基

1962年10月-12月,四川某山洞里的基准时钟研发,是“1962为根”的核心——老钟、陈恒团队在无恒温设备、无精密仪器的条件下,用算盘计算铷元素能级频率,手工打磨谐振腔,完成我国首台铷原子钟原型机,频率稳定度达1×10??/天。这台原型机不仅是“67式”频率校准的技术源头,更奠定了后续所有军用通信、卫星加密的“频率基准”,是名副其实的“技术之根”,每一步研发都浸透着“怕失败、盼突破”的复杂心理。

山洞里的“艰苦环境”与技术挑战。根据《1962年基准时钟研发日志》(编号“钟-研-6201”),山洞内湿度67%,昼夜温差19℃,铷原子炉的温度控制成了最大难题——初期用煤炉加热,温度波动±3℃,导致频率漂移0.37赫兹,远超1×10??/天的目标。陈恒当时刚加入团队,每天凌晨3点要爬起来查看温度计,用手调整炉门开度:“那时候怕煤炉熄火,怕温度差一点,之前算的19组频率数据就全白费。”有一次煤炉半夜熄火,铷原子炉温度骤降5℃,团队用棉衣裹住炉体,四个人轮流用体温焐着,直到温度回升,老钟的手被烫伤也没松手:“这炉子里烧的不是煤,是后面通信设备的‘准头’,不能断。”

“算盘计算”与“手工打磨”的技术突破。没有计算机,团队用算盘计算铷元素5.000000000兆赫的能级跃迁频率,每一组数据要反复算19遍,确保误差≤0.01赫兹;没有精密车床,老钟带着徒弟用手工锉刀打磨谐振腔,精度从最初的0.37毫米,一点点磨到0.07毫米。1962年12月7日,原型机首次达到设计指标,频率稳定度1×10??/天,陈恒在日志里写:“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频率尺子’,以后‘67式’的跳频、卫星的通信,都能靠它校准了。”这份日志的纸页上,还留着山洞里的煤烟痕迹和算盘珠磨出的划痕。

“国产化”的初心与团队心理。当时核心部件无法进口,团队与上海无线电仪器厂协作,用普通车床加工核心零件,仅晶体管就测试了370只,才选出符合要求的19只。陈恒在协作会上说:“就算用手工,也要做出自己的基准钟,不能让别人卡脖子。”这种“自主”的执念,支撑着团队在艰苦中坚持——1962年12月27日原型机验收时,27名团队成员有19人因过度劳累住院,老钟躺在病床上还问:“频率稳不稳定?后面的设备能不能用上?”

1962年的“根”之价值。这台原型机虽未列装,却形成三大核心遗产:一是“温度-频率”关联数据(370℃铷炉对应5兆赫频率),为“67式”跳频校准提供依据;二是手工调试精密仪器的经验(如谐振腔打磨精度0.07毫米),影响后续晶体管量产工艺;三是“国产化协作”模式(研究所+地方工厂),成为“67式”量产的协作范本。陈恒后来在博物馆题字时,总说:“没有1962年山洞里的那台钟,就没有‘67式’的准,更没有后来的卫星通信——这‘根’扎得深,后面的树才能长得高。”

二、1967-1969年:“星火”初燃——“67式”的研发与实战验证

1967年“67式”通信设备研发至1969年珍宝岛实战,是“星火燎原”中的“星火”——陈恒团队将1962年基准时钟的频率技术,应用于“67式”的跳频校准,解决“低温频率漂移”“抗苏军干扰”等实战问题,使“67式”抗干扰率从37%提升至97%。这一阶段,“67式”从实验室走向战场,完成“技术成果→实战武器”的转变,“星火”初燃的背后,是团队对“根”的继承与对实战需求的精准回应。

“67式”研发:1962年“根”的技术落地。1967年5月,“67式”研发陷入“频率不稳定”困境——跳频频段150-170兆赫的误差达0.37赫兹,抗干扰能力不足。陈恒想起1962年的基准时钟,提出“以5兆赫基准分频校准跳频”的方案:将1962年原型机的频率技术小型化,制成“便携基准模块”,为“67式”跳频电路提供校准信号。李敏(算法骨干)当时负责跳频算法,用算盘反复计算分频比(5:150=1:30),确保每19毫秒跳变一次的频率误差≤0.01赫兹:“之前总觉得1962年的技术太老,没想到一用就解决了大问题——这就是‘根’的用处。”1967年8月,首台“67式”样机测试,抗干扰率达97%,陈恒在测试报告里写:“1962年的‘尺子’,量准了‘67式’的频率。”

1969年珍宝岛实战:“星火”的实战检验。1969年3月,“67式”首次投入珍宝岛冲突,负责传输哨所坐标与补给情报。初期,苏军“拉多加-6”干扰机试图跟踪“67式”跳频规律,导致3次通信中断。陈恒团队赴前线,基于1962年基准时钟的“动态频率调整”思路,将跳频r值从3.71微调至3.711,增加“伪跳频点”(每19个真实点插1个虚假点)。调整后,“67式”抗干扰率回升至99%,战士反馈:“之前老断,现在就算敌人干扰,也能传情报,心里踏实多了。”根据《“67式”实战技术总结》(编号“67-总-6901”),冲突期间“67式”共传输190组情报,解密成功率100%,未出现一次泄密——这是“星火”在实战中首次“发光”。

实战反馈的技术优化:“星火”的迭代。1969年战后,团队根据前线反馈优化“67式”:针对-37℃低温导致的晶体管β值下降,借鉴1962年山洞里的“双层保温”思路,在晶体管外壳裹0.19毫米羊毛毡;针对潮湿导致的引脚氧化,采用镀金工艺(接触电阻从0.37Ω降至0.07Ω)。老钟在优化时说:“1962年我们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解决‘好不好用’的问题,都是在‘根’上发芽。”1969年底,优化后的“67式”列装东北军区,故障率从19%降至3%,为后续量产奠定基础。

这一阶段,“67式”从技术构想变为实战利器,1962年的“根”提供了关键的频率基准支撑,而实战则让“星火”拥有了“抗风抗雨”的韧性——陈恒后来在博物馆看到这台珍宝岛实战样机时,总说:“这台机器上的每一个改进,都能在1962年的山洞里找到源头。”

三、1970-1976年:“燎原”之势——“67式”量产与技术辐射

1970年“67式”量产启动至1976年博物馆筹建,是“星火燎原”的关键阶段——1962台“67式”设备列装全军19个军区,形成“边境-南方-内陆”的通信网络;同时,“67式”的频率校准、抗干扰算法等技术,反哺卫星加密(如“东方红一号”的37赫兹微调)与导航密码构想,实现“从地面通信到航天技术”的辐射。陈恒在这一阶段的核心思考,是如何让“67式”的“星火”扩散为更多领域的技术支撑,形成“燎原”之势。

1962台量产:“燎原”的硬件基础。1970年3月,“67式”量产在19家工厂启动,核心难题仍是“晶体管产能”——南京电子管厂初期晶体管合格率仅37%,无法满足每台设备19只的需求。老钟团队借鉴1962年基准时钟的“提纯工艺”,将锗材料纯度从99.9%提升至99.999%,合格率在1970年底达97%。王工(量产统筹)每天协调19家工厂的产能,确保每月交付370台设备:“1962年我们造一台基准钟都难,现在每月造370台‘67式’,这就是‘燎原’——从一个点,到一张网。”1976年8月,1962台“67式”全部列装,《“67式”量产总结报告》(编号“67-量-7601”)显示:全军通信抗干扰率从37%提升至97%,边境冲突中通信中断率从37%降至3%,“67式”的“星火”已覆盖全军。

技术反哺卫星加密:“燎原”的跨领域延伸。1970年“东方红一号”研发时,团队将“67式”的跳频抗干扰技术,应用于卫星星地通信——采用“动态频率微调”(借鉴“67式”的频率校准逻辑),应对太空多普勒频移;将“67式”的参数关联加密,升级为卫星37组遥测参数的19层嵌套加密。李敏在卫星算法设计时说:“‘67式’在地面能抗干扰,卫星在太空也能,核心逻辑都是1962年定下的‘频率准、加密严’。”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在轨传输的加密信号,外国监测站仅获“杂音”,解密成功率100%——这是“67式”技术向航天领域“燎原”的首次突破。

导航密码构想:“燎原”的未来铺垫。1972年,陈恒团队基于“67式”的多站协同与卫星的频率同步,提出“北斗雏形”导航密码构想——将“67式”的150兆赫跳频频段与卫星的108兆赫载波结合,构建“多站协同定位”体系。小张(当时年轻工程师)在构想设计时,参考1962年基准时钟的“时间同步”逻辑,提出“地面站时钟与卫星校准”的方案:“1962年的钟是‘根’,‘67式’是‘干’,导航构想就是‘枝’,只有根扎得深,枝才能长得远。”1976年,导航构想的技术框架完成,为后续北斗研发埋下伏笔——这是“67式”技术向导航领域“燎原”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