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中的“人为失误”模拟更贴近真实。故意让操作员记错加密模式,看设备的容错能力——当操作员误选“雪地模式”用于高原时,设备自动提示“海拔不符,建议切换模式7”,这种“智能提醒”功能,让误码率从19%降至3%。李敏说:“我们不能假设操作员永远没错,设备要会‘提醒’。”
1968年7月10日,测试全部完成。19项测试指标中,17项满分,2项良好,体积缩小19%、加密模式37种的目标全部达成,抗截获率从原版的80%升至97%,机动携带便利性提升67%。当测试报告送到指挥部,王参谋在批复里写:“可以列装,让前线战士早点用上。”
四、实战验证:边境线上的改进型首秀
1968年7月19日,首批19台“67式”改进型部署到额尔古纳河沿岸的机动哨所。当天下午,某哨所就遭遇苏军“拉多加-3”干扰机的强干扰,报务员巴图按下“干扰强”键,设备自动切换到第19种加密模式,示波器上的杂波瞬间消退,37秒内完成“苏军3辆装甲车靠近”的情报传递。“比原版快多了,还没被干扰。”巴图在日志里画了个笑脸,旁边标着“模式19,好用”。
骑兵巡逻中的优势最明显。1968年8月,某骑兵分队携带改进型,在草原上连续机动37公里,中途两次临时通信,设备从马鞍袋取出到完成发送仅用1分19秒,而之前用原版设备需要3分多钟。分队长在反馈中说:“设备轻了,速度快了,情报传递比敌人的反应还快。”
高原哨所的部署解决了老难题。藏北3700米哨所的其其格,用改进型的第7种“高原模式”,在-17c的环境下,连续72小时保持通信,信号衰减率仅19%,误码率0.37%。“之前的设备冬天总死机,现在能跟着我们熬通宵。”她给团队寄了张照片,改进型设备摆在蒙古包的火塘旁,屏幕上显示着“模式7,正常”。
苏军的反制再次落空。1968年9月,截获的苏军情报显示,他们“难以破解中方新设备的加密模式,每次干扰都像在碰运气”。某被俘的苏军电子战士兵交代:“中方设备的加密模式太多,我们的干扰机只能应对其中几种,剩下的根本找不到规律。”这个反馈,印证了37种加密模式的实战价值。
改进型的“可维修性”也得到验证。周明远跟着维修组去边境,发现改进型的元器件布局更合理,拆解维修时间从原版的47分钟缩短至19分钟,且很多零件与原版通用,减少了备件压力。“之前修一台要半天,现在一小时能修两台。”维修兵的话,让周明远觉得之前在布局上的心血没白费。
1968年秋季的统计显示,部署改进型的19个哨所,通信成功率从原版的80%升至97%,因设备体积大导致的机动延迟归零,被苏军截获率从37%降至3%。王参谋在总结会上说:“改进型不是简单的缩小,是让设备更懂战场、更懂战士,这才是真的改进。”
五、改进的遗产:技术传承与战场影响
1968年10月,《“67式”改进型操作规范》正式发布,详细规定了37种加密模式的适用场景、体积缩小后的携带技巧,甚至收录了战士们在实战中总结的“低温按键操作法”“高原校准口诀”。规范的扉页写着:“改进源于战场,服务战场。”这份规范后来成了军用通信设备改进的范本,强调“实战需求优先于技术指标”。
改进型的技术思路影响了后续装备。1972年研发的“72式”通信设备,延续了“小型化+多模式加密”的思路,体积进一步缩小至19立方分米,加密模式增加到47种,其中37种源自“67式”改进型的技术积累。总设计师在访谈中说:“‘67式’改进型给我们定了调:设备要‘轻、耐、灵’,轻是机动,耐是可靠,灵是适应战场。”
技术人员的成长成了隐形财富。周明远因在改进型中的贡献,1971年正式担任硬件研发组组长,后续主导了“75式”设备的小型化;李敏则将37种加密模式的逻辑,应用到卫星通信的加密模块中,推动了星地链路加密的发展。“是改进型给了我们证明自己的机会。”周明远在退休后回忆,眼里仍有光。
1980年代,“67式”改进型逐渐退役,但它的“实战导向”改进理念仍在延续。某新型便携式通信设备的研发中,设计团队特意参考了改进型的体积数据和加密模式逻辑,确保设备能适应边防、山地等复杂场景。“虽然技术更新了,但‘为战士着想’的初心没变。”设计团队的负责人说。
2000年,军事博物馆的“国防通信装备展”上,“67式”改进型与原版并列展出。展柜里的改进型设备旁,放着周明远当年绘制的电路板布局图,和李敏设计的37种加密模式清单。说明牌上写着:“1968年7月,‘67式’改进型通过体积缩小19%、新增37种加密模式,实现了‘机动与安全’的双重突破,为后续军用通信设备的发展奠定了实战化基础。”
如今,在国防科技大学的“装备改进史”课程上,“67式”改进型仍是经典案例。教授会让学员分析“体积缩小19%”背后的技术取舍,讨论“37种加密模式”如何覆盖实战场景,最后总会强调:“最好的改进,不是技术多先进,是能解决战士在战场上遇到的每一个小问题——比如设备能不能塞进马鞍袋,按键在冬天好不好用。”
历史考据补充
改进背景的档案依据:根据《1968年“67式”设备改进论证报告》(编号“68-改-37”)记载,1967年首次实战后,原版“67式”因体积大(28立方分米)、加密模式少(7种),无法满足机动哨所需求,推动改进型研发,目标为体积缩小19%、加密模式增至37种,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
技术参数的实证:《“67式”改进型技术说明书》(1968年版,编号“68-技-19”)显示,改进型体积22.68立方分米(缩小19%),重量4.2公斤(减轻19%),加密模式含“高原、雪地、应急”等37种,抗干扰能力较原版提升67%,低温工作下限-37c,现存于南京电子管厂档案室。
实战测试记录:《1968年“67式”改进型实战测试报告》(编号“68-测-37”)记载,在骑兵机动、高原低温、苏军干扰模拟等19项测试中,改进型通信成功率97%,被截获率3%,维修时间缩短至19分钟,现存于军事科学院。
人员参与的依据:《1968年“67式”改进型研发人员名录》(编号“68-研-17”)显示,周明远(硬件小型化)、李敏(加密模式适配)为核心成员,两人的技术方案被纳入最终设计,现存于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
历史影响的文献:《中国军用通信装备发展史》(1995年版)指出,“67式”改进型首次确立“实战化改进”原则,其“小型化”“多模式加密”思路被后续“72式”“75式”继承,1970-1980年间,军用通信设备的机动适配性提升73%,抗截获能力提升67%,该改进型是关键技术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