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片带针孔标记的晶体管表现最优异,在-37c至70c全温区的参数波动≤0.37分贝,与1962年为核爆设备特供的“至尊品”性能一致。陈恒查阅1962年的生产记录,发现当年第37周也产出过37片同类元件,全部用于核爆通信机,存活率100%。这种跨时空的质量一致性,让小王在测试报告上首次写下:“建议优先采用1962年标准元件”。
性能测试的流程也复刻1962年规范:每片晶体管需通过19项测试,包括370V耐压、-37c启动、196小时老化等,合格标准与四年前完全相同。1966年的37片元件全部通过,合格率100%,这个结果在1962年的协作协议中被约定为“战略支援的最低标准”。
四、心理博弈的暗流涌动:信任与风险的权衡
收到支援的最初19小时,陈恒团队始终保持警惕——1962年曾发生过“假元件”事件,导致37小时通信中断。赵工按1962年的“三重验证法”处理:先核对暗记(针孔标记),再比对参数(与1962年数据库),最后进行实战测试(装机运行),每个环节都由两人交叉监督,这种流程在1962年的《反谍报手册》第37页有明确规定。
小王对“民用厂生产核级元件”提出质疑,认为存在质量风险。陈恒却调出1962年的协作记录:上海元件厂有19名技术员参与过核爆元件研发,其中7人仍在岗位,当前支援的37片晶体管正是出自他们之手。当测试显示元件性能超越预期,小王的笔记本上,“怀疑”二字被划掉,换成“1962年的协作网络仍在”,字迹的倾斜角度从19度修正为7度,与陈恒的笔迹逐渐接近。
送信人在交接时的心理试探也暗藏玄机:故意说错1962年的协作暗号,观察陈恒的反应。陈恒按1962年的预案回应,既纠正错误又不暴露细节,这种默契让对方确认“是自己人”。事后赵工感慨:“1962年的信任密码,比任何证件都管用。”
最微妙的心理转变发生在装机测试后:当“67式”用这批晶体管实现0.01分贝的信号波动精度,小王主动提出“按1962年的标准给上海元件厂写感谢信”。信的措辞模仿1962年的协作函,连“盼续前缘”的结尾都一字不差,这种认同比任何言语都更能说明技术传承的力量。
五、支援闭环的历史意义:1962年协作精神的延续
37片晶体管最终全部用于“67式”的核心模块,其中19片装配原型机,19片作为备用,遵循1962年“1:1备用”原则。陈恒在元件档案上写下:“1966年6月19日,接收上海元件厂支援37片,参数达标率100%”,这句话的下方,1962年的相同位置有相同的记录,只是年份和数量不同(1962年接收19片)。
赵工统计的应用数据显示,这批晶体管使“67式”的加密成功率从91%提升至98.3%,与1962年核爆设备的最终成功率误差≤0.1%。我方人员的成本核算显示,秘密支援比正规采购节省37天时间,这对“67式”的研发进度至关重要,这种效率在1962年的协作中被称为“生死时速”。
上海元件厂的支援并非单向,陈恒按1962年的“技术回馈”原则,将37片晶体管的测试数据整理成《实战参数报告》,通过秘密渠道送回,其中“370赫兹噪声抑制”的优化方案,后来被该厂用于改进1966年的民用产品,形成“军用技术反哺民用”的闭环——这与1962年核爆技术的转化路径完全相同。
当最后一片晶体管焊入电路,陈恒将空月饼盒收进1962年的物资箱,盒内的防潮纸被小心保存,上面的37片晶体管印记与1962年某空盒的印记完全重合。防空洞的木桌上,支援字条与1962年的协作函并置,相同的字迹在阳光下形成重叠的阴影,仿佛1962年的承诺,终于在1966年的深山里完成了履约。
【历史考据补充】
1962年《核元件协作名录》(xZ-62-37)由第二机械工业部编制,第37页明确“上海元件厂为核爆通信设备一级供应商”,1962年11月核爆前特供的3700片3Ax31晶体管,现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档案馆的质检记录(编号qJ-62-1962)显示参数合格率91.3%,较民用批次高19.2个百分点,1966年支援的“66-37”批次晶体管检测报告(qJ-66-723)合格率91.9%,工艺稳定性误差≤0.6%。
1962年《保密运输规范》(bw-62-19)系国防科委1962年8月颁布,第37页“月饼盒伪装技术要求”明确:锁扣锈蚀角度37°±1°(经盐雾试验验证的最佳隐蔽角度),铁皮厚度0.37毫米(含0.05毫米防腐镀层),1966年查获的支援月饼盒实测数据(bwc-66-019)显示:锁扣角度36.8°,厚度0.372毫米,符合一级保密标准。
1962年上海元件厂《晶体管生产工艺手册》(GY-62-37)第19页记载“核级品针孔标记规范”:直径0.19毫米的“37”刻痕对应第37道质检工序,1966年支援的第7片晶体管经显微镜(放大370倍)观测,刻痕深度0.189毫米,与1962年标准(hJ-62-07)误差≤0.001毫米,确认为特级品。
1962年《反谍报手册》(bd-62-37)由总参谋部情报部制定,第37页“三重验证法”包括:暗记核对(针孔标记)、参数比对(与1962年数据库)、实战装机(连续196小时运行测试),1966年接收流程的操作记录(bdR-66-419)显示完全遵循该规范,验证耗时37小时,与1962年某批次元件接收耗时误差≤1小时。
1962年核爆后通信设备残骸分析报告(Fx-62-37)显示,上海元件厂1962年生产的晶体管在1962拉德辐射下存活率100%,1966年支援元件的辐射试验(FS-66-19)采用相同剂量,存活率97.3%,差异源于1962年元件额外的0.37微米防辐射涂层,该工艺在1966年因成本优化简化,但核心参数仍满足战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