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变化(1 / 2)

这次家访,闫玲玲叫上了另外一名女老师,名叫马恬,本地人,比闫玲玲大一二十岁。

闫玲玲暑假没回家,想着要做家访,校长大力支持,本来暑假他们学校也是有任务的,闫玲玲愿意留在这里做,其他本地老师的任务也能轻一些。

马恬知道闫玲玲要去家访,还好心劝她:“你这人啊,就是太老实了,放假好好的不在家休息,还回来干什么,等到快开学了,随便做做家访就行了,还准备这么多东西,你真是……”

闫玲玲做家访可不是随口说说的,她准备了学生的基本信息情况,上面记录的有每个学生家里情况,是留守还是跟着父母生活,家里有多少兄弟解密,都记得清清楚楚。

闫玲玲也有些不好意思,职场内卷可是大忌,她本来是想自己一个人悄悄做的,谁知道马恬怕她一个人辛苦,非要跟着过来。

弄得闫玲玲十分不好意思。

“恬姐,要不我还是自己一个人去吧?”

“哎呀,我说陪你就陪你,我闺女从大学回来,成天把自己关家里玩电脑游戏,足不出户,空调开着,我给她做好饭她也不吃,还要点外卖,你说这什么孩子啊!”

“现在的孩子真不如我们小时候,那时候放假哪有休息一说,不是帮父母干活,就是带弟弟妹妹,还是他们这一代人过的舒服。”

“还有我那个儿子,我都不想说他,马上都要上高三了,成天还跟不知事一样,闹着要跟他同学出去旅游,说什么长这么大没出去旅游,跟同学聊天人家看不起他,早知道当初我就不送他去市里上高中了!”

马恬人到中年,家有一儿一女,大女儿上大学,小儿子读高中,烦恼多多,她在家看着那俩孩子就来气,总是忍不住和他们吵架,本来还算和谐的母子关系降到冰点,她一在家,家里气氛就格外压抑。

马恬是个老师,她也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可关键在于,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她的孩子按照她的想法走呢?

这估计是个无解的难题,没办法,马恬只好出门忙活,给儿女一点喘息的空间,她也能散散心。

闫玲玲年纪还不大,比起马恬,她这个旁观者看的更清,可她也没法插手别人的家务事,只能帮着劝道:“儿孙自有儿孙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咱们就是想干预也干预不了。”

“算了,别说他们了,今天咱们一起玩,你就说先去哪家家访吧?”

闫玲玲赶紧掏出手机查看计划,“咱今天去杨沟村,杨沟村有六个我的学生,恬姐,我记得应该也有你的学生吧?”

“有,有我们班三个学生,那就先去杨沟村。”

学校师资力量差,老师少,学生虽然也不多,可总有年级之分,为了填补空缺,很多老师都是身兼数职。

像闫玲玲这样年轻又肯干的,身上的任务更重。

她一个人带两个年级的班,分别是六年级和三年级。

二人说好之后,骑着电瓶车就往杨沟村赶。

现在天气热,太阳大,怕晒黑,二人戴着遮阳帽,穿着防晒衣,背着随身携带的挎包,沿着田埂走小路去杨沟村的方向。

东华镇穷是穷了点,可景色确实好啊,让人心旷神怡,精神一振。

路上马恬说起最近镇上的动向,“说是要修路,到时候去镇上就方便多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给咱学校翻修翻修。”

整个东华镇有十三个村,还尚在运行的村小,估计只有五六所,学生加起来不知道有没有一千人,幼儿园就更少了。

马恬一个表妹之前在村里开幼儿园,开多少年了,结果说倒闭就倒闭。

根本招收不到适龄的学生。

东华镇太穷,发展不起来,教育也跟不上,很多有志气的年轻人都一股脑地想着往外面去谋发展,谁乐意把孩子丢在这种地方,养的像是乡下野孩子呢。

也就老人可怜,很多老人没法带孩子,也没法适应城里的生活,和下一代人生活在一起摩擦多多,才不得已留在村子里,就像是被抛弃了一样。

人的爱都是向下的,有了孩子之后,对孩子的爱要远甚过对父母的爱。

这是难免的。

闫玲玲说:“杨沟村发展的就挺好的,上面肯给镇上修路,估计也是看到了这里的发展潜力,说不定过个十年八年,咱们镇上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哈哈,也就你敢想了,反正我嫁到这里都多少年了,这里和我刚嫁过来时也没什么两样。”

闫玲玲笑而不语,她跟马恬的想法恰恰相反,想到杨沟村那些可爱可敬的人,她心里充满希望。

她在这里任职态度的转变,也正是因为接触到夏芜和杨国峰那样的人。

一个是前途无量却毅然回村搞建设的年轻人,一个人默默无闻为村庄奉献人生燃烧一切的基层干部,他们两个的配合,简直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杨沟村一直在变化,从一开始的人去楼空,到现在越来越多本村人选择回乡陪在老人孩子身边。

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马恬应该没去过杨沟村,虽然村子和村子都挨着,东坑小学离杨沟村也不算远,多少能听到关于杨沟村的消息,可毕竟离得太近了,人们反而不愿意相信听到的好消息会是现实。

毕竟在他们眼里,怎么可能会有人这么傻呢?

直到抵达前往杨沟村的平坦柏油路上,马恬的眼前猛地开阔,被眼前趋于现代化的环境给惊呆了。

平坦加宽的柏油路上画着指引线,这里甚至留了骑行区,环着路边的溪流,大车没法进来这条路上,这条路两边村庄众人也提倡来这边旅游的尽量不要开车进来。

镇上通往杨沟村的路口每天都有牛车在等候,可以拉人。

坐着缓慢的牛车,看着两边的景色,好像才是旅行的正确打开方式。

马恬惊呼:“这还是咱们镇吗?该不会是穿越了吧?”

闫玲玲笑着道:“恬姐,我就说你应该多出门看看的,这条路是刚修没多久的,好像还是杨沟村和郝堂村自己出钱修的。”

谁知道刚修完,镇上就要统一重新翻修道路了。

两个村的村民只好安慰自己,早修早享受。

不仅是道路,路两边的绿化也做的很好。

本来这里就是乡野小道,路两边都是杂草,夏季草木葳蕤,瞧着总归有些乱糟糟的。

结果现在路边被整理干净,有小河溪流的路边,种的是水菖蒲和苇草之类的水生植物,还有薄荷和香茅,看着亭亭玉立,格外赏心悦目。

若是路边没有小河,只有通往农田的窄小田埂,那路边种的就是常绿植物,能开花结果的那种。

骑着电动车行驶在这样的小路上,简直让人心旷神怡。

快到郝堂村和杨沟村交界的路口时,这里的变化要比从前更大。

原本这里只是一处泥土地,现在都快被修成小广场了,一百多平米大小,可以供人摆摊,河边放着许多桌椅,搭建的有竹屋,都是两个村庄自己做的,没花钱。

村子后面的山上竹子很多,劈开之后配合木头用来搭建棚子,一整排竹子做的棚子,看起来既简洁又美观,白色的轻纱用来做窗帘,河风一吹,白纱和垂柳轻轻摇晃,相互交织。

这里可太适合拍照出片了呀,路两边种的薄荷香茅之类的植物就是最好的背景,远处宽阔的河面如同银色白浪,波光闪闪。

到了下午,两个村里出摊的商贩会就来摆摊,从一开始的只有杨国恩一家的烧烤,到现在多了地摊米线和麻辣烫,小吃的种类变多,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夏天一到,附近很多人都会想出门玩,郝堂村简直是玩水圣地,再热的天气,在两边长满高大乔木的朝天河上玩水乘舟,都不会觉得炎热。

更别说郝堂还有十里荷田,采莲子,摘荷花,已经成了一门生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此拍照打卡。

如果只有杨沟村一个地方,当初被夏芜吸引来的游客,肯定不会觉得尽兴,但多了郝堂村这么个天然玩水圣地,不管是游客也好,村庄也好,都收益了。

郝堂村知道自己发展的契机是什么,对杨沟村众人很是感激,本来就是上下游的邻居关系,如今关系更上一层楼,比之前更好。

要吃当地的美食,就去杨沟村,想玩水乘船摘荷花,那就来郝堂。

两个村子发展的方向不一样,村民们经营的方向也不一样。

比起杨沟村民宿的籍籍无名,郝堂村已经开始发展民宿经济了,还有各种便利店,卖游泳圈的,卖野营用具的,还有些脑子灵活的,开始卖野餐炊具和穿好的烤肉。

什么都准备好,只要城里人愿意花钱,就能在郝堂村体验到最快乐的户外活动。

自从杨沟村发展起来后,杨沟村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很多出去打工的村民不断回归。

郝堂村的书记赵洋河,受到老书记的启发,开始找杨国峰取经,两个书记一琢磨,还真琢磨出来不少好东西。

比如郝堂村各种铺子背后,就有杨国峰和夏芜给出的主意。

郝堂村的年轻人回来后,找赵洋河给出主意,看开什么铺子,尽量根据他们的习惯爱好和能力出主意。

郝堂村没有公司,但他们有集体经济,村子里挣了钱之后,要上交一部分钱给村里,这些钱就会用来改善村里的情况。

每天都有几百人来到郝堂村游玩,制造的垃圾需要人清理,无形之中就给村子提供一些工作岗位。

还有村里的路,村里的灯,村里的外墙……

有了钱之后,想要重新修整还是很容易的。

对于闫玲玲和马恬这样很久不来这边的人来说,乍一看郝堂村的变化确实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