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汉王已到襄阳(2 / 2)

刘璟没有立刻回答,目光依旧停留在地图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沉吟片刻,转而向韦孝宽问道:“西线的独孤信,现在走到哪里了?”

韦孝宽显然对全局了如指掌,立刻回答:“三天前曾传回一次军报。独孤大都督那边山高林密,僚人部落众多,进展稍缓。他预估,至少还需要半个月时间,才能彻底贯通从巴蜀通往交州(岭南)的可靠进军路线和补给线。”

高昂一听还要等半个月,立刻急了,大声道:“大哥!别等独孤信那小子了!他那一路才四万人,要扫荡整个岭南,压力太大了。咱们中线这次本来就是主力,兵精粮足!我们先动手,猛攻江陵,把荆南、岭南的梁军主力都吸引北上增援,到时候独孤信那边的压力自然就小了,他推进起来也容易得多!这可是好机会啊!”

他这番“围魏救赵”的思路,听起来颇有道理,立刻得到了帐内许多将领的点头附和,都觉得应该抓住南梁内乱的时机,主动出击。

刘璟依旧没有表态,他将目光投向一直静立一旁,捻须不语的军师陆法和,询问道:“法和,你的意见呢?”

陆法和为了此次南征,暗中筹划已达半年之久,各种可能性早已推演过无数遍,可谓胸有成竹。他缓步上前,先是对着群情激昂的众将微微拱手,声音平和却自带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诸位将军忠勇可嘉,求战心切,法和感同身受。然,兵者,诡道也,不可不察。”

他走到地图前,指向江陵的位置:“江陵,乃荆州核心,湘东王萧绎坐镇于此,拥兵五万,城防坚固。更重要的是,萧绎此前通过与我们贸易,暗中组建了一支两千人的骑兵,实力不容小觑。”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反观我军,此次随大王南下的,主要是两万关陇轻骑,加上襄州本地兵马,总计不过七万余人。若强攻江陵,即便能下,也必是尸山血海,伤亡惨重,于我后续战略极为不利。”

高昂耐着性子听到这里,忍不住插嘴问道:“军师,那照你这么说,咱们就干等着?等什么?等萧绎自己把江陵让出来吗?他又不是傻子!”

陆法和微微一笑,那笑容高深莫测:“高将军稍安勿躁。我们不等他让城,我们等他……主动撤兵。”

“撤兵?”高昂瞪大了眼睛,更加不解,“他凭什么撤兵?”

陆法和从容解释道:“法和仔细研究过侯景身边两位主要谋士,王伟与宋思玉。此二人皆非易与之辈。侯景敢以区区五千残兵起事反梁,必有其底气与后手。若我是侯景……”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定会先行佯攻,做出围困建康之势,牵制住台城守军与各地援军视线。同时,趁机在建康周边大肆裹挟流民,煽动对朝廷不满之徒,滚雪球般壮大自身实力。待时机成熟,根基稍稳,再图一举攻克建康!此乃乱中取利之策。”

高昂听得眉头拧成了疙瘩,还是没完全明白:“这……这和萧绎从江陵撤兵有什么关系?”

陆法和耐心继续,如同抽丝剥茧:“这意味着,侯景之乱,绝非旦夕可平之疥癣之疾!一旦建康被长期围困,情势危急,梁主萧衍为保社稷,必定会下达勤王诏书,号令天下州郡兵马火速入京救驾!萧绎身为皇子,于公于私,他能置身事外,坐视不理吗?若他按兵不动,便是置君父于险境,是为不孝;坐视国都危难,是为不忠!这‘不忠不孝’的罪名,他担待得起吗?”

这时,对萧绎颇为了解的韦孝宽站了出来,提出异议:“军师所言确有道理。但据孝宽所知,萧绎此人,野心勃勃,性情凉薄自私。他一直对当年萧衍执意用佛法治其眼疾,最终导致他一只眼睛失明之事耿耿于怀,心存怨怼。我担心……他万一铁了心,就是按兵不动,甚至巴不得萧衍……那我们岂不是空等?”

陆法和似乎早已料到有此一问,他淡然一笑,语气却带着冰冷的算计:“萧绎确有野心,亦甚虚伪。他或许不想去,但我们可以帮他‘想去’。只要建康告急的消息传来,我们便可动用一切手段,在荆湘、乃至整个南梁境内散布舆论,言说湘东王萧绎因私废公,坐视君父危难,觊觎帝位,其心可诛!他是个极好面子、又渴望名正言顺登基的‘伪君子’,天下人的口诛笔伐,群臣的质疑,他承受不起。届时,内外压力之下,由不得他不挪窝!他若出兵勤王,江陵空虚,便是我军南下,收取整个荆南的最佳时机!”

高昂听完这一长串分析,虽然明白了其中关窍,却还是觉得不过瘾,撇了撇嘴,嘟囔道:“绕来绕去,又是耍阴谋诡计,忒不痛快!还是真刀真枪干一场来得爽利!”

刘璟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他霍然转身,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而有力,一锤定音:“二弟!为将者,岂能只图一时痛快?法和之策,老成谋国,正合我意!好饭不怕晚!南梁疆域辽阔,树大根深,我们要一口一口,稳稳地吃!眼下第一步,便是趁此良机,先将整个荆南之地收回来,达成第一阶段战略目标!传令下去,各军加紧备战,严密监视江陵及建康动向,依军师之策行事!”

“是!谨遵汉王之命!”帐内诸将,无论是否完全理解,见刘璟已然决断,立刻收起所有杂念,齐声轰然应诺,声震屋瓦。

而此刻的刘璟并不知道是,他的另一个好消息,正在快马加鞭地赶来——南梁东宫舍人江总,怀揣着太子监国萧纲亲笔所写的求援信,正冒险渡江,日夜兼程,赶往襄阳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