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朕折一根树枝就能打死他(1 / 2)

正月十五·上元佳节·建康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建康城都沉浸在一片璀璨与喧嚣之中。各色花灯争奇斗艳,庆贺的队伍穿行于大街小巷,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特有的甜腻香气与人间烟火气。上至公卿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似乎都暂时忘却了北方的烽火与朝堂的纷争,尽情享受着这太平盛世的佳节。

皇宫之内,更是灯火辉煌,笙歌鼎沸。因太子萧纲称病在汤山休养,皇帝萧衍难得地从他清修的同泰寺中移驾回宫,设下盛大的夜宴,与文武百官共庆上元。殿内觥筹交错,歌舞升平,一派和乐融融。

今年的局势,在大多数梁朝官员看来,似乎正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就在正月十四,从京口和江陵前线接连传来急报,原本与梁军对峙的汉军部队,突然开始大规模向后撤退,摆出了一副收缩防御的态势。

这一举动,让建康城内的衮衮诸公们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各种乐观的解读迅速流传开来:有的说是汉军后勤不济,难以支撑长期对峙;有的说是北齐牵制了汉军主力;更普遍的看法是,汉王刘璟终于顶不住压力,准备主动求和了!这无疑是给即将到来的上元佳节,献上了一份最厚重的贺礼。

端坐于御座之上的萧衍,听着臣子们兴奋的议论,脸上带着一丝高深莫测的微笑。他心中自是明了,这必然是刘璟接受了他的和谈意向,主动释放的善意和诚意。

想到困扰自己多时的北方边患或将消弭,更想到那个如同烫手山芋般的侯景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送走,以免其继续扰乱自己的佛心清修,萧衍只觉得浑身舒畅,连平日里觉得聒噪的丝竹声,此刻听来也格外悦耳。

他已然决定,过了正月,便立刻着手办理将侯景“礼送”至汉国的事宜。

宴会的气氛愈加热烈,酒至半酣,一些自诩风雅的文臣们开始摇头晃脑地吟诗作赋,极尽谄媚地歌颂着大梁的“盛世华章”与皇帝的“无量功德”。

更有那些被奉为上宾的“得道高僧”,此刻也全然不顾清规戒律,与官员们推杯换盏,大口饮酒,大块吃肉,言语间充满了世俗的奉承与机锋,与这庄严的宫廷盛宴显得格格不入,却又无人觉得不妥。

整个建康,从宫闱到坊间,都沉浸在一片虚幻的盛世祥和之中。

---

与此同时·石头城军营

与建康城内的奢靡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石头城军营内,虽然也是灯火通明,却弥漫着一股肃杀与紧张的气氛。

侯景将他麾下所有能召集到的将领,无论是他从北方带来的旧部,还是归附他不久的原梁军军官,全部聚集在了点将台下。

寒风掠过军营,吹动着火把,明暗不定的火光映照在侯景那张因酒色和野心而略显浮肿、却又带着狠厉之气的脸上。他环视着台下神色各异的将领们,深吸一口气,用他那特有的、带着羯人口音的腔调,声嘶力竭地喊道:

“兄弟们!将士们!”他的声音在夜空中传开,压过了远处的隐约笙歌,“当初,你们跟随我侯景,离乡背井,来到这江南之地!我们为的什么?不是为了封侯拜将,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我们他娘的只是为了活命!是想在这乱世之中,找一条活路!”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宋子仙、任约等人脸上立刻露出了愤慨与共鸣的神色。

“可是!”侯景猛地提高了音量,声音中充满了悲愤与煽动,“我们换来了什么?是高门的白眼!是朝廷的猜忌!是克扣的粮饷!如今,皇帝身边有奸臣作祟!”他伸手指向建康城的方向,仿佛那里有无形的敌人,“他们……他们为了向那北方的卖饼郎(刘璟)乞和,竟然……竟然要拿我们这些兄弟的人头去做觐见之礼!要用我们弟兄的鲜血,去染红他们的衣冠!”

“兄弟们!告诉我,你们答应吗?!”侯景几乎是吼出了最后一句。

“不答应!!”宋子仙、任约等侯景心腹立刻振臂高呼,群情激愤。

“反他娘的!跟他们拼了!”更多的侯景旧部跟着呐喊起来,声音中充满了被逼到绝境的疯狂。

而那些原梁军体系的将领们,此刻却是面色惨白,心中暗暗叫苦不迭。他们原本以为侯景召集大家,是要发放过节赏赐,或者布置防务,万万没想到,这位大将军竟是要拉着他们造反!此刻置身于这群情汹涌的叛军之中,他们只觉得脊背发凉,进退维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