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宣布高欢的死讯(1 / 2)

邺城·皇宫正殿

时值九月二十三,秋意已深,大殿之内却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肃杀与压抑。太子监国高澄,身着素服,面容沉痛地端坐在御阶之下的监国宝座上,俯瞰着下方黑压压的群臣。他的目光看似悲戚,眼底深处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与期待。

一阵象征性的静默后,高澄清了清嗓子,那声音带着刻意营造的沙哑与沉重,如同重锤般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诸位臣工……孤,今日接到青州急报……”他顿了顿,仿佛需要极大的力气才能继续说下去,“我大齐皇帝陛下……自邙山身受重创,于青州悉心调养,奈何……奈何天不假年,伤势反复,终至……药石罔效,已于昨日……龙驭上宾了!”

他话音未落,大殿之中已是一片哗然!虽然高欢重伤的消息早已不是秘密,但真正听到死讯确认,依旧如同平地惊雷,震得群臣心神摇曳。窃窃私语声、惊愕的抽气声、以及几声真情或假意的悲泣瞬间交织在一起。许多老臣脸上露出难以置信和巨大的恐慌,皇帝是国家的支柱,尤其是在这强敌环伺、内部暗流汹涌的时刻,皇帝的突然驾崩,带来的不确定性太大了!

就在这片混乱之中,高澄的心腹,尚书左丞陈元康立刻应声出列,他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悲恸,声音却清晰有力地压过了嘈杂:“陛下!陛下啊!”他先是向着东方躬身一拜,然后转向高澄,语气转为无比的恳切与“深明大义”,“太子殿下!陛下不幸弃我等而去,臣等心如刀绞,五内俱焚!然,国不可一日无君!尤其当此危难之际,强汉窥伺于西,突厥作乱于北,国内人心浮动!为江山社稷计,为亿兆黎民计,臣斗胆恳请殿下,节哀顺变,早登大宝,以正名位,稳固我大齐江山啊!”他这番话说得涕泪交加,情真意切,仿佛全然不顾及人子之孝,一心只为国家考量。

随着陈元康这“第一声号角”吹响,早已安排好的“剧本”开始上演。宋游道、崔暹、邢邵等一众以汉臣为主的官员,如同听到信号的士兵,纷纷出列,跪倒在地,异口同声地附和:

“臣等附议!请太子殿下以江山为重,早登帝位!”

“国不可一日无主!请殿下继皇帝位!”

“殿下继位,乃众望所归!”

劝进之声此起彼伏,瞬间响彻大殿,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洪流,仿佛整个朝堂都在期盼着高澄立刻坐上那张龙椅。

反观朝中的鲜卑勋贵和老臣,要么如斛律金、段荣等被高澄以各种理由派遣到了边境军镇,要么如孙腾等年老体衰,卧病在家,无法上朝。此刻留在朝堂上的鲜卑贵族,要么资历尚浅,要么手中无权,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明显是有组织的劝进浪潮,他们面面相觑,心中充满了疑虑、不安甚至愤怒——陛下死得突然,太子这就要登基?是不是太急了点?然而,他们大多长于弓马,拙于言辞,面对陈元康等人引经据典、冠冕堂皇的劝进,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反驳,满腹的质疑和不满只能硬生生憋在肚子里,脸色涨得通红,却发不出有力的声音。

高澄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冷笑。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见他演技瞬间爆发,猛地从座位上站起,眼泪如同断了线的珠子般滚滚而下,他捶打着胸口,声音带着哭腔,显得无比“悲痛”和“慌乱”:“不!不可!元康!诸卿!休得再言!父皇……父皇刚刚离世,尸骨未寒,灵柩尚在归途!为人子者,心痛如绞,方寸已乱,岂能……岂能在此时谈及继位之事?!此等不孝之举,孤……孤绝不为也!登基之事,休要再提,至少……至少也要等父皇头七过后再说!”他表现得如同一个纯粹被悲伤击垮的孝子,将“孝道”这面大旗死死攥在手里。

陈元康和崔暹等人自然是“不依不饶”,他们继续“苦苦劝谏”,将国家的危机无限放大。崔暹言辞激烈:“殿下!如今汉军虎视眈眈,突厥狼子野心,国内若因名位未定而生出变故,届时内忧外患,我大齐百年基业恐将毁于一旦!殿下若不继大统,则名不正言不顺,如何号令天下,抵御外侮?此非殿下一人之事,乃关乎国家存亡啊!”

这时,另一位高澄的心腹,以谨慎细致着称的赵彦深站了出来,他提出了一个看似折中、实则将事情彻底敲定的方案:“太子殿下纯孝,感天动地,臣等敬佩。然,国事亦不可久旷。既然殿下坚持,而陛下灵柩已在途中,据报最多三日便可抵达邺城。依臣愚见,不若待灵柩抵达,殿下于陛下灵前,告慰在天之灵,然后顺理成章,继位称帝。如此,既全了殿下孝心,亦符合礼制,更可迅速安定人心,稳固国本。可谓三全其美,不知殿下与诸位同僚以为如何?”

高澄闻言,脸上露出“极度为难”和“挣扎”的神色,看看“悲痛”的自己,又看看“忧国忧民”的群臣,久久不语。

表情,立刻心领神会,知道该进行最后一步了。在陈元康的眼神示意下,满朝文武,除了那几个憋得脸色发紫的鲜卑贵族,齐刷刷地跪倒在地,以头触地,齐声高呼,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请太子殿下顺应天命,灵前继位,登基称帝!”

“请太子殿下顺应天命,灵前继位,登基称帝!”

“请太子殿下顺应天命,灵前继位,登基称帝!”

连呼三声,响彻云霄,将“民意”和“天意”烘托到了极致。

高澄看着脚下黑压压跪倒的臣子,听着这山呼海啸般的劝进声,知道火候已到。他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长长地、沉重地叹息一声,那叹息中充满了“无奈”与“被迫”,他颓然坐回座位,声音低沉而沙哑:“唉……既然……既然众卿皆以为此乃江山社稷所必需……孤……孤若再行推辞,反倒显得不顾大局了……罢了!罢了!就依众卿之意吧……待三日后,父皇灵柩抵达,孤……孤便……便在这太极殿前,告祭父皇在天之灵,顺天应人,继皇帝位!”

“太子殿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