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那每月十块钱,杨舟的日子一定不好过。
这场交谈不欢而散。
但是谁也别想算计何天的录取通知书,她在知青点思来想去,直接就十年高考一朝恢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如何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加考试,团结一心,一套书一整个知青点看,一起凑钱买灯油,白天上工,晚上学习……
把克服万难,也要学习上进的青年们写的坚韧不拔,充满干劲。
在全国高考火热的同时,各种矛盾也充斥的时候,这篇文章无疑就是当下最需要的。
不仅被投放到省城日报上,还被全国性的人民报纸选中刊登。
这十年,写稿是没有稿费的,但是会有荣誉加持。
何天得到报社回信的同时,本县本公社,本大队,全都知道了何天的壮举,人们在关注这场考试的同时,看到这篇文章,也开始关注何天这位知青中的代表,考试究竟如何。
出名了,万众瞩目,别人才不敢轻易搞你。
何天不搞绝地反击那一套,就要防患于未然,想在对手前面,把所有可能性掐灭在萌芽状态。
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何天的新一篇文章又准时投向报社。
那就是关于国家恢复高考,是对人才的需求,这个需求,将会是连贯性的,意思就是这次高考过后,肯定会经常有高考的机会,让没有被录取的人不要灰心,继续努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顺利考上沪市复旦大学,何天在全县都挂了名,随后南郊大队又陆续有知青考上,村民里参加考试的有好几个,但是只有一个考上师范学校。
女知青这边杨薇和乔红都考上了。
拿到录取通知书,杨薇眼眶都红了,还有几个跟她同一届下乡但是已经在村里嫁人的知青来看她。
过去这些人看到杨薇一把年纪,也不肯嫁给当地人,都嘲笑她。
现在只有她等到了机会,众人心里不是滋味,来恭喜的有,来看一眼表达懊悔的也不在少数。
吴玉霞和周海清有些失落,何天把自己的笔记和家里寄来的课本都留下来。
“高考肯定不止这一次,马上就是高中毕业生毕业季,要是高考彻底恢复,下一次考试就不远了,就几个月,你们抓紧好好准备。”
两人闻言,觉得很有道理,很快振作起来。
都已经考上大学,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何天与杨薇收拾行李准备先回家一趟。
两人跟杨舟都是一个街道的。
上次不欢而散之后,杨舟已经很久没找何天说话了,虽然还在帮着蒋芳,但是比往日沉默不少,在男知青宿舍也不怎么说话。
这次知道何天就要回去,忍不住找她说话。
“小天,你后头就走?”
何天点头。
“舟哥,你不要跟我一起回城吗?”
杨舟想了想,缓缓摇头。
“我还不能离开,你读大学也要三四年,等你大学毕业再说。”
何天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