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毅暗中调查了一下县城市场这个小龙虾新摊位的主人。
他姓史,名叫史学明,并不是镇北县本地人,也不是吉春市人,压根儿不是北方人,而是在前些年知青下乡的时候,从蜀地被“发配”到镇北县的。
后来知青回城,因为种种原因,他没有回去,就留在镇北县落户,变成了本地人。
过上个几代,就会成为镇北县地道的本地人。
史学明有个兄弟叫史正良,是非常有名的国家级厨师,精通川菜、鲁菜以及宫廷菜等菜系。
史正良的厨艺非同小可,在整个蜀地的厨师界都名声大噪。
有个在做菜方面如此厉害的好大哥,史学明从小跟在他身边耳濡目染,在做菜方面,也小有造诣。他并不是什么正经厨师,但比很多有名头的厨师还要厉害。
就比如,姚小华一家三代都是厨子,在镇北县这一片地界上,都小有名头,一提起来,会有不少人知道。但在史学明面前,哪怕他三代加起来,也连个屁都不算!
史学明没有名头,但胜过无数有名头的厨师。
史学明是个有文化的,此前,他也只是经营一下书画方面的生意,给别人写写字,作作画,代写代写书信啥的。
但刚开始生意还行,时间长了,书画方面的业务需求有所变化,大量锐减,他在镇北县,连吃饭的依凭都没了。
一个月前,他就听说了,在镇北县被人视为垃圾的小龙虾突然在县里大卖,但并没有在意这事儿。
最近,眼看着自己的营生越来越不行,机缘巧合之下,他才开始重视这件事情。
史学明史蜀地人,最擅长做辣,而且,做出的辣味醇香浓厚,不是一般人做的那种单纯单薄的辣。于是,在一通研究之后,很快就做出了一锅麻辣小龙虾。
小龙虾是做好了,可是,该怎么让人买自己的小龙虾呢?
史学明最初也尝试先尝后买的方式营销,但效果并不好。
原因是,许毅的小龙虾卖的正盛,根本没有多少人愿意尝他的小龙虾。有几个愿意尝的,倒是在尝了之后都买了。甚至还回去帮他打了广告。
但因为许毅小龙虾店铺的影响,有人帮忙“打广告”效果也并不好,他每天最多也就靠卖小龙虾赚几块钱。
直到最近这两天,他思来想去,最终在价格上营销一下。
他并不是将小龙虾降价售卖,相反,别人在市场上卖小龙虾一块钱一斤,他就提高到一块五一斤。
他这么做,灵感也是来源于许毅的小龙虾店铺,因为他发现,许毅的店铺,小龙虾都卖到两块钱一斤了,还是比市场上一块钱一斤的卖的更好。他把小龙虾价格由原来跟别人的一样,提升了五毛,立刻就吸引来不少眼球。
顾客的想法也很简单,问法更简单:“别人的小龙虾都卖一块钱一斤,你的凭什么卖一块五?”
吸引过来人问,正是史学明的目的,他当即一笑:“您尝尝再说。”
来询问的顾客一尝:“喔霍,兄弟你这龙虾,可真叫一个美味啊!简直绝了!”
“我本来以为毅哥龙虾馆的龙虾就已经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没想到你这味道,更厉害。”
“对了兄弟,你能保证你卖的龙虾,天天都是这个味道吗?”
不用想,这是个小龙虾爱好者,不仅仅买过许毅的龙虾,也买过这市场上其他家的,其他家的龙虾,刚开始一吃,感觉还可以。可后来,就越吃越难吃,所以,他才会问出这样的话。
史学明知道“鱼儿”上钩了,不急不慢:“呵呵,这位兄弟,配方是固定的,味道也是固定的。每天都是这个味道,变不了。”
这顾客哈哈一笑,当即就花七块五毛钱买了五斤,这顾客,也是史学明最近卖龙虾以来,买的最多的一位:“感谢捧场,吃好了您再来。”
这个顾客来买小龙虾,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光顾的人越来越多,他这龙虾摊位,自然而然也就火起来了。
仅仅是三五天下来,史学明就赚的钵满瓢满,几天的收入,比原来半年的还要多。
尝到甜头的史学明,做的龙虾越发的多,甚至还找了一个帮手帮他。
许毅装作顾客,买了他一斤小龙虾,品尝了之后,也是忍不住直竖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