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谁也没有想到,学堂里的孩子在学会如何防疫后,会第一时间把整理好的东西带回家,交给家里的长辈,务必让家里每一个人都记住。
更有甚者,会利用书局印发纸张,贴满大街小巷,以及传送给大虞朝各个角落,这种利国利民的好事,上位者怎么可能不清楚对方是好是坏。
在对方还要说什么的时候,直接下旨表扬顾家学堂,并赐名为:“南郊书院”,并所有费用由朝廷出,所收学生的要求并没有更改,变相地增加了难度,这也是为什么京中好多人不嫉妒顾家的原因,实属人家做的事看似不大,却被上位者知道顾家出能人。
不过也有人认为,家里有孩子能考进“南郊书院”是一件荣幸的事,谁让连当今的上位者都以为那是个好地方。
其实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各家的孩子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似在家里中那样,让家中的长辈亲切的体会到什么是孩子长大了,什么是孩子们懂事了,而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很多孩子为了迎合父母长辈,在他们面前乖巧,在别人面前又是另外一副面孔。
也不是因为在“南郊书院”不会,而是他们没有那个时间,更多的是因为接触不一样的知识,学到的东西杂而有用。
每每在这个时候,顾承泽哥俩的同僚,都恨不得对他们说:
“顾兄,顾兄,别走呀!
听说最近南郊书院又要招生了,不知道此次招生的条件是否有改变?
老哥家中上有一子,你看?”
每次遇到这个问题时,不管是顾承泽还是顾承安都会说:“老哥哥,不是弟弟不帮衬你,而是南郊书院的事,弟弟我根本就插不上嘴,至于是否有更改条件,这事也不光是我一家人说着算。
现在南郊书院在上面挂上了名号,有些事上边虽说不管,可是也不是什么事都由下边人说着算,更不要说,那些教书的先生都有谁,就那些人你我能猜透他们的心思吗?”
话不用多说,这些就够用,不管是谁听了都摇头,没办法“南郊书院”考核十分严格,就连庆王世子都是凭自己考试进去,更不要说其他人家的孩子。
为什么不说没有皇子进“南郊书院”读书,还不是因为有人提出顾家有可能结党营私,就单单这一条,那谁也不敢让他的儿子去。
其实不光是南郊书院没有皇子,就是京城其他书院也没有,皇子的教育有专门的先生,专门的场所,根本无需担心皇子的教育。
因为没有他们在,南郊书院的那些先生别提心里多舒坦,省着教学的时候还担心这担心那,单单庆王世子根本就不用放在眼里。
不过宫中的那些皇子听说对方进了南郊书院,别提心里有多少不痛快,可惜根本就没有人能帮他们,最多的就是找陪读问问有关于南郊书院的事情,可惜那些陪读也知道的不多。
不要以为他们的兄弟也在南郊书院读书,就一定会知道很多,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