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1 / 2)

他们两人浅笑一声。

其中稍年轻些、性情豪放大胆的那位先开了口:“还能是何事?自当是先生之事。有传言说,先生在那工部之内所做的实学之物,有改天换地之能。”

“国朝之事,还有何人能比?”

“先生之物,便是这大明朝的前行方向,哪怕是当今陛下还有太上皇,终究也差了一层。古往今来,盛名贤君或许有过,但先生这般的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一刻,面前的这位有才学的文人直接出言,把陆羽夸成了一朵花。

朱元璋撇了撇嘴,冷笑一声看向陆羽,那眼神好似在说:你小子什么时候有这么大的能耐,咱这个老丈人怎么不清楚?

眼见朱元璋又在做这些无聊事,陆羽直接不理。

朱元璋是这么个脾气秉性,陆羽又不是第一回知道,尤其是对方如今简直就是个老小孩。

他才懒得跟这种小屁孩玩什么过家家的小游戏。

“工部之物,如今还没问世,便能改天换地?两位该不会只是夸夸其谈?”

陆羽话锋一转,“而且除了这工部之外,国朝之势又在何处?若说国朝之事,不如说说国之隐患,如此才能彰显二位的才学。

不若添个彩头如何?

若二位能够说出让场上众人全都心服口服的话,今时今日,二位这车票钱,在下掏了,还请二位在这餐厅之处吃上一顿大餐,如何?”

陆羽再度开口。

刚才原本不打算再继续说下去的两个文人,忽然来了兴趣。

有了彩头,赌上一赌又有何妨?

更何况他们二人虽不缺银钱,但虚荣心还是有的。

“阁下亲自开口,可不能忽然反悔。”

杨荣缓缓站出来说道。

陆羽笑了一声:“绝不反悔。”

有了陆羽这话,杨荣微微点头应下,随后看向餐厅里的众人:“刚才这位兄台所言,诸位可都是见证者。”

餐厅里的其他文人,个个早已迫不及待想要看看这几位大才接下来真正的顶尖辩论,所以此时自然是拍手叫好,连连答应:“兄台放心,我等亲眼见之,今时今日定是会为兄台做主的,绝不会让兄台白坐这场。”

“哈哈哈哈,杨兄这般大才,我等方才也是亲眼目睹,日后迈入朝堂,必将是朝中重臣,如今讨好都来不及,又怎能会不管不顾?”

“兄台大可放心。”

众人齐齐言语,似已是把这心头之事全然定下。

“好。”

杨荣当场应了一声,随后看向陆羽,微微说道,“国朝之事,无非也就二者之间。除了先生之事外,国朝隐患之内,最大的便在这‘傲气’二字。”

杨荣继续开口。

他目光灼灼,眼神之中似乎也有着明亮光彩,此刻能一展胸中万般才华,自是有了几分淡淡的兴奋。

“哦?为何?”

陆羽继续说道,眼中也带着几分好奇之意。

“我大明今时今日这般盛世光景,傲上一二又有何不可?难不成这都还能成了错事?”

有人插了一句。

杨荣道,“为人可有傲骨,但绝不可有傲气。如今我大明天下,上到朝堂天官,下到百姓平民,心中傲气滋生,自然是让人忧心,假以时日,或可会成为我大明之危局,难道这还不够吗?”

“天下之大,何其浩瀚。”

“若是我大明一朝没有先生,不说别的,单单那些海外藩王之处,假以时日便未必不会攻打而来,到时候天下便是又要民不聊生。

哪怕没有这些烦恼,可还有四处的蒙古、鞑靼、瓦剌各部,哪怕他们如今也被我大明渐渐同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终究也是让人心下难安。若是不将其彻底解决,我大明日后必定会在这事上吃上一个大亏。”

杨荣缓缓道来,言语之中可谓是极其有理,使得场上众多文人皆都面露思索之色,俨然是把他的话全然听了进去。

“的确,如今我大明高丽人、还有那些安南之人,皆都以我大明为荣,可假以时日。他们国力若反超大明,我大明若生出内乱,这的确是一大隐患,骄兵必败。哪怕今日不发,日后也必定会在这事上出现岔子的。”

“兄台果真大才,恐怕普天之下,能够在如此大明盛世之上想通这些的,少之又少了。不知兄台究竟何许人也,出身何处,如今又在何处任职?”

这一刻,场上的文人全都为杨荣的话彻底倾倒,一个个心中满是敬畏之意。

“在下不才,国子监甲等生杨荣。”

杨荣开口说道,同时把身旁的同行之人也拉了出来,“这位是国子监甲等生杨溥,我们二人此次便是从各自家中归来,准备返回国子大学之内的。”

如今的国子监也换了个称呼,多了个别名,称之为“大学”。

毕竟当今天下,除了国子监之外,其他各处实学之物早已开启,类似国子监这般同样教导实学学问的,也算是成了各家各户必不可少之事,一个个自然是不会忘却的。

于是!

这小学、大学之名,从陆羽口中有意无意之间也就慢慢传扬开来。

陆羽身为这实学圣贤。

他亲自开口提及的事务,为圣贤之言。

除非有朝一日陆羽做了错事,而且还是天大的错事,否则陆羽这实学圣贤之言便真如同圣人之言,绝不可能有错。

这就叫做口碑,就叫做他这位当代圣人的含金量。

“原来是国子监两位高才。国子监优等生,日后至少起步可都是要入翰林院的,怪不得两位能有这般学问。”

“今时今日我等之人,算是见识到了,怕是日后二位也必将成为朝堂天官。”

“今日可是要多沾沾这份福气才对。”

哪怕被周围的人夸赞。

杨荣面上的傲气却并未再添太多,反而是忽然一反常态地谦虚下来。

只见他苦笑一声:“朝堂天官哪有这般容易?国子监之内的甲等生可并非我们二人,班上足足有十数人之多。

且先不论其他,单单那过目不忘的解缙,此等神童之名,可是被国子监祭酒亲口夸赞过的,甚至在实学一道更是大为长进,在国子监之内还能称得上是未来先生的接班之人。”

“还有其他的神童……”

杨荣为人傲气,但遇到真正能与他相提并论之人,那傲气自然也就会消减几分。

他并非是不知轻重的性子。

更别提实学一道,既看天赋,也看钻研。

如今的大明一朝。

除了他们这些本来就涌现的学子之外,那些本来寂寂无名之人,也都如同雨后春笋般开始涌现,唯有如此,才有了如今的实学盛世。

而杨荣、杨溥他们两人,跟如今已成尚书之职的杨士奇,正是那永乐一朝的“三杨”。

原本史书记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