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这一众贝勒而言,经营好当下大清的地盘,甚至还有那些蒙古八部的地盘才是最要紧的。
把这些利益划分到自己肚子里,可比在这朝鲜之处继续作战,甚至比皇太极此间有意无意说的“要同那前朝元朝一般,让大清入关,坐上这九州江山”那虚无缥缈的事情,来得更有意义和价值得多。
如今的大清,可实在是难。
众多贝勒在军营之内统兵布阵,一一着手安排;而在这营帐之内,豪格未曾离去,是皇太极主动将他留下。
皇太极抬手,豪格立刻俯下身去,脑袋微微向前一靠。
皇太极拍了拍他的后脑勺:“豪格,你此前可曾怪过朕?”
听了这话,豪格心头一紧,面上不敢有半分松懈,忙做出父慈子孝之态,立刻答道:“父皇一片苦心,儿臣岂能不知?
此前儿臣犯了大错,若父皇不严加处置,如何震慑军心、稳定大局?
儿臣多日来在府内,身为局外人也看得清楚。
父皇虽已称帝为我大清天子,但恐怕多尔衮还有其他贝勒亦有取而代之之意。如今虽未曾显露,那是父皇春秋鼎盛、独掌乾坤、手握大权,所以才能压得住;否则,单单父皇之前解了这贝勒共治之权一事。
他们一个个的定有狼子野心。”
豪格目中出现一丝狠厉,攥着双拳,身子同时好似一张长弓微微紧绷。
他豪格可非有勇无谋之人,只不过是如同多尔衮、代善、岳托这些贝勒一般,各有各的算计谋划而已。
毕竟原本的八旗乃是众多贝勒共治,凭什么你皇太极一朝称帝,我等之人便屈居于你之下?
听得豪格这些言语,皇太极眼中的欣慰更甚。
其后,在这大清营帐之内的接下来一段时间。
皇太极鲜少露面,一道道由他发出的军令,则由豪格亲自去向岳托、多尔衮这些贝勒告知,似是要稳固豪格在这大清皇太子的地位。
……
平壤之地火炮声轰鸣,四处的城墙已被修缮多次。
洪承畴早已接过朝鲜名将申景媛手中的大权统筹调理,不仅是平壤重镇,还有着朝鲜各处的其他援军。
有江华岛的,亦有后方大明支援而来的。
而这守城之事则交由了卢象升。
卢象升在守城一事上表现出的卓越才能,迅速征服了这平壤之地的一众朝鲜将领,还有洪承畴麾下的左良玉、孙传庭等人,包括那明末良将曹文诏亦是无话可说。
大多数的将领都擅长领兵带军,擅长守城之事的却是少数了。
此刻,洪承畴、卢象升还有申景媛他们三人在这北城墙之上。
也是战火最汹涌之地。
洪承畴抚着山羊胡的长须,看着那再次退去的八旗子弟,还有一众蒙古部落的人,面上却是露出一丝疑虑:“好像哪里不太对劲。”
朝鲜名将申景媛认同地点了点头:“的确。”
“从前日开始,八旗虽再度攻城,可不仅云梯还有那攻城利器便少有拿出来的,甚至攻城时日再度缩短,还有那一众蒙古之人也不再往前冲锋,很多时候明明都可登上城墙,却未曾继续,反而到了时辰便鸣金收兵。”
申景媛说出他的分析。
而作为对守城情况最了解的卢象升亦是开口:“大多是恐怕这八旗兵力有所变化,未必还要对着平壤之地死磕。”
“不可能。”
洪承畴直接摇头,脑中回忆着这北方重镇的大概地形,“若他们想绕过平壤直逼汉城,大部队前行势必会被我们发现从而夹击;可若是小股部队,朝鲜之地除了我们,还有其他的大明王师,自可将其包饺子、团团围住。
对方人困马乏,不攻自败。
唯有拿下这平壤之地,才可继续长驱直入前往朝鲜腹地。”
洪承畴的分析不无道理,所以申景媛还有守城的卢象升着实说不出话。
兵法有道,虽可用左道旁门奇袭之策,但那不过是少数情况,遍观史书,以少胜多的战役大多为奇袭。
可洪承畴四平八稳的战略沿袭下来,想被击破比登天还要难。
于是,这平壤之地的众多大明将领便只能静观其变。
如今双方占据平衡,大多都是靠的这火枪火器,那神武大炮若一旦出场,会发生什么无人可知,洪承畴更不想引发更大的风险。
从原本的泼天大功直接变成一个天大的罪人。
大明如今求稳为上。
而在这平壤城内。
由于良将过多,左良玉在这平壤之地都快闲出个鸟味来了。
平壤城中,北边以洪承畴、申景媛二人为主,卢象升统管全城防务;东城有孙传庭,南城有那曹文诏,西城也有着秦良玉还有麾下的白杆兵。
这么一轮下来。
他左良玉反倒是被闲置了,天天在这平壤城内维持秩序,时不时哪一面城墙之处战火延绵、伤势过重,才会领着他的大头兵飞扑上前,将那些敌寇全部斩下,才算是勉强能立一份功劳。
可这不是他左良玉想要的。
他左良玉要的是如同五边都督洪承畴那般一步登天,立上一个惊世的大功才成。
可现如今老天爷不给这个机会。
“我左良玉明明对大明忠心耿耿,对皇上、对太祖皇爷一片忠心可嘉,凭什么……”
左良玉发着怨气。
旁边的左右心腹、他的左家军大气不敢喘,也不敢随便发言。
祸从口出,如今的大明朝可不是他们能肆无忌惮的了。
“将军,这大清还要不要再继续打了?
这外面的火炮声一天比一天少了,恐怕再过不久咱们也能回大明了。”
刚从外面探查完的亲兵进来,对左良玉汇报情况。
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左良玉此时正绞尽脑汁想着怎么立功,冷不丁听到此话,脑子轰鸣一声:“我的个乖乖隆冬强,这大清该不会真要跑了?”
想到这个,左良玉身子忍不住激动得发颤,连忙起身找堪舆图,仔细看了看,最终看向了堪舆图上的平壤方位,左良玉越看眼睛越是发亮,他虽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大清的确要逃,但如果大清真的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