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多时,多尔衮西征大捷的消息传回到了盛京城内。
朝会之上,崇政殿内。
文武百官、都察院、六部还有内三院一众官员群臣,全都肃立于此。
“好!西征大捷,成功收服蒙古各部,草原一统。”
“元朝玉玺现世,天命归金。不愧是朕的兄弟。朕将如此军国大事交与他多尔衮,果然没有看错。”
皇太极轻声大笑,笑声中满是愉悦。
皇太极的确是继努尔哈赤之后的又一雄主。
站在后金后继者的立场上。
他在任期间,极力调和汉人、蒙古人、女真人及各个势力之间的关系,在不消耗国力的前提下,带领后金一步一步走到了今日。
堪称金朝的一位圣明天子。
放眼这崇政殿之上,都察院由国舅阿什达尔汗掌管,监察百官;六部之内,除多尔衮掌管的吏部外,其余各部均由女真人执掌;
至于汉人,此前的范文程、高鸿中等人,虽身居要职,却多为文臣之职,多负责起草诏书、翻译汉籍等,同大明的翰林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用意不过是引入汉制,削弱女真一族各个贝勒的权力而已。
须知在此前后金朝廷一直都是八旗共治,而对于如今刚刚得到那“制诰之宝”传国玉玺的皇太极而言。
他方才的自称便已代表了一切。
他意图称帝。
身为一合格的天子,八旗共治这种以往的传统便没有再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中央集权、天下权势应当为君王一人所有。
“自今日起,我女真一族名为满洲,语言为满语,同此前再无半分瓜葛。”
于这崇政殿上,皇太极目光闪烁,趁热打铁,再度高声宣告。
如今皇太极威压满朝,下边的群臣百官中,汉人官员率先深深低头以表忠心;而分管各处事务的八旗贝勒们,哪怕有心阻止,可如今大事已成。
他们也无能为力。
很快,随着汉人官员带头赞成。
“陛下此举,玄妙至极。自此我满洲一族定当能威压神州,一统那九州神器。”
“多尔衮将军已于鄂尔多斯之处得了那传国玉玺,天命归金,陛下当改称为天子。”
紧接着。
身为都察院之首的国舅阿什达尔汗,作为和皇太极关系最为亲近之人,也站出身附和。
皇太极的权势越大。
他们的地位自然也能水涨船高,所以自是第一时间站出大力支持的最佳人选。
其他贝勒们见状,阿济格微微低头。
多尔衮如今不在,他也只能点头赞许。
很快,崇政殿内所有官员达成一致共识,皇太极的称帝登基仪式开始如火如荼地筹备。
虽说此前皇太极早已掌管后金大权。
可唯有称帝才是真正的正统,方能让所有八旗贝勒、包括努尔哈赤的子孙,从全新角度看待他,最终彻底归降、臣服于他这个天子帝王。
朝会结束,一众满人迅速离开,步履匆匆,目光凝重,似有要事商讨;而另一处的汉人们也早已抱团取暖。
文武之间再无内斗心思。
那些满人老爷已足以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更别提还有蒙古衙门的人虎视眈眈,所以唯有团结一致对外,才能求得喘息之机。
高鸿中、武将马光远,包括此时已投降后金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未来不久即将被封为恭顺王、怀顺王、智顺王的三人,也凑在一处议论。
“陛下称帝登基大典,那多尔衮还有其他贝勒,怕是再难有异动了。”
孔有德咧着嘴角轻笑。
对此事双手赞成。
他们这些人唯有靠拢皇太极,才能在后金活得滋润。
除皇太极之外,大多数满人贝勒对他们这些汉人态度鲜明,满是厌恶与居高临下,唯有在皇太极麾下。
他们才能一展所长、获得更多权势。
耿仲明同样面露喜色:“怕是陛下还有更深的打算,多尔衮、阿济格他们这些先帝之子,远非陛下对手。”
“大事可成也。”
尚可喜微微点头,心思却放得更远。
转瞬。
他便来到皇太极身前,如奴才般下跪磕头,得了应允后,才恭恭敬敬开口:“陛下,多尔衮即将班师回朝。
他麾下收伏的蒙古各部怕是人心归服于他。
当今之计,要务是将蒙古各部直接收归陛下麾下。
可效仿昔日林丹汗旧例,将囊囊福晋、窦土门福晋等纳入后宫,如此既能收服蒙古各部人心,又能宣扬陛下圣威。”
尚可喜将筹谋和盘托出,皇太极听后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对左右道:“没眼力见的家伙,还不赶快给朕的爱卿赐座、赏茶。。
他看着面前的尚可喜,眼神欣慰。
相比满人,这些汉人的脑瓜子要聪慧机灵得多,而且在朝堂之上,汉人只能依附他而存活,可比他那些“好兄弟”可靠太多。
“封王的旨意,朕接下来数日便会宣告朝堂,朕只要在位一日,便绝不会亏待了你们。”
“汉人、满人,在朕的眼里差距不大。”
皇太极将清茶亲自递到尚可喜身前,尚可喜低眉顺眼,恭恭敬敬接过,心内似也多了一份暖意,可这不过是皇太极的御下手段而已。
若他真有如此魄力与格局,盛京城内便不会将所有精锐与装备都优先供给满八旗,尤其是他皇太极麾下的嫡系势力,而汉人的军队待遇微薄,几乎算得上最低一档。
“微臣替辽东汉人谢过陛下。”尚可喜再次答谢道,皇太极挥了挥手,待喝完这盏茶,尚可喜才恭恭敬敬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