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北境美食之大明锅(1 / 2)

“冬衣和皮袄发下去了吗?”

李成梁正在前线的一座型哨所视察,一边询问身边的夏忠孝。

夏忠孝是这片区域的负责军官。

如果不是辽东的情况特殊,夏忠孝这样刚刚从战场下来的青年军官,是不会分派到前线的。

但是这里是辽东,是大明帝国的北境,想要生存下来,每一个人都要动员起来。

夏忠孝跟着李成梁打了几场仗,李成梁看他是可造之材,就将他分配到了这片河口。

李成梁并不知道,他设立哨所严防的这块地方,正是自己儿子李如松上书军议中提到的五国城。

李成梁只是行军到这里,见到这个河谷地区险要,能够控制生女真的贸易路线,就下令让人建设哨所了。

“回都护!都发下去了!”

李成梁没有纠正夏忠孝的称呼,反正周围都是自己的亲信,夏忠孝和自己的儿子相交莫逆,算是自家子侄,现场的氛围也没那么严肃。

李成梁也相信,只要自己再立一次斩杀王杲这个级别的功勋,就能成功将这个“副”字拿掉,成为安东都护府的大都护。

李成梁点头。

朝廷对于开发东北的决心很大,所有移民东北的百姓,都配发了冬衣。

而前线的士兵,填充棉花的冬衣都不够用,还需要皮袄之类的毛皮制品才能保暖。

五国城比辽阳还要靠北,这里的冬季格外的难熬。

“都护,这边请。”

夏忠孝身体壮实,年纪又轻,走路都带风。

他引着李成梁来到了一处低矮的营房。

夏忠孝道:

“都护,这些营房是专门建造的低矮的,此地风雪很大,如果房屋太高容易被压塌,也不容易烧暖。”

“房屋低矮一些,热气聚得牢一点。”

李成梁点头,他对这些武监生越来越满意了。

这些武监生不像是手下的粗鲁丘八那样,事事都要自己提醒,都护府的军令下来,他们总能给出很好的方案来执行。

但是在战场的时候,武监军官们又十分的勇猛。

李成梁明白武监的框架都是苏泽搭起来的,更是对苏泽敬佩到五体投地!

京师都苏公是文曲星下凡!明明是武曲星下凡才是!不,是诸葛孔明再世!

李成梁觉得自己这辈子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在上次入京搭上了和苏泽的关系。

第二正确的事情,就是把儿子送到了武监。

只可惜这个逆子,在武监翅膀硬了,不肯返回辽东帮助自己,却非要去什么克虏军!

想到这里,李成梁就气不打一处来。

如果儿子能回东北,父子同心,李家不定也能冲一冲勋贵的位置。

看到营房内暖意十足,士兵们的精神状态都很好,李成梁就更加满意了。

“好香!”

李成梁来到了一口大锅前,看着锅里炖着的食物,疑惑的问道:

“这是什么美食?”

夏忠孝道:

“都护,此乃‘大明锅’,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末将给您准备了餐食。”

李成梁却道:

“本都护今日就在这里吃了,这大明锅是什么?”

夏忠孝道:

“这东西还是朝鲜人发明的。”

“朝鲜人?”

李成梁看着炖锅,他认出了锅内四四方方的肉,这是朝廷最新配发到东北的“罐头肉”。

罐头,是朝廷最新的发明。

将肉制作成肉泥,加上盐简单调味之后高温煮熟,密封在瓷罐中,就做成了这样的罐头。

李成梁也不明白此物为什么要叫做罐头,只听这是苏检正起的名字,京师运货来的军需官就这么叫,安东都护府上下也就自然的叫起来。

听这是得益于苏检正的“微虫致病”,一名仓储的工部官员,提出了腐烂是“微虫”导致的假。

这名司仓主事名叫沈佩,他在研究之后,又发现沸腾的热水,可以消灭大部分的微虫。

他又从腌肉中得到启发,盐应该也是可以抑制微虫的。

盐加肉,加高温杀毒后灌装,这种陶瓷瓶身,金属瓶盖的罐头,肉可以放置半年不变质。

在东北这种天气下,更是能储存一年。

沈佩的发明被苏泽知道后,立刻在大同等肉价便宜的地区建设了罐头厂。

大同和草原互市,牛羊肉价格便宜,这些牛羊运输损耗不,没办法长途跋涉运到辽东。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制作成罐头之后,商人可以运输到京师,然后装船海运到辽阳。

李成梁刚开始的时候,也很喜欢这种罐头。

但是上一次野外行军了一个月,李成梁吃了半个月的罐头,就已经受不了了。

明军的军官也都差不多,刚开始的时候对罐头肉很喜欢,但是长期吃这玩意儿,闻到这味道就想要吐。

罐头肉竟然如此美味?

李成梁拿起大勺,翻动大锅,罐头肉

白菜可以放在地窖储存一个冬天,豆芽只需要合适的温度就能发芽,也是军中手册明确要给士兵补充营养的军粮。

除了这些之外,就是营地里能弄到的食物。

加上调味料,这么一口大锅炖上,李成梁竟然觉得不错。

“这怎么是朝鲜人发明的?”

夏忠孝老老实实的道:

“都护,您知道的,这罐头肉咱们实在是吃腻了,但是对朝鲜士兵来可是美味。”

“末将这个哨所,周围有四座朝鲜联防营地,以前咱们这里吃不掉的罐头,那些朝鲜人都会讨要去,就连开封了变质的都要。”

“末将后来才知道,这些朝鲜人在国内连饭都吃不饱,别是肉了。”

“他们把罐头肉这样放在一起乱煮,竟然还别具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