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筑五城以定北境疏》通过。】
【筑城计划于隆庆七年开春后执行,兵部派遣官员勘察辽东山川地理,五座棱堡逐步修筑于长白山要冲。】
【五城控制商路要道,压缩建州女真活动空间,生女真部落被迫归附。】
【安东都护府依托棱堡屯田驻军,东北开拓进程加速。】
【新军官阶层首次主导国政军策,打破宋代以来文臣垄断军策的传统。】
【新的军官基层登台,和文官争夺军事决策权。】
【国祚+2。】
【威望值不变。】
【剩余威望:4800。】
新式军官阶层正式登台亮相,这面目全非的大明,到底会驶向何方,苏泽也不知道。
不过总体上来说,新式军官也是新兴阶层,他们给大明带来更先进科学的军事决策,还能解决建州女真的问题,总是利大于弊的。
苏泽看完结算报告,关上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马上就要过年了,接下来各衙门都要准备过年了。
李如松是个人才,苏泽又掏出信纸,给远在东北的李成梁写了一封信,信中夸赞了一番李如松,又掏出两袋子精米,打开窗户。
——
李如松这段日子过得很煎熬。
他也没想到这次上书会捅出这么大的篓子来!
科道群情汹汹,兵部上下一心,要给自己的奏疏挑刺。
李如松虽然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但是想起来京之前父亲的教诲,他也开始后怕。
如果真的出了事情,就是那个当安东副都护的爹也护不住他!
唯一值得安慰的,就是苏教务长和自己站在同一条战线,还上书支持了自己。
李如松害怕再惹事,整日躲在军营之中。
可军营消息闭塞,李如松又担心错过重要的消息,每天都提心吊胆。
虽然他也听到了一些好消息,宣大和蓟辽两位总督都支持自己的方略。
但是李如松不清楚朝堂的局势,也不知道这份方略能不能被朝堂采用。
当然,他更怕的是自己贸然上书,被群臣攻击,还连累到苏教务长。
那自己就要被父亲揍死了。
“李旗正何在?”
一名行人来到了军营,门前的哨兵看到阵仗,吓得连忙进营通报。
李如松听说行人司来人,连忙披甲出营,心中咯噔了一下,也不知道这次是是福是祸。
军营还没接过圣旨,好在这位行人还算是体贴,指导他们搬来桌案,好歹将场面摆起来了。
行人展开圣旨,开始宣旨。
“克虏军旗正李如松,器识宏远,韬略夙娴。”
听到开头的话,李如松松了一口气,这样的开头总不会是问罪的圣旨了。
“近者,尔领衔奏呈《请筑五城以定北境疏》,考据史乘,参酌地利,所陈围困建州、控扼长白之策,实为安边定国之良谟。内阁诸臣皆谓所议上佳。”
“兹特擢尔为京营新军禁卫骑兵队正,调任禁卫军。赐内帑精甲一副、御马一匹,金元十枚,以彰朕励忠褒功之意。”
“尔其益笃忠勤,克襄戎务,钦哉!”
李如松听完圣旨,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名行人友好的说道:
“李总旗,还不谢恩接旨吗?”
李如松连忙按照流程谢恩接旨,紧接着两名负责上次的内承运司太监搬来了皇帝的赏赐。
精甲是一副精美的皮甲,礼仪功能大于实用功能,但这可是御赐之物,是可以当做传家宝的。
御马也是一样,这是一匹精壮的贡马,李如松是骑兵科出身,一看就知道这是价值不菲的宝马!
金元十枚是要送到祖宗祠堂的,关键是这个禁卫军队正。
自己升官了?
听起来自己这个克虏军旗正变成了队正,似乎是降级了。
但禁卫军是高配军衔,禁卫军队正位比千户!这在大明的军事系统里已经妥妥的中级军官了!
要知道在自己的父亲发迹之前,李家世袭的辽阳总兵,也就是个千户。
自己刚毕业一年,就完成了祖先几代人的积累!
要不然父亲怎么要送自己来京师读书的呢!
李如松连忙喊来身边的亲信,又将一个红封塞给了行人和随行的太监,众人在一片道喜声中,送走了宣旨的队伍。
“恭喜旗正高升!”
李如松宛如梦中,不一会儿,他的上司,骑兵千户高远也来到了军营之中。
原来不仅仅是李如松一人高升,所有联名上书的军官,都被调到了禁卫军中。
这位非武监出身的千户,用羡慕的语气说道:
“戍卫皇宫的任务艰巨,兵部的调令很急,你后日就要去禁卫军报到了。”
高远是戚继光的部将,和李如松在武监的教官也是老友,从军以来李如松颇受照顾。
此时他也有些不舍。
高远说道:
“勿做小儿态,你可知道陛下为什么将你们都调入禁卫军?”
李如松说道:
“是重建枢府的传言?”
高远也算是京营新军的中高级军官了,他接触的消息层次自然要比李如松高。
他点头说道:
“重建枢府还早着,但是此番你等上书,陛下又将你们调入禁卫军,日后少不了被陛下垂询军务的机会。”
李如松重重点头。
李如松的战略计划,兵部研究了半天没能找到破绽,两位边疆大吏都上书支持。
这说明了武监毕业的军官,军事素养过硬。
这种时候,皇帝必然会让他们参谋军政。
武监的出身实在是太有优势了。
这一批武监生,都是与国同休的勋贵和世兵子弟,忠诚毋庸置疑。
武监的监正就是皇帝本人,这些武监生理论上都是皇帝的弟子。
他们和外朝文官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又是专业的军事人才。
皇帝将他们调入身边,日后有关军事的问题,也可以多听到别的声音。
高远拍了拍李如松的肩膀说道:
“陛下这份信任来之不易,但是你们去了禁卫军,还是要谨言慎行。”
李如松连忙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