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高曦月48(1 / 2)

李太医照常到储秀宫给怡贵人诊脉,低头把脉时尽显温柔儒雅,他那张清秀白皙的面容让站在怡贵人身后的宫女燕语红了脸。

怡贵人的身体虽有虚弱,但已逐渐恢复。李太医向燕语交代了一些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项,他的体贴温柔再次让燕语倾心。

“是,奴婢都会记着的。”燕语含情脉脉地看着李太医离去。

屋里,怡贵人脸上露出了一抹笑意,皇上也俊美,待她也有温柔之处,可是皇上终究也多情,对她的情谊不过后宫三千分之一。柏飞鸢是祝福身边的宫女有个好归处的。

李太医年轻俊秀,人也实诚。这样的人对于燕语是个好归宿。

见燕语面色绯红,柏飞鸢带着调笑问道:“李太医哪里好了,一来你就一直盯着他看。”

燕语羞红了眼,她年纪尚小,情窦初开,原以为自己的情意隐藏的很好,没料到还是被主儿察觉了。

面对信任的主儿,燕语羞涩地说道:“奴婢只是觉得李太医和旁人不同,他生的好看清秀,人也温柔,但是这样的李太医身上带着孤寂和悲伤,奴婢···”

燕语羞地实在说不下去了,柏飞鸢却是笑了起来。

只是笑着笑着,她脸上逐渐凝重了起来,“燕语,你去叫嬷嬷来一下。”

在给柏飞鸢整理库房的嬷嬷疑惑的来了屋中,“主儿可是发生了什么事?”

“燕语,你先下去吧。”柏飞鸢平静地说道。

嬷嬷见状转身将门窗都关上了,安静地等候着怡主儿。

柏飞鸢沉默了许久后,开口问道:“嬷嬷可曾见过异国男子?”

江南男子和京中的男子容貌不同,她也不会感到奇怪,可如今细细回想着李太医的面容,却怎么看都觉得有些不同。

不是江南人,不像京中人,也和西北不同,他是哪里的人?

这样的面容,这样的气质让柏飞鸢莫名的想起了跟在金玉妍身后的侍女。

那个面容白净秀气的侍女,李太医也有着相似的白净秀气。

他们莫名的相似。

嬷嬷回想了一下道:“奴婢在内务府干活的时候曾经见过不少异国使者,沙俄多魁梧,金发碧眼;玉氏人多秀气;缅甸肤黑精瘦···”

玉氏多秀气···

柏飞鸢突然一阵耳鸣,“嬷嬷,宫里可有会玉氏语言的人?”

嬷嬷又回想了一下,“曾经跟在金氏身边的宫女丽心听得一些,主儿怎么突然问起了玉氏?”

“嬷嬷,你去叫丽心来一趟。”

丽心因金玉妍的缘故被牵连受罚,但是好在她出身尚可,且是被迫伺候了金玉妍,这些年也没有得到过金玉妍半分信任,金玉妍被问罪后,丽心便回了内务府中。

她有些紧张地来了储秀宫,生怕怡贵人要问她当初朱砂一事。

“我想向你学一句玉氏问好的话。”燕语说道。

·

这日,李太医和燕语说完关于如何更好的照顾怡贵人的一些建议后,他转身离去。

燕语快速走了两步,用着玉氏的语言问道:“请等一下,大人。您一切都好吗?”

李民俊下意识的回了一句,“我一切都好。”

下一刻,他惊恐地回头看向燕语,只见燕语依旧含情脉脉,一双明亮的眼眸里满是对他的情意和钦佩。

他温柔的低头问道:“燕语怎么会玉氏的语言的?”

燕语羞涩的红了脸,“我、我是盛京那边人士,家里那边和玉氏接壤,会说两句玉氏的语言。大人,您也会啊!”

燕语眼里满是钦佩,对李太医的情意藏都藏不住。

“我早年学医的时候,跟在师傅身后在盛京看诊过一段时间,那时也跟着学了两句。”李太医温柔地说道,语气柔和,眉眼也带上了笑意和情意,他勾引着她。

他们靠的很近,燕语的脸都红透了,她心跳的飞快,羞涩地看了眼李太医拿出了怀中的一个荷包,颤抖着说道:“主儿说给您的,这个荷包是奴婢做的。”

李太医拿起了荷包,指尖划过了燕语的手心,声音低沉道:“我会收好的。”

等看不见李太医的身影后,燕语脸上的红晕和羞涩再也看不见,她腿脚酸软的倒在了怡贵人脚边。

“主儿,主儿他是,他是玉氏的人。”燕语哭着说道。

柏飞鸢却笑了起来,玉氏的人。

这宫里没有人比她更恨玉氏的人,那群卑劣的人,柏飞鸢不相信那李太医是个心善的人。

他来到她的身边定是有目的的。

“好燕语,这件事只有你能办到。”柏飞鸢抱住了瘫倒在地上的燕语说道。

···

太医院中,张太医一下子拿过了李太医手里的荷包,认真看着说道:“这是哪宫的小宫女给你做的,手艺不错。”

李太医急得红了脸,“还给我。”

他一把抢过荷包,认真看了看确定没有任何的损坏后小心放进了自己的怀中。

想起燕语姣好的面容、那双满是情意的眼眸,李太医红了脸。

他怎么会不心动?

他曾为玉氏偷了张太医的传家奇药,还帮着玉氏和金玉妍害死了怡贵人腹中的孩子。

玉氏的大计已然中止,这宫里没有人知道他是玉氏的人,连圆明园的王女也不知晓玉氏在宫中留的最后一个棋子是谁。他也终于能为自己活一次了。

·

储秀宫的偏僻角落处,李太医激动地给燕语戴上了母亲留给他的簪子。

两人红着脸相拥着。

感受到肩膀的湿意,李太医慌张的放开了燕语,擦拭着她的泪水,“怎么哭了?”

“我高兴不行吗?你不要看我。”

燕语透露出的亲昵和小性子让李太医笑着将人搂在怀中,“等你到了年岁,咱们就出宫成婚。”

“嗯。”燕语的回应很轻,但是李太医还是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