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光医语:桃溪灵枢记 (上卷)(1 / 2)

本章节内容正在手打中,当您看到这段文字,请您<bstyle="lor:red">稍后刷新</b>页面看是否已经更新,如果长久未更新,请通过

特殊时刻,请大家多多收藏支持:(.2yq.)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爱言情

忘川涧的水流得湍急,涧边的石坡上,果然开着一片红色的花。花瓣如烈焰卷边,花茎细长挺拔,香气辛烈,和白华的清苦截然不同。她蹲下身,看到花根是白色的,像小萝卜,轻轻挖了一根,断面竟渗着淡红的汁液。秦媪说“根也能用”,她便小心地挖了几根,又摘了些花瓣,匆匆赶回村里。

灵枢先取了一点红华根,嚼了嚼,味辛微苦,片刻后觉得肚子里暖暖的,却不燥,反而有股清凉感从喉咙滑到心口——她连日熬夜,本就有些内热,此刻竟觉得燥热消了大半。她又取了少许根和花瓣,熬成水,先自己喝了小半碗,半个时辰后,除了嘴里有点辛味,并无不适。

她把红华水兑在“凉血汤”里,用银匙给阿瑶喂了下去。夜里,灵枢守在阿瑶身边,烛火摇曳中,忽然看到阿瑶的眼皮动了动,接着咳出一口黑痰,缓缓睁开了眼,声音细弱:“姨,嘴里不苦了……”灵枢大喜,忙摸了摸她的脉,弦数的脉象竟平缓了些。

第二天,她用同样的方子给另外两个孩子服药,不出三天,三个孩子都能跑能跳了。秦媪看着药圃里的红华,笑着说:“我娘当年说,这红华是佛前的花,能烧尽恶业,其实就是能祛咱们身体里的‘瘀热’吧?”灵枢在布卷上补充:“红华,味辛,性微寒,根清热凉血,花祛瘀解毒,治热入血分、惊痫瘀阻之证。忘川涧石坡生,秋中采根,花随采随用。”她忽然懂了,祖父没写用法,是因为这些知识藏在祖辈的口传里,只有实践过,才能真正明白——这就是“实践先于文献”的道理。

上卷三:老妪痹痛缠,双华配君煎

秋意渐浓,青要山的风也带了凉意,村里的老人们开始犯“痹痛”。最严重的是张妪,她年轻时在溪里洗衣,双腿受了寒湿,每到天冷就疼得不能下床,今年尤其厉害——右腿肿得像萝卜,皮肤发紫,摸上去冰凉,夜里疼得直哭,连热水袋敷着都没用。

灵枢给张妪诊脉,脉沉迟如刀刮竹,舌淡苔白厚腻——这是“风寒湿痹”,而且疼了几十年,气血早已瘀阻在经络里,寻常温经散寒的药,怕是通不了这么深的瘀。她按祖父传的“乌头汤”加减,用制川乌温经止痛,配麻黄、桂枝散寒,又加了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熬好药汤给张妪服下。

可连服三剂,张妪的腿肿只消了少许,疼却没减多少。夜里,灵枢还能听到张妪的哭声从隔壁传来,心里像被针扎一样。她翻着祖父的布卷,看着上面的白华和红华,忽然想起祖父说的“君臣佐使”——乌头是君药,温经止痛,可臣药的活血化瘀之力不够,难道……白华和红华能一起用?

这天夜里,灵枢累得趴在药案上睡着了。梦里竟见一片金光,金光中站着个穿僧衣的人,正在讲经,周围飘着白华和红华,僧人的声音温和:“白能开窍,红能通络,双华相佐,可通痹阻。”灵枢猛地惊醒,窗外的月光正照在布卷上,白华和红华的画像仿佛活了过来——白华开窍,能让药力透进经络;红华通络,能把瘀阻的气血化开,两者配着乌头,不正好能治张妪的寒瘀痹痛吗?

第二天一早,灵枢就去药圃摘了白华花瓣,又去后山挖了红华根。她把白华花瓣切碎,红华根锉成粉,加入“乌头汤”里一起熬煮。药汤熬好后,她先取了一勺,放凉后尝了尝——辛温里带着点清凉,没有乌头单独熬煮的辛辣,反而多了些清冽的香气。

她端着药汤去张妪家,又取了些白华花瓣和红华根,捣成泥,用纱布裹好,敷在张妪肿疼的腿上。张妪喝下药汤,又敷上药泥,不到一个时辰,就说:“丫头,我腿不那么凉了,疼也轻了点!”夜里,灵枢特意去看了一趟,张妪竟睡着了,呼吸平稳,再也没哭疼。

连服五天药,张妪的腿彻底不肿了,皮肤也恢复了正常颜色,能拄着拐杖在院子里走了。她拉着灵枢的手,指着药圃里的双华,笑着说:“我夜里做梦,都闻到花香了,像在佛堂里似的。这哪是花啊,是救苦救难的药!”

灵枢蹲在药圃边,看着白华和红华在秋风里轻轻摇曳,忽然明白:中医的配伍,从来不是简单的草木叠加,而是顺应自然的智慧。白华温而开窍,红华微寒而通络,一温一寒,一开一通,正好互补,既没让乌头的温燥伤了正气,又加强了活血化瘀的力量。她在布卷上写下:“白华配红华,佐乌头汤,可通寒瘀痹阻之络,开窍止痛,活血化瘀,效佳。敷药宜用鲜品,捣泥外敷,避破损皮肤。”

上卷四:口传凝简册,学者辨真诠

入冬后,桃溪村来了个穿长衫的外地人,自称孔墨,是从洛阳来的学者,专门搜集各地的“方技”(古代医药、占卜之术的统称)。他看到桃溪村的村民个个面色红润,不像附近村子那样有很多病人,好奇地问起原因,村民们都指着灵枢的药圃,说“是灵枢丫头用天华治病,咱们才好的”。

孔墨皱着眉摇头:“我读过《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从没见过‘天华’的记载,怕是你们村的传说吧?医道讲究实证,不能凭口说。”这话传到灵枢耳朵里,她没生气,只是把孔墨请进了药庐,指着药圃里的白华和红华:“先生,这就是天华,白者名曼陀罗华,红者名曼珠沙华。今年夏末秋初,村里闹湿温、惊痫、痹痛,都是用这两种花配合草药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