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珠江口的晨雾,总带着咸湿的海风,漫过成片的红树林,缠上渔船的木桨,也悄悄渗进渔民的骨缝里。这片靠海吃海的土地,渔民们世代驾着渔船穿梭在浪涛间,可每当秋冬潮寒袭来,关节便成了最受苦的地方——轻则隐隐作痛,重则肿得像发面馒头,连掌舵的手都握不住木桨,只能蜷在船舱里,裹着厚厚的蓑衣叹气。老辈人常说:“补骨脂泡了酒蒸,胡桃剥了泥拌,加蜜熬成膏,再滴些姜汁,吃了能把骨头缝里的寒气赶跑。”可这膏方的细枝末节,比如补骨脂要浸多少天酒、胡桃要怎么研泥、火候要烧到几分,却只在阳江、湛江的渔村火塘边口口相传,没半行字刻进书册。直到清代乾隆年间,一位背着青布书囊、揣着竹纸账本的方志编修,踏着渔市的喧闹走进了这片岭南水乡,他便是后来参与编撰《广东通志·物产志》的林景行。彼时他刚从广州府署动身,长衫上还沾着珠江的水汽,眼里却盛着对民间风物的探知光,仿佛早已知晓,这片浪涛拍岸的土地上,正等着他拾起一段关于“补骨脂胡桃膏”的传承,将其凝入典籍,让这份护佑渔民的草木温情,传之后世。
上卷一:景行入粤,初遇渔疾辨寒湿
林景行初到阳江的“望海村”,正是深秋时节。村子依港而建,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着渔网,晒干的渔获在竹筛里泛着油光,渔船的木桨斜靠在岸边,桨叶上还凝着未干的海水。他刚在村头的凉茶铺坐下,就听见隔壁船坞传来压抑的呻吟——一个穿着粗布短衫的汉子,正扶着船舷慢慢起身,每动一下,眉头就皱得更紧,左腿膝盖肿得比右腿粗一圈,裤腿都绷得发紧。
“这位大哥这是怎么了?”林景行上前,轻声问道。汉子名叫阿海,是望海村的老渔民,驾船三十年,此刻却连踏上渔船的力气都没有:“先生是外乡来的吧?这是老毛病了,每到潮寒天,膝盖就疼得像被针扎,夜里能疼醒,今天连渔网都收不了了。”林景行蹲下身,指尖轻轻按在阿海的膝盖上,阿海疼得倒抽一口冷气——皮肤摸起来发凉,按压时能感觉到轻微的肿胀,没有灼热感;再看阿海的舌苔,苔白腻得像一层薄霜;搭他的脉,脉象沉迟,像被潮水困住的船,迟迟不肯前行。
“这是‘寒湿痹痛’,”林景行沉吟道,“您常年在海上,海水的寒气、海风的湿气,一天天渗进骨头缝里,阻滞了经络,气血走不通,自然就疼得厉害。若只贴些膏药,只能治表,治不了里的寒湿。”他本想从书囊里翻出《千金方》找些治痹痛的汤药方,却见凉茶铺的老板娘笑着摆手:“先生不用费心,咱村里有陈阿婆的‘神膏’,治阿海这病最管用,我家掌柜去年疼得不能动,吃了半月就好了。”
林景行心中一动——方志编撰最忌空谈,民间的实效方子才是真学问。次日天刚亮,他提着一篮从广州带来的广式糕点,往陈阿婆的住处去。陈阿婆的屋子在村尾,院角摆着几个陶瓮,窗台上晒着些褐色的药材,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酒香和胡桃的香气。“后生是来问膏方的吧?”陈阿婆头发用蓝布帕子裹着,手里正剥着胡桃,“阿海的病,得用补骨脂和胡桃熬膏,再加点姜汁,温着身子驱寒。”她指着院角的陶瓮:“那里面泡的就是补骨脂,用米酒浸了三天,明天就能蒸了。”林景行凑近陶瓮,掀开盖子,一股辛辣的酒香混着药材的辛香扑面而来,瓮里的补骨脂颗颗饱满,泡得发胀。他赶紧掏出竹纸账本,提笔写下:“望海村陈阿婆传方,补骨脂用米酒浸,胡桃去皮,熬膏治渔民寒湿关节痛。”
上卷二:膏方细作,酒蒸骨脂融姜汁
接下来的几日,林景行便跟着陈阿婆学习制作补骨脂胡桃膏。每日清晨,两人先处理补骨脂——陈阿婆从陶瓮里捞出泡好的补骨脂,放在竹筛里沥干:“这补骨脂得选岭南本地的,颗大、色褐的,外地的药性弱;米酒要用本地的红米酒,度数不高,却能把补骨脂的温性引出来,浸三天正好,浸久了会发苦,浸短了药性出不来。”
沥干的补骨脂要放进竹蒸笼里蒸——陈阿婆用的是双层竹蒸,下层垫着新鲜的蕉叶,把补骨脂铺在上面,再盖上笼盖,用柴火慢蒸。“火不能太旺,得用文火,”陈阿婆守在灶台边,时不时添块松柴,“蒸一个时辰,等补骨脂变软,能捏出汁来,才算好。”林景行坐在一旁,看着蒸汽从笼盖的缝隙里冒出来,带着酒香和补骨脂的辛香,他伸手摸了摸蒸笼壁,温热不烫手,便在账本上记下:“补骨脂:岭南产,红米酒浸3日,竹蒸笼文火蒸1时辰,至软而能出汁。”
蒸好的补骨脂要趁热捣成泥——陈阿婆把补骨脂倒进石臼,握着木杵顺时针捣,动作缓慢却有力:“得捣得细些,不然熬膏时会有渣,吃着硌牙。”捣好的补骨脂泥呈褐色,黏糊糊的,散发着浓郁的药香。接着处理胡桃——陈阿婆选的是本地的纸皮胡桃,外壳薄,一捏就碎:“胡桃要趁新鲜剥,皮要去干净,不然熬出来的膏会发涩。”她剥胡桃的手法很巧,用小刀在胡桃壳上划个小口,轻轻一掰就开,再用指甲把褐色的内皮刮掉,露出雪白的胡桃肉。
剥好的胡桃肉要放进石臼里研泥——这次陈阿婆让林景行试试,林景行握着木杵,却总研不细,胡桃肉黏在杵上,越研越散。“得加些温水,”陈阿婆笑着指点,“加小半碗温水,顺时针研,才能成泥。”林景行照做,果然,胡桃肉很快就研成了细腻的白泥,摸起来滑滑的,闻着有股清甜的香气。他又记下:“胡桃:岭南纸皮胡桃,去皮净肉,加温水研成细泥。”
最关键的一步是熬膏——陈阿婆把补骨脂泥和胡桃泥倒进铜锅里,再加入半斤蜂蜜,小火慢熬:“蜂蜜要用本地的龙眼蜜,甜而不腻,还能润燥,调和补骨脂的燥性。”熬的时候要不停搅拌,不然会糊底。熬到半炷香的时间,陈阿婆忽然从灶边的竹篮里拿出一块生姜,用小刀刮去皮,再用石磨磨出姜汁,缓缓倒进铜锅里:“这姜汁是咱岭南的法子,比老方子多的一步——渔民在海上更湿,姜汁能散寒通络,让膏方的力气更足。”姜汁倒进锅里,瞬间冒出一股辛辣的香气,与蜂蜜的甜香、胡桃的清香混在一起,格外特别。林景行赶紧记下:“熬膏时加鲜姜汁,用量:补骨脂十两配姜汁一两,增强散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