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秦越人眉头微皱,“晚辈虽知晓奇经八脉为人体经络之要,但对其用药之法,却知之甚少。”老者拿起案上的竹简,写下“引药入经”四字:“草药之力,若不能引至病所,便如隔靴搔痒。仙灵脾虽好,却需一味‘引经药’相助,方能透入奇经,发挥奇效。”
秦越人急忙追问:“不知何种药材可作引经药?”老者笑道:“世间万物,相生相克,仙灵脾生长之处,往往伴有另一种草药——其根茎如狗脊骨,表皮生有金毛,名为‘狗脊’。狗脊性温,入肝肾经,能通利筋骨,恰好能引仙灵脾之力,透入奇经八脉,二者配伍,如虎添翼。”
说罢,老者起身,指着窗外的云雾:“贫道云游已久,今日得见仙灵脾重现人间,又遇先生这般有心之人,也算缘分。这忘忧谷深处,便有狗脊生长,先生可自行探寻。”秦越人正要挽留,老者却已步入雾中,只留下一句“医者仁心,草木有情”,便消失不见。
秦越人望着老者离去的方向,心中感慨万千。他将“仙灵脾”三字郑重地写在竹简上,又按照老者的指引,次日一早便入谷探寻。忘忧谷深处,古木参天,落叶铺地,秦越人仔细搜寻,终于在一处背阴的山坡上,发现了老者所说的狗脊——其根茎粗壮,表面覆盖着金黄色的绒毛,如狗脊一般,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他采下几株狗脊,心中暗暗期盼:这两种草药配伍,能解更多山民的病痛。
第三卷双药合璧力透奇经
秦越人将采回的狗脊洗净、切片,晒干后与仙灵脾一同置于案上。他想起那位石匠的病情,便决定先以他为试,验证两药配伍的效果。次日,他带着仙灵脾与狗脊制成的药粉,专程前往石匠家中。
石匠见秦越人前来,连忙起身相迎,脸上带着几分愧疚:“青衫先生,前几日服用您的药丸,虽有好转,却未痊愈,真是麻烦您了。”秦越人笑着说:“无妨,我今日带来了新制的药粉,你且试试。”他取出药粉,嘱咐石匠:“此药粉需用温酒送服,每日一次,另外我再用仙灵脾、狗脊煎汤,你每日用此汤泡脚,每次半个时辰。”
石匠依言而行,起初并未觉得与之前的药丸有太大不同。可到了第三日,他泡脚时忽然发现,原本麻木的双腿竟有了知觉,温热感从脚底缓缓向上蔓延,直达腰膝。当晚,他躺在床上,竟能自如地屈伸双腿,腰痛也减轻了许多。第五日清晨,石匠起床后,试着扛起一把小锤,竟能稳步走到院子里,他激动地朝着秦越人茅屋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七日后,石匠亲自登门,脸上满是感激:“青衫先生,您的新药太神了!我现在不仅腰痛好了,双腿也不麻了,昨日还帮着邻村盖房子,搬砖都有力气了!”秦越人为他诊脉,见其脉象已由沉涩转为和缓,心中大喜:“此乃仙灵脾与狗脊配伍之效,狗脊引仙灵脾之力透入奇经,才解了你多年的沉疴。”
消息传开后,更多被腰膝顽疾困扰的山民前来求药。其中有一位私塾先生,年近五十,因常年伏案教书,不仅腰膝酸痛,还时常头晕目眩,甚至出现了遗精、耳鸣之症。秦越人为他诊脉,见其脉象细数,知其是肝肾亏虚,兼奇经不固。他思索片刻,便以仙灵脾、狗脊为主药,又加入枸杞子、菟丝子,制成药丸,嘱咐私塾先生每日服用。
私塾先生服用半月后,头晕目眩之症消失,腰膝酸痛大为缓解,耳鸣也轻了许多。他特地写下一幅“妙手回春”的匾额,送到秦越人的茅屋前:“青衫先生,您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让我能继续教书育人,这份恩情,我永世不忘!”秦越人收下匾额,却笑着说:“这并非我的功劳,而是仙灵脾与狗脊的灵性,也是大自然的馈赠。”
这日,一位妇人抱着年幼的孩子前来就诊,孩子约莫五岁,却比同龄孩子瘦弱许多,走路摇摇晃晃,似有软骨之症。妇人泣声道:“先生,求您救救我的孩子,他从小就双腿发软,不能久站,看过许多大夫,都说是不治之症。”秦越人轻抚孩子的双腿,发现其肌肉松弛,骨骼纤细,又为孩子诊脉,见其脉象沉弱,知其是先天禀赋不足,肾阳亏虚,筋骨失养。
他心中虽有顾虑,却也不愿放弃。“你且放心,我试试用仙灵脾与狗脊为孩子调理。”秦越人取来仙灵脾的种子,研成细末,又加入狗脊、山药、莲子,制成糊状,嘱咐妇人:“此药糊每日喂孩子两次,每次一小勺,另外每日用仙灵脾、狗脊煮水,为孩子擦拭双腿,促进气血流通。”
妇人半信半疑地带着药糊回家,每日悉心照料。起初,孩子并无明显变化,妇人心中焦急,却仍按秦越人的嘱咐坚持用药。一个月后,孩子忽然能自己扶着墙走路了;两个月后,他竟能在院子里跑跳;三个月后,孩子的面色红润了许多,与同龄孩子已无太大差别。妇人带着孩子,提着一篮鸡蛋前来感谢,泣不成声:“先生,您真是活菩萨,是您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秦越人看着活泼可爱的孩子,心中感慨:仙灵脾与狗脊配伍,不仅能治成人的劳损沉疴,竟还能调理孩童的先天不足。他愈发觉得,这两种草药的灵性,远不止他所发现的这些。他将每一个病案都详细记录在竹简上,从患者的症状、脉象,到用药的剂量、方法,再到疗效的变化,都一一写明,虽未成册,却已是一部珍贵的实践医案。
第四卷口传心授山野藏珍
随着仙灵脾与狗脊配伍疗疾的消息越传越广,不仅周边村落的山民前来求药,连百里之外的城镇百姓,也纷纷慕名而来。秦越人的茅屋前,每日都排着长队,他从清晨忙到日暮,却从无半分怨言,只是耐心地为每一位患者诊脉、配药,讲解用药的注意事项。
一日,一位来自临江镇的郎中,背着药箱前来拜访。这位郎中姓王,在镇上开了一家药铺,听闻秦越人用仙灵脾治病的奇事,特地前来学习。“青衫先生,”王郎中拱手道,“晚辈行医多年,却从未见过如此神奇的草药,恳请先生不吝赐教,将仙灵脾的用法传授于我,也好让我为更多百姓疗疾。”
秦越人见王郎中心诚,便笑着说:“医者本就该相互交流,何谈赐教。”他将自己记录病案的竹简取出,递给王郎中:“这些都是我用仙灵脾与狗脊治病的案例,你且拿去看看,若有不懂之处,随时来问我。”王郎中接过竹简,如获至宝,他仔细翻阅,见上面记录的病案详实,用药精准,心中敬佩不已。
在秦越人的指导下,王郎中很快掌握了仙灵脾的用法。他回到临江镇后,便用仙灵脾与狗脊为百姓治病,果然疗效显着。有一位常年驾船的船夫,因常年在水上劳作,受湿气侵袭,腰膝冷痛,每逢阴雨天便痛得无法起身。王郎中以仙灵脾、狗脊为主药,加入独活、防风,为船夫煎汤服用,不出十日,船夫的腰痛便痊愈了。船夫感激不已,特地将自己捕获的鲜鱼送到药铺,还向其他船夫推荐王郎中的医术。
王郎中也学着秦越人的样子,将自己的病案记录下来,时常派人将新的案例送到秦越人手中。秦越人将这些案例与自己的记录对比,发现不同地域、不同体质的患者,用药需略有调整:临江镇临近江水,百姓多受湿气困扰,用药时需加入祛湿之品;而山区的百姓,多受风寒侵袭,用药时则需加入散寒之味。他将这些发现一一记录,心中愈发明白:草药的用法,并非一成不变,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除了郎中,许多山民也跟着秦越人学习辨识仙灵脾与狗脊。秦越人常带着他们入山,教他们如何根据叶片、花朵、根茎的特征,区分仙灵脾与其他相似的草药;如何根据生长的环境,判断草药的药性强弱——向阳处的仙灵脾,药性偏烈;背阴处的仙灵脾,药性偏缓。山民们学得认真,很快便掌握了辨识之法,他们不仅自己采药治病,还将这些知识传授给远方的亲友。
有一位名叫阿牛的少年,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长大。祖父常年劳作,患有严重的腰膝疼痛,阿牛便跟着秦越人学习采药,希望能为祖父治病。在秦越人的教导下,阿牛很快便学会了辨识仙灵脾与狗脊,他每日入山采药,为祖父煎汤、外敷,不久后,祖父的腰痛便好了许多。阿牛心中感激,便留在秦越人的茅屋旁,帮他晾晒药材、接待患者,成了秦越人的得力助手。
秦越人见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仙灵脾的用法,心中十分欣慰。他知道,这些口耳相传的知识,虽然没有被写入典籍,却比文献更贴近生活,更能解决百姓的实际病痛。他时常对阿牛说:“草木有情,医者有心,只要我们心怀敬畏,认真实践,就能从山野中找到更多疗疾的珍宝。”
这日,秦越人站在茅屋前,望着远处的山峦,心中忽然生出一个念头:他要将自己多年的实践心得,以及收集到的所有病案,整理成册,不仅记录仙灵脾与狗脊的用法,还要写下其他山野草药的疗效,让这些口传的知识,能够流传下去,帮助更多的人。他转身回到茅屋,取出竹简,提笔写下“山野药经”四个大字,眼中满是坚定的光芒。而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这部未完成的《山野药经》,日后竟会成为民间医学的珍贵典籍,让仙灵脾的传奇,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