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羊藿的植物科属,相关种类(1 / 2)

一、植物科属与分类地位

淫羊藿隶属于小檗科(Berberidaceae)淫羊藿属(EpidiuL.),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植物的典型特征包括:根状茎木质化,具三出复叶(基生或茎生),叶片基部心形且两侧不对称,叶缘有刺毛状细齿;花两性,萼片两轮(外轮绿色,内轮花瓣状),花瓣特化为距或囊状结构。现代分类学研究显示,淫羊藿属约含60-7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非,中国是其分布中心,拥有约40种,占全球种类的70%以上。

二、主要药用种类及特征

1.箭叶淫羊藿(Epidiusagittatu)

-形态特征:叶片呈箭形,长4-12厘米,宽2.5-5厘米,基部深心形,外侧裂片显着偏斜;花白色或浅黄色,距长2-3毫米。

-分布区域:华中、华南地区(如湖北、四川、广西),多生于海拔650-3500米的林下或沟边。

-药用价值:黄酮苷含量高达8.2-12%(远超《中国药典》1.5%的标准),是提取物生产的主要原料。

-人工培育:四川达州等地推广种植的高含量品种,有效成分稳定,经济效益显着。

2.柔毛淫羊藿(Epidiupubess)

-形态特征:叶背面密被绒毛状柔毛,顶生小叶卵形,侧生小叶基部不对称;花淡黄色,距长约5毫米。

-分布区域:西南地区(如四川、贵州),常见于山坡阴湿处。

-药用价值:黄酮苷含量约5%,传统用于浸酒或复方配伍,治疗风湿痹痛。

-适应性:对土壤和气候要求较低,人工种植易管理。

3.朝鲜淫羊藿(Epidiukoreanu)

-形态特征:叶片宽大(长4-10厘米,宽3.5-7厘米),纸质薄软,先端长尖;花紫蓝色或白色,距长15-20毫米。

-分布区域:中国东北(吉林、辽宁)及朝鲜半岛,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阔叶林缘。

-药用价值:淫羊藿苷含量不稳定(0.5-1.5%),临床常与其他物种混用,需注意鉴别。

-混伪风险:因形态接近心叶淫羊藿,切丝后易混淆。

4.巫山淫羊藿(Epidiuwhanense)

-形态特征: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革质,长5-18厘米,侧生小叶基部裂片显着偏斜;花黄色,距长15-25毫米。

-分布区域:重庆巫山、四川东部及湖北西部,生于海拔600-2000米的山坡灌丛。

-药用价值:朝藿定C含量高达1.0%以上(《中国药典》标准),对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疗效突出。

-资源现状:野生资源稀缺,人工种植尚未大规模推广。

5.心叶淫羊藿(Epidiubrevi)

-形态特征:叶片卵形至阔卵形,长3-7厘米,基部心形;花白色,距短于内萼片(2-3毫米)。

-分布区域:陕西、甘肃、山西等地,生于海拔650-3500米的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