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2016胡志明市:雨季的补酒困局
湄南河的雨季,总带着化不开的湿热。胡志明市的“庞泰药铺”里,第三代传人庞明泰正对着柜台前的老顾客阮阿婆叹气——阿婆是药铺的老主顾,每年入夏都要带两瓶庞泰补酒给出海的儿子,可今年刚喝了三天,儿子就说“上火得厉害,喉咙疼得咽不下鱼露”。
“明泰啊,是不是酒的方子变了?”阮阿婆攥着布包,语气里满是担忧,“我儿子在湄南河上捕鱼,风里来雨里去,离不得这补酒驱寒,可现在喝了上火,可怎么办啊?”
庞明泰接过阿婆递来的空酒瓶,瓶底还剩些琥珀色的酒液,凑近闻,熟悉的辛香里带着股燥气。他想起祖父传下的手抄本,里面记着“庞泰补酒源出中国古方,以淫羊藿为君,鹿茸、海马为臣,温肾驱寒”,可越南的湿热气候,比中国北方更甚,纯粹的温性方子,确实容易让本地人“积燥生热”。
窗外的雨还在下,雨点砸在药铺的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庞明泰摸着祖父手抄本上“君臣佐使”的字样,忽然想起去年去北宁省采红参时,老药农说的“越南红参性温而润,能补气血却不助燥,最适合湿热之地”。他心里暗忖:或许,该在古方里加些越南红参,既保留温肾的功效,又能中和燥气——这不是改变古方,是让古方“入乡随俗”,就像祖父说的“药要顺水土,方要合体质”。
第一卷古方东渡:福安的南土适配
庞明泰的祖父庞福安,是庞泰补酒的第一代传人。1920年,20岁的福安从广东潮州来到越南,随身带着一本泛黄的《本草纲目》抄本和父亲传下的补酒古方——那方子以淫羊藿为君,配伍鹿茸、海马,是潮州渔民常用的驱寒补方,可到了越南,却遇上了“水土不服”。
初到胡志明市时,福安在湄南河边开了家小药铺,煮好的补酒刚卖出去,就有顾客找上门:“老板,你这酒太烈了!喝了夜里流鼻血,身上还长疹子!”福安尝了尝自己煮的酒,确实比在潮州时烈了些——越南的雨季湿热,人体本就“积湿生热”,再喝纯粹温燥的补酒,自然容易上火。
福安没急着改方子,而是每天去湄南河边的渔市,看渔民的生活:清晨出海的渔民,披着湿冷的渔衣,回来后喝一碗热鱼露汤,却很少喝烈酒;老渔民说“越南的寒是‘湿寒’,光驱寒不行,还得祛湿”。他还去附近的药农家里,看他们用什么药材——药农的竹篮里,总有几支粗壮的越南红参,“这参比中国的参润,补气血又不燥,炖鸡、泡酒都好”。
福安心里有了主意。他取来古方里的淫羊藿(选湄南河边阴坡生长的,比北方的淫羊藿燥性轻),鹿茸(用越南本地鹿的嫩角,炮制时多蒸一次,减燥),海马(用湄南河的小海马,酒泡前先用温水泡软,去腥味),最后加入切成薄片的越南红参,按“淫羊藿三钱为君,鹿茸一钱、海马一钱为臣,红参二钱为佐”的比例,用越南米酒(酒精度比潮州米酒低5度)浸泡,密封三十天——比古方多泡十天,让药性更融合。
第一个试喝的是渔市的老渔民黎伯,他常年出海,腿上有湿痹,喝了三天新方子的补酒,说“腿不冷了,也没上火,夜里能睡安稳了”;喝了半个月,黎伯能跟着年轻渔民一起拉渔网,还特意给福安送了条刚捕的湄南鱼:“福安,你这方子改得好!是我们越南人的补酒了!”
福安把新方子记在《本草纲目》抄本的空白页,用毛笔写着:“越南湿热,古方需加红参润之,米酒减度,浸泡增时,方合南人体质。”这就是庞泰补酒的雏形——不是对古方的否定,是古方在南土的“重生”,是“实践先于文献”的第一次印证。
第二卷君臣佐使:继业的人群辨证
1950年,庞福安的儿子庞继业接手药铺时,湄南河边的营生早已不只有渔民。有靠搬运货物为生的脚夫,有久坐算账的商人,还有在稻田里劳作的农民,他们对补酒的需求,比渔民更复杂——脚夫要“补筋骨”,商人要“祛湿毒”,农民要“抗疲劳”。
“阿爸,脚夫阮大哥说,喝了咱们的补酒,筋骨还是没力气,搬米袋时总抽筋。”继业拿着账本,对福安说,“还有绸缎庄的黄老板,说喝了酒总觉得肚子胀,像有湿气排不出去。”
福安让继业把阮大哥和黄老板请来,仔细诊看:阮大哥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指关节肿大,按下去有酸痛,是“劳损筋骨”;黄老板的舌苔白腻,肚子按下去发胀,是“湿困脾胃”。“继业,方子不是死的,得跟着人的活法变。”福安取出手抄本,“脚夫靠筋骨吃饭,得加重鹿茸的量,鹿茸能强筋骨;商人久坐不动,得加些茯苓,茯苓能祛湿,还能健脾——这就是‘君臣佐使’的活用法,君药(淫羊藿)不变,臣佐药按人群调。”
继业按父亲的法子调整:给脚夫的补酒,鹿茸加至一钱五分,再加少量杜仲(越南山区采的,能补肝肾、强筋骨);给商人的补酒,加茯苓一钱,海马减至八分(海马性偏温,减些避免助湿)。阮大哥喝了新方子的酒,三天后抽筋少了;半个月后,能一次搬两袋米,还笑着说“比年轻时候还有劲”;黄老板喝了加茯苓的酒,一周后肚子不胀了,连喝鱼露汤都觉得“肠胃舒服多了”。
后来,继业又根据农民的需求,在补酒里加了少量越南野蜂蜜——农民在稻田里劳作,出汗多,蜂蜜能润燥,还能让补酒口感更顺。农民阿贵喝了加蜂蜜的酒,每天在田里劳作十个时辰,也不觉得累,还说“晚上回家能多吃一碗糙米饭”。
继业把这些调整都记在手抄本上,按“人群”分类:
-渔民方:淫羊藿三钱,鹿茸一钱,海马一钱,红参二钱,米酒浸泡三十天(驱寒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