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本草智慧照千古
第五回六气乖戾瘟疫起秋
距苍族长发现泽泻已过三十载,甘棠部落传至阿禾执掌。这年秋分刚过,天不似往年秋高气爽,反倒连日闷热,沼泽里的水泛着绿沫,腐臭之气飘进岩窟。起初是几个老人咳嗽不止,痰涎像烂泥般黏稠;接着孩童开始上吐下泻,浑身发烫,皮肤摸起来像烧红的石块。
阿禾请出族中巫妪——已是当年老巫妪的孙女,名唤芷。芷捧着祖辈传下的兽皮卷,上面用赭石画着泽泻、莎草的模样,旁边歪歪扭扭刻着\"水毒用泽中玉,火毒配苦苣\"。她望着洞外反常的天,眉头紧锁:\"今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本应秋燥,反成湿热,是六气乱了章法。这病是湿裹着火,堵在肺里,窜到肠中,得用能清热又能利水的药。\"
阿禾想起年少时肿腿的光景,带人往泽畔挖泽泻,却见往日繁茂的植株蔫了大半,球茎也带着苦味。芷蹲在泥里翻看残株,忽然道:\"地气被火气烤焦了,泽泻的水性弱了。得找性子更烈的'佐使'。\"她领着族人往山坳走,那里长着丛丛苦苣,叶片边缘带着锯齿,掐断茎秆,冒出乳白的汁,尝一口,苦得人舌尖发麻。
\"苦苣味苦,属火,能清热;泽泻味淡,属水,能利水。\"芷将两种草药一起放进陶釜,\"水火相济,才能把湿火从皮肉里赶出去。\"药汤熬好时,一股苦冽中带着清润的气弥漫开来。给病童灌下后,夜里竟退烧了,虽还咳嗽,但痰涎清了许多。阿禾看着釜底的药渣,忽然明白祖辈说的\"七情相须\"——不是每种病都能靠一味药治好,就像打猎需要众人配合。
第六回冬藏试炼炮制传艺
那年冬天来得格外早,霜降时竟飘起雪籽。部落储存的泽泻渐渐干瘪,煮水时清润之气大减。有个猎户吃了发霉的兽肉,上吐下泻,肚子胀得像鼓,用新鲜泽泻熬汤也不见好。芷看着干瘪的球茎,忽然想起老巫妪说的\"草木有性,需顺时炮制\"。
她取来晒干的泽泻,放在烧热的石板上翻炒,直到外皮微微发黄,再倒进陶罐,用松针灰和着泉水浸泡。三天后捞出,球茎变得紧实,断面泛着油光。\"火炒去其寒性,灰水制其湿气,\"芷边做边教少年们,\"冬属水,万物藏,药也得收住性子,才能在寒天里发力。\"用炮制后的泽泻煮水,猎户喝了两回,腹胀就消了。
阿禾在一旁看得入神,他发现经炮制的泽泻,利水而不伤身,就像老练的猎手,既能捕获猎物,又不会惊动整个山林。部落里开始按季节炮制草药:春天把莎草根埋在湿土里,让它吸足木气;夏天将苦苣叶暴晒,收尽火气;秋天把泽泻用蜜炙,调和金气;冬天用酒泡芦苇根,温养水气。这些法子没人写下,全靠手手相传,母亲教女儿辨识火候,父亲带儿子拿捏分寸,就像鸟儿教雏鸟筑巢。
第七回春生异变五味调和
转年开春,甘棠箐的溪水竟泛着铁锈色,饮过的人都觉得喉咙发紧,尿量变少。芷带着人溯溪而上,发现上游的岩石被暴雨冲垮,露出底下的红土,雨水混着矿物质流进溪里。\"是土气过盛,堵了水道,\"芷望着红土皱起眉,\"泽泻能利水,但治不了土壅,得找味能'松土'的药。\"
她想起去年在山梁上见过的一种藤本植物,根块像老姜,嚼着又辛又辣,能让人发汗。族人叫它\"钻山龙\"。芷将钻山龙的根晒干研粉,与泽泻同煮,药汤喝起来又辛又淡,辣劲过后是清润。喝了三天,族人喉咙的紧涩感消失了,尿量也多了起来。\"钻山龙辛温,属土,能行气破瘀;泽泻甘淡,属水,能导湿下行。\"芷在兽皮卷上画了两个交缠的符号,\"这是'土克水'的反用,用土性的辛散,助水性的通利,就像用锄头松了土,水才能流得畅快。\"
那年春天,部落里的孩童普遍面黄肌瘦,芷让人把泽泻、钻山龙、莎草、禾本科的种子一起煮成糊糊,加了点野蜂蜜。孩子们抢着喝,没过多久,脸色就红润起来。\"五味调和,五脏得养,\"芷对阿禾说,\"泽泻入肾利水,莎草入肝安神,禾种入脾养胃,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人吃下去的,本就是天地给五脏的食粮。\"
第八回薪火相传箐谷留痕
阿禾与芷渐渐老去,他们的儿子石砚接过族长之位。石砚不像父辈那样擅长打猎,却喜欢琢磨草药。他在岩窟的石壁上,用石斧凿出更细致的图画:泽泻的根、茎、叶分开展示,旁边刻着\"春采叶,夏采实,秋采根\";钻山龙的根上画着闪电,代表它的辛烈;莎草旁边刻着弯月,象征安神的功效。
有回外部落的人来求助,说他们那里流行\"汗病\",病人浑身出冷汗,四肢发冷。石砚看了兽皮卷上的记载,取来炮制过的泽泻,配着晒干的鹿肾,一起煮成浓汤。\"泽泻利水,但性凉,得用鹿肾的温性补着,\"石砚解释,\"就像水太凉会冻伤人,得加点火才暖和。\"外族人喝了药,果然好转,他们带来珍贵的赤铁矿,石砚用它在石壁上补刻了\"泽泻配鹿肾,水火既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