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艰难的说服之路(1 / 1)

艰难的说服之路

凌晨四点的会议室里,顾承川的白大褂上还沾着急诊室的血迹——那是今早抢救心梗患者时留下的。他强撑着疲惫,将最新的医学研究报告推给财务总监:\"《柳叶刀》最新数据,压力使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37%,而冥想室能降低62%的焦虑值。\"投影仪上,对照组的曲线图如利剑般劈开沉默。

\"这是医院,不是心理咨询中心!\"基建科科长拍着桌子站起来,保温杯里的枸杞洒了一桌,\"就算数据属实,你让我去哪偷这1200平米?\"顾承川没说话,只是调出3d建筑模型,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看这里,\"他指着地下二层的通风井,\"改造成智能垂直花园,既能净化空气,又能节省地面空间。\"李小南适时递上检测报告:\"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承重符合国家标准。\"

财务总监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预算表的\"智能灌溉系统\"一栏:\"光这套设备就需要两百万!\"顾承川从口袋里摸出张皱巴巴的纸,那是阿依古丽从边疆发来的牧民众筹方案:\"基层医疗站愿意捐赠旧太阳能板,我们负责技术改造。\"他的声音里带着血丝,\"这不是浪费,是用两百万换thoandsoflives.\"

连续七场论证会,顾承川的笔记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他带着团队测算每一寸空间的利用率,甚至亲自钻进通风管道测量尺寸。当他带着满身灰尘出现在设计院时,总工程师愣住了——这位院士的白大褂下摆磨出了毛边,皮鞋缝里还卡着混凝土碎屑。

\"试试这个方案。\"顾承川摊开手绘图纸,\"把冥想室设计成扇形,每片'扇叶'都是可移动隔墙。\"他用铅笔敲击着图纸上的智能玻璃标识,\"平时是开放空间,需要时能快速隔离成五个独立诊室。\"李小南同步展示AI模拟视频,原本需要1200平米的空间,通过折叠结构压缩到800平米。

最关键的院务会前夜,顾承川收到了藏族阿妈卓玛的视频信。老人站在草原上,身后是新建的流动药站:\"我的儿子说,在能看见雪山的诊室里打针,疼痛少了一半。\"她举起布满皱纹的手,掌心躺着颗鹅卵石,\"这是从冥想室遗址捡的,带给顾大夫。\"顾承川握着石头,感受到上面残留的体温,突然想起李建国说过的话:\"患者的信任,是最硬的地基。\"

会议现场,顾承川没有再用数据轰炸。他播放了段特殊的视频:张大妈在临时搭建的\"阳光角\"里晒太阳,小赵对着虚拟星空冥想,朵朵的母亲在绿植墙前插花。\"这些画面,\"他的声音轻得像羽毛,\"比任何KpI都重要。\"当镜头扫过基建科科长湿润的眼眶时,李小南知道,转机来了。

\"或许......可以试试模块化设计。\"总工程师突然开口,\"把花园和诊疗区的墙体做成承重柱,节省30%的结构空间。\"财务总监翻动着计算器:\"如果采用政府专项基金和企业捐赠,资金缺口能覆盖。\"顾承川望向窗外,早春的第一朵玉兰花正在枝头绽放,他突然明白,所谓说服,从来不是战胜对方,而是让彼此看见同一片天空。

散会后,基建科科长拍了拍顾承川的肩膀:\"当年我父亲在IcU住了28天,要是有这样的地方......\"他没说完,转身走向图纸,背影带着释然。顾承川摸出卓玛送的鹅卵石,在掌心轻轻摩挲,上面天然的纹路竟像极了心电图的波形。

深夜的办公室,李小南看见导师趴在图纸上打盹,白大褂下露出半截藏蓝毛衣——那是李建国的遗物。他轻轻盖上毯子,目光落在图纸空白处的一行小字:\"医学的温度,藏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窗外,施工队的灯光已经亮起,在夜空中勾勒出冥想室的雏形,像艘即将启航的船,载着无数人的希望,驶向更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