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这罐子…是文物了吧?(2 / 2)

于佳佳倒吸一口凉气,这可是要命的东西!

她没有立即公开,而是迅速行动起来。

扫描,制作微缩胶片,封存!

一气呵成,仿佛演练过无数遍。

“佳佳姐,你这是要搞啥?直接举报不就得了?”姚小波挠着头,一脸不解。

于佳佳神秘一笑,指了指窗外:“有些账,举报太便宜他们了。得让地基自己慢慢消化,懂吗?让时间来揭穿一切。”

窗外,第一场雪静静落下,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像一层厚厚的棉被,覆盖了每一条新补的裂缝,试图掩盖着什么。

“这...灰,要怎么埋?”姚小波看着她,有些担忧的问道。

于佳佳只是笑了一下,没有回答,而是转身走进了风雪之中:“走吧。”

“市民查账团”第二期报告出炉,锁定三家关联企业涉嫌系统性造假,其中一家实际控制人竟是当年批准“材料调剂”的退休高官之子。

舆论沸腾,官方却迟迟未动。

于佳佳不再等待,联合李素芬启动“档案复活计划”——将尘封的《工程伦理审查备忘录》手稿影印百份,附上二维码链接完整证据链,悄悄投入全市各工地资料室。

窗外,警车的警笛声此起彼伏,仿佛预示着事态的进一步升级。

三天后,多个项目组自发停工自查,工地上的工人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愤怒和不解交织在一起。

周正礼听闻此事,怒闯档案馆,手持一把生锈铁锤。

“你们把黑账翻出来,就不怕砸了自己的饭碗?”他吼道。

众人紧张之际,他却转身走向展厅一面空白墙,抡锤凿开瓷砖,露出背后一块水泥标牌——“1993年东区管网奠基纪念”,背面刻着全体施工人员姓名。

他指着名单:“这些人,一半现在住棚户区,一半进了监狱。你们说的债,到底是谁欠的?”李素芬默默取出相机,将整面墙录入特藏编号h008,心中五味杂陈。

赵工最后一次现身锅炉房,交给于佳佳一只密封玻璃瓶,内装半勺黑色泥浆。

“这是第一口塌陷井的底泥,”他说,“我一直留着,等有人敢认。”她将其送入市历史灾害纪念馆,要求与荣誉奖杯同柜陈列。

馆方犹豫,她只说:“不放进去,就说明我们还没准备好面对自己。”最终,展签定名为《城市的伤疤标本》,参观者们的目光在瓶子前久久停留,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吸引。

郑卫东在一次安全培训中,突然宣布取消ppt讲解,改为“盲测听漏考试”。

他带学员进入老旧管廊,每人发一只陶罐,要求凭手感判断前方是否有渗漏。

一名年轻工程师抱怨:“这不科学。”话音未落,脚下一沉——地面突然轻微下陷。

抢修后发现,正是当年未灌透的“叹息层”空腔再度扩张。

他红着脸在于佳佳面前递交了一份《向老工人学手感》的进修申请,眼神中带着深刻的反省和敬畏。

夜色如墨,于佳佳坐在办公室里,手指轻轻敲打着键盘。

突然,门外传来了轻微的敲门声。

“谁?”她警觉地问道。

“是我。”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带着些许疲惫和坚定。

春雨刚停,空气里还带着点泥土的腥味儿。

于佳佳一马当先,带着新招募的“听地人”,走在刚刚修缮过的断裂路段上。

路面平整得像刚毕业的大学生,但于佳佳知道,地下的故事,远比表面复杂。

走到一棵粗壮的梧桐树下,她停住了脚步。

这里,埋着“补天纪元元年”的那只陶罐。

挖出来的时候,罐身竟然完好无损,只是内壁布满了像蛛网一样的细小裂纹。

于佳佳轻轻抚摸着那些裂痕,指尖传来一种难以言喻的刺痛感。

“佳佳姐,这罐子…是文物了吧?”一个年轻的“听地人”好奇地问道。

于佳佳没有回答,只是抬头望向远处。

忽然,她听到了一阵有节奏的敲击声,清脆而又沉闷,像心跳一样。

寻声望去,只见赵工、周正礼,还有陈秀兰等几个老工人,正拿着铁棍,一下一下地敲击着路边的井盖。

他们的动作缓慢而又庄重,仿佛在进行某种神秘的仪式。

姚小波站在不远处的一栋高楼上,架着摄像机,默默地记录着这一切。

他看着镜头里那些忙碌的身影,喃喃自语道:“原来真正的还债,不是赔几个臭钱,是让这片地皮,重新学会呼吸啊。”

于佳佳收回目光,将陶罐重新放回土里,轻轻地盖上。

她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准备带着大家继续前行。

就在这时,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于工,等等。”

于佳佳转过身,看到一个穿着蓝色工作服的中年男人,正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一份油印的纸张,神色复杂地看着她:“这个…是你做的吧?”